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征文(15篇)三尺讲台,扬起一声娓娓动听的话语,在我的耳边回荡……她,就是我高一的班主任——郑晓洁老师。
踏进这陌生而又熟悉的新校园,内心思绪万千;想起即将要面对高中三年的新同学和新老师,内心激昂澎湃;然而我更期待的是我的新班主任,我想她一定很美。
果不其然,等我们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定以后。
她从教室外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了进来。
原本闹哄哄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四十四位学生的眼睛齐刷刷的盯向了这个年轻的女教师。
她穿着一件白色的短袖长裙显得很有气质,散落的秀发披在肩上,焕发出年轻人应有的活力。
她站在讲台上和家长们谈论些什么,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
过了许久,她站在讲台前略微显得有些严肃向我们自我介绍。
底下大家都议论纷纷的谈论着这位年轻的班主任。
随后她便带着我们去往操场进行军训活动。
烈日下的八月很炎热,每个人都顶着日晒站在阳光底下,不得不说祖国的花朵正在接受阳光的洗礼。
郑老师也在我们的身边陪同着我们一起接受烈日的考验。
她为我们拍照,为我们倒一杯热茶,为我们加油助威。
这一切的一切我都看在眼里,她认真又细心。
这个富有亲和力的班主任,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她。
军训最后一天我们所有人都很庆幸终于结束了,我们的班主任也在这个星期陪我们度过了最累却最开心的时光!军训后迎来了上学,大家纷纷跨入这所教室,每个人的脸上都焕发着青春的活力气息。
第一节课是地理课,我们都很期待再一次见到班主任。
这次班主任穿的很简约,手里抱着一叠的课本,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了进来,现在的她多了老师的一点威严却依然遮不住她原有的亲和力。
上课时,她很认真的对我们进行课堂讲解。
偶尔几个调皮的学生说自己听不懂或者说老师的字怎么这么有趣,老师也会很亲和的再讲一遍或者再写一遍。
很多时候我们有什么困难老师就会出来帮助我们,她希望我们的学习能够越来越好,就鼓励我们多去问问题。
争取能够在学习上获得好的成绩。
我还能想起有一次我去问了老师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在老师讲之前,我觉得那个问题我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可是经过老师的点拨指导发现这个问题真的非常简单容易。
虽然这么一个小小的问题对老师或者学生来说很容易解决。
但是,我的老师她愿意花足够的时间去教我们。
她对我们就像父母一样:在学习上,她为我们指点迷津;在课余时间,她陪我们一起玩;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她会竭尽全力去帮助我们。
这位不仅外表美而且内心美的好老师,虽然很多人会忘记她上课时那认真的模样,但永远忘不掉她的笑,她的话。
她那美丽的样子在我脑海里久久不能离去……她在我心中是最美教师!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的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
在这不寻常的节日里,献上我们深深的祝福!每年,我把第一缕春光和贺卡一起寄给您,我亲爱的老师,愿春天永远与您同在!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祝您教师节愉快。
您是园丁,为祖国山川添秀色;您如春雨,润育桃李,神州大地尽芳菲。
在这喜庆的节日里,让我献上一支心灵的鲜花,向您表达忠心的祝愿。
用满天彩霞谱写颂歌,用遍地鲜花编织诗篇,也表不尽我们对老师节日的祝贺!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
