论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摘要: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和特点,然后从解析传统文化入手,辩证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及阻碍因素,并就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传统文化,科技发展,展望科学技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在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中存在和发展的,一定的文化基质构成科学技术发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集合。
这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溶解在社会的各种制度之中,隐含在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之中,并且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强大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构成了科学技术生长的土壤,它影响着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进行科技创造的思维方式、从事科技活动的实践行为、社会的科技体制以及科技的发展状况。
纵观中国各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和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不难看出科学技术打上的深深的文化烙印[1]。
1. 中国的科技发展东方从前究竟有没有科学呢?东方为什么科学不发达,或者完全没有科学呢?对第一个问题,有些答案似乎确然是没有。
薛尔顿教授说:“西方产生了自然科学,东方没有产生。
”诺思洛浦也说:“(东方)很少有超过最浅显最初步的自然史诗的知识的科学。
”1.1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成就以技术为主中国古代有很多令我们引以为自豪的科技成果。
中国有四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这些发明传到西方,极大影响了世界的格局。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我们应该观察各种发明的威力、效能和后果。
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这样的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世界领先的。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科技取得了令我们自豪成果,但是它们大多是技术成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到的一些技术改进,很多著名的发明创造都是直接从生产实践当中总结的经验而来的,并没有深入去研究理论性的东西,比较功利化,而且没有自然科学的详细分科的趋势。
所以中国古代有技术,而没有科学。
1.2 中国没有近代科学到了近代,中国的科技水平开始落后与西方国家了。
纵观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天文学家哥白尼、伽利略,经典力学家牛顿、拉格朗日,数学家欧拉、傅利叶,化学家波意耳等等,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的名字很少见。
事实上以牛顿经典力学为鲜明特色的近代科学已经遥遥领先于中国自然科学领域。
几乎没有人会质疑这样一句话:中国没有近代科学,而且近代科学也不会在中国自发产生。
1.3 中国的现代科技到了现代,物理学在经典力学基础上建立了爱因斯坦相对论为基础的新的力学大厦,重新认识了宇宙起源和时空,认识了更精细尺度的物质微观粒子的构造,创立了量子理论,认识了人类基因,发明了新的工具计算机,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宇宙的探索更加深入。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引入了西方科学技术,相继开办大学,学习各个学科,讲究“格物致知”。
但是整个20世纪,中国的科技发展总体是远远落后于西方的[2]。
2.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世代相传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文化、艺术、制度等等,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创造的文化的综合,它代表和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心灵和智慧。
由于它具有被社会所接受的认同性和稳定性,它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又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
2.1 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2.1.1 天人合一和谐思想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而又统一的思想价值体系,中国哲学家的主要流派分为儒墨法道四家,不同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重要的论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和谐性是多元文化结合的重要体现。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应是和谐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在许多专门领域已有系统的论著,如《黄帝内经》、《天工开物》等。
如果说当代西方科学可以称为‘精确科学’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科学可以称作‘整体性科学’”。
我国古代医学中明显地体现出了整体和谐性的思想,它们就采取了儒家文化中天地人相统一的和谐思想。
整体和谐思想和整体研究的成果更好地促进了哲学、医学、数学、建筑学和人文科学等的发展。
2.1.2 有机论思想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机生态自然观提出了“天人合一”有机论思想,其中的自然与人具有同构性并互相关联,这些有机论的生态自然观加强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和有机性。
有机论是一种把活的有机物当作整个自然的模式和比喻的哲学。
每个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圈,是依赖于其他生物和自然的社会环境。
人们保护生态自然的内在价值也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可持续发展,以至于把人文法则推广到非人类自然中,从植物到动物,到整个有机物的存在,再到整个社会环境中。
“有机论思想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医学、农学、手工学著作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2.1.3 兼容并蓄思想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兼容并蓄就是把各种性质、各种内容的东西收藏起来。
中华民族以谦虚的精神,吸收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并结合本国的传统文化,创造出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少数民族在汉族统治者的领导下开始接触汉语并进行汉化教育,积极学习汉语逐渐使自己汉化。