在您的节日里,我要把一份崇高的敬意献给您。
敬爱的老师,您的谆谆教诲如春风,似瑞雨,永铭我心。
我虔诚地祝福您:康乐、如意!我们从幼苗长成大树,却永远是您的学生。
在您花甲之年,祝您生命之树常青。
您因材施教,善启心灵。
我们捧着优异的成绩,来祝贺您的胜利!老师,祝您教育的学生,人才济济,精英辈出。
老师,您是真诚的、善良的、美好的。
愿所有同学的心扉都向您敞开。
愿我这小溪的乐音,永远在您深邃的山谷中回响。
海水退潮的时候,把五彩的贝壳留在沙滩上。
我们毕业的时候,把诚挚的祝愿献给老师。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题记熹微晨光,洋槐树下,是谁面带笑容,凝视前往奔跑的学生?炎炎烈日,跑道场上,是谁汗滴淌下,流过脸颊?星辰点点,宿舍楼前,是谁手拿教材,带月归去?将一颗心捧来,纵使千苦,您情愿;两手空空归去,总是万累,您无悔。
您有着最神圣的称谓——教师。
如晓霞,如雨露,您轻轻的来。
犹记得那次腿脚疼痛,行走不便。
从宿舍楼门出来,一步,一步,前移。
熹微中,您瞧见了,走近,脸上挂满担忧的神情。
“这是怎么了?”柔柔的嗓音在耳边响起。
心中那颗柔软的弦被撩起,喜悦,感动,充斥着心脏。
无言的喜悦感,为这简单的一句话触动。
刚刚分班的陌生感,初来新校区的不适应,统统烟消云散。
唐甄有言:“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在“天下第一操”前,您站在前,我瞧着您的背影,如获至宝。
班会上,您常说“我不仅是你们的班主任,也是你们的小家长。
”没错,我的小家长,我要谢谢您,为您的温柔,为您的理解。
如明星,如火炬,您照亮了路。
放假开学,检测成绩出来后,您叫出了我。
“知道吗,你这次化学考得真棒!”兴奋又带有铿锵,这是您一贯的声音。
我静默,内心却在偷偷暗笑。
喜欢这被表扬的感觉,仿佛三月春风,吹动湖面,一圈,一圈,泛起波澜。
正是八月天,汗水打湿您的衣裳。
我记起每个课堂,教室明明吹着冷风,您的衣裳却总是半湿半透,激情澎湃,活力四射,您调动着思维,活跃了课堂。
我的化学老师,我要谢谢您,为您的关怀,为您给予的力量。
司马光曾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幸运如我,遇到了一群好老师。
讲桌前,因我考试考砸,痛恨又担忧的生物老师;走廊里,因我发挥失常而问话的语文老师;办公室里,初来乍到,询问讲课进度的数学老师。
幸运如二中,有一群负责敬业的好老师。
幸运如社会,无数个体壮大,成为这个光荣职位的一员。
小小的粉笔就是您的双手,描绘出了您心中的蓝图。
上课的铃声就是您征程上的冲锋号角,一路走来把汗水抛在身后。
学生的情况就是您战前的警笛,一丝一毫都不敢漏掉。
师之恩,爱之切,心灵的窗户已打开,任您渐进,渐进,渐进……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到来了。
每年的这个时候,赞颂老师用得最多的句子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而我却最不喜欢这样的句子。
我不愿意做蜡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句子总是透出一阵阵的隆厚的悲凉,为我心目中的教师这个角色抹上了自毁式的苍凉色彩。
而做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觉得更可怕的是自己把自己当成蜡烛,总是以为自己很苦很累;总是以为自己付出和牺牲了很多很多;总是抱怨自己得不到理解得不到回报;总是抱怨:“我那么辛苦的对待你们,你们还不争气......”这个时候如果我把自己当成了蜡烛,心中郁积的就会是不平、郁闷、焦虑甚至恼羞成怒。
我不喜欢被称作蜡烛,因为我觉得,教书是一件非常愉快、充满乐趣的事,自己在付出的时候,同样也是得到的时候。
从学生们英语课上饱满的情绪中,我得到的是满足;从学生们一篇篇或优美或稚嫩的随笔和周记中,我得到的是乐趣;从学生们认真的对待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我得到的是尊重;从学生们在QQ上的一段段留言和手机短信中,我得到的是感动;从学生们在周记本上、在我空间上写的“悄悄话”中,我得到的是信任;从孩儿们在我上课时对我讲的知识、观点的质疑中,我得到的是平等;从学生们的一张张笑脸中,我得到的是愉悦;从学生们的一个个成功中,我得到的是欣慰;而从一切的一切中,我得到的是都是快乐!讲台更是舞台,展示自己,付出辛苦,收获快乐!教学的过程,同样是求知的过程,同样是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过程,这其中的快乐,又怎么会是一支“蜡烛”所能体会到的呢?而如果只有疲惫感、压抑感、挫败感、沮丧感,不能感受到教学过程的愉悦和美好,这样的老师,就不是快乐的老师。
所以我不愿做自毁式悲壮且苍凉的蜡烛,我要精力充沛,我要信心十足,我要精神饱满,我要热力四射!我喜欢把教师比喻成撑船的渡夫,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了一批渡客。
老师、学生,渡夫、渡客,这就是缘分。
而我,我更愿意做一个花园里的花匠,同学生们一起在花园里栽花锄草,春暖花开。
育人是一条永不停歇的探索之路,孩子的个体差异决定着教育方法的不可复制性,尤其对那些个性偏执、唯我独尊的学生。
教育时不急不躁、三思而行、情感与智慧并举。
四年前,小刘成了我新接手的一年级学生,开学头几天他淹没在人群中并未有异常表现。
突然有一天他的姥姥不请自到:“老师,不好意思!我的外甥我自己清楚,他在幼儿园老管不住自己,平时我们外出总是抓着他不放手,怕他惹事,今后会给你添不少麻烦。
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先给你打声招呼。
我外甥犯错,我们会随叫随到,尽量不给你困扰。
”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有“自知之明”的家长。
想到坐在教室第二排略显拘谨的“小不点”,我淡淡一笑:“他挺好的。
上小学了,孩子会有长大向好的表现,犯错难免,共同教育。
我会多关注他的。
”在“风平浪静”中过了一个月,新生渐渐熟悉了环境,也熟悉了彼此,多少被压抑的个性开始复苏,小刘也“显山露水”了:“老师,我不给小刘毽子玩,他抢了扔到围墙外了。
”“小刘今天故意撞我,在我洗手时还用水泼我。
”“我不小心碰了他的手,他就把我的铅笔盒扔地上了。
”学生报告的事跟他连扯在一起的最多,我隐约感到这是个棘手的小家伙:霸道、自我,很不友好。
他被我叫到跟前,低着头,似乎有些惶恐。
我清了清嗓子,让他讲讲侵犯同学的缘由,回答的是“谁叫他不给我玩……”“他先惹我的……”。
呵,还挺有道理!“你就没错吗?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事,我就这么办……你觉得老师的做法和你比,谁对谁好?”我心平气和地说着,希望他学着尊重、宽容别人,遇事多为小朋友想想。
“老师,我错了……”初次谈话,挺给我面子,认了错,还向别人道了歉,蛮诚恳,我松了一口气。
一日中午,一学生边跑带喊进了办公室,说小刘和小李在操场边“大动干戈”,小李头上还流血了,什么人也劝不住。
我一听,紧张加火冒:这小家伙,才安分了几天就闯大祸了。
今天我得治治他。
我赶到操场——只见他们一个红着脸,沁着汗,头上沾着草叶;一个捂着脑袋,哭哭啼啼。
我赶紧检查伤势,划了一道小口子。
为了保险起见速与刘妈妈联系,五分钟后即到。
她一边拉着小李上车一边狠狠瞪着自己的儿子。
我压下怒气说:“打架值得吗?伤了,痛的还不是你们自己?”谁知他恨恨地挤出两个字说:“值得!”居然不认错:“哪儿值了?”“他笑话我没用,跑不过他!我不服,我要报仇!让他以后还敢小瞧我!”我无奈地看着他,然后低声说:“小李没有顾及你的感受笑你是不对,可你为了这点小事动手,还把他打伤了,最多只能证明你的力气比他大而已。
其实,一个人行不行不是靠别人说出来的,更不是靠打架来证明的,你想过冲动的后果吗?有本事赛场上比一比、学习上争一争,老师就给掌声。
”谈了很久,小刘平复下来。
小李也被缝了两针回到学校。
当着双方家长,两个孩子相互道了歉。
然而我的心里并未如释重负,默默祈祷着……第二天早晨,我刚进教室,“老师,小刘把小李的铅笔盒扔到花圃里坏了,两人又打了起来!”一女生匆匆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