然而,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是经过加工改造的,并不是照搬照抄的运用到中国的文化中,如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形成的中国特色的佛教。
到宋代时期,中国化佛教的某些内容和思维方式被儒学吸收融合,形成了被称为新儒学(理学)的思想理论体系。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唐玄奘取经等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思想,这些活动在当时对科技的进步都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3]。
2.2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的阻碍作用2.2.1 中国传统的务实传统扼杀了对科学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浓厚的人文传统,“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注重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天和人的和谐发展。
中国是农业立国,物质生产方式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组织以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整体为基本形态,在这种条件下,强调“天人合一”实则是以人为本,注重社会的协调发展,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中国的务实传统。
因此,在技术领域里实用理性发挥的淋漓尽致,人们对技术进行摸索和研究实则是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
中国古代天文学很发达,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对天文学的研究并不是理性探索,而是出于统治者对天象的要求,来进行占星、授时、制定历法和宣扬君权神授论的,所以古代天文学家大都是官僚阶层。
他们的研究活动仅限于观测纪录,好多天象纪录都是很先进的,但是仅限于此,没有进一步的抽象和理论研究。
务实传统导致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为一种客观的观测活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文学。
这样的传统体现在科学发展上就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因为过于务实就是人们没有强烈的探索自然的动机,只要能够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就行了,这种文化传统限制了科技的发展。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下思维模式不利于产生科学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思维重直觉,轻理性,重统一,轻分析,重定性,轻定量,注重整体思维。
古代的原始思维自然观以阴阳学说和五行思想为基础,而阴阳五行学术比较言之无物、玄虚,把自然给神秘化了,这样人们很难对事物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和理解。
古代著名的气论,认为气是外物之本,它影响了中医理论,但是其并不时一种实体,而是一种模糊的功能和关系的反应,所以导致人们去理解和应用的时候很难把握,也很难去创新。
2.2.3 儒家文化对人文的过分推崇,其衍生的价值、人生观影响了科技发展儒学是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学派,中国文化甚至整个东亚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儒学的影子,可以说没有儒学就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正是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力要批孔的原因了。
儒学是关于伦理和人生的哲学,是一种人文思想,强调人的社会功能,重道轻器,鄙视人对自然的研究,认为是雕虫小技,“是以君子不为也”,孔子曾把向他请教种田技术的人叫做小人,由此可见在儒学占统治地位,特别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科学研究的地位是多么的低下了。
儒学完全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愚民工具,因为儒学有一整套的伦理框架,而且其核心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学而优则仕”,从政才是正途,其他的都是歪门邪道,这样的学派长期统治中国,导致了整个社会“重文轻理”、“重政轻技”。
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的科技研究工作被无限期的搁浅,只是会有一些偶然的不系统的技术发明,不会有很大的质的飞跃。
“重政轻技”导致了人们热衷于从政,无心做科研、艺术、农业的基础研究工作,造成了整个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轻视,严重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2.2.4 中国的制度文化影响了科技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人们长期处于封闭的农业劳作的生活状态下,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这种经济制度造成商业发展缓慢,社会分工不发达;而政治制度则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的封建专制统治,缺乏民主传统,政府重农抑商。
这样的经济政治体制下,科学研究的主观欲望和人力物力严重缺乏,所以在中国发展缓慢。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也是阻碍科技发展的因素。
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都是以圣贤经书为基础的。
科举取士,特别是八股文使人们迷信上古时代的经书,思维僵化,扼杀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文人们热衷于吟诗作画,对古代经典奉为神明。
没有人去怀疑圣贤之言,大师们也只是去做一些集注和注释的工作,缺乏创新和求实的精神,这本身就是和科学精神相违背的。
西方最古老的大学是博洛尼亚大学,建立于1087年,而中国最早的官办大学应该是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落后了800多年。
人们都去研究人文科学而漠视自然科学,也极大地限制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4]。
2.2.5 中国贵和尚中的文化传统不利于科学精神的萌芽中国讲究“和为贵”、“中庸之道”,凡事都要你好我也好,不温不火,不能出格,中规中矩,这样大家都成了老好人了,没有人敢去反对权威。
而科学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就要以客观事物为准,以实践为准,而不是以某个圣人的经典著作和说过的话为准,适当的时候要反对权威的言论才能使科学得到发展。
西方进行了“文艺复兴”运动,崇尚个人人格的独立发展,尊重人而不是伦理的条条框框,崇尚人的多元价值而不仅仅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
西方的这种文化氛围是科学的温床,这种平等自由的氛围很容易产生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