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ppt课件
首联: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昔日仙人乘 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 , 感叹物是人非。
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 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 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 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 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 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 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 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 本句借景抒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 烘托愁思,抒发漂泊思乡之情。
小结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 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 融,情味悠长。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 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 地点。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即景设喻,借景抒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 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 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 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 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
野望 【唐】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的走。 依:归依。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 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薇是一种植物。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 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 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 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 10年, 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 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 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 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 鹤楼。
今译 傍晚时分站在诗人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 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 的隐士。
赏析
•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 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 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 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 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 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 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 样的人交朋友了。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 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 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 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 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 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 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开元二十四年( 736 年)吐蕃发兵攻 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 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本 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 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 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
——王维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课外知识拓展
• 典故 的含义 : • 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 史实者的官名。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 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 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 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 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又为人们 所公认的故事或词语。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文字产生前,它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早于文 字就在民间口头流传了。
野望
——王绩
王绩
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 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 其兄王通亦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 辞归,专心以医药济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 儒王通之弟。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 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 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曾在隋代任秘书省 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 故乡东皋村。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 《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 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王绩《野望》作品 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 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 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 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 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 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 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 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 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 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 法。 (袁行霈)
• 对仗的意思:
•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 对仗两个方面。 •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 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 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 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 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 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 怎样的情感?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 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 这更美。运用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 漂泊感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 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 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小结
使至塞上
——王维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叙事 出使边塞
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学习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准确流畅地背诵诗歌。
听读.朗读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美 丽 的 传 说
根据图示背本诗
根据图示背本诗
根据图示背本诗
根据图示背本诗
使至塞上
(王维)
——五言律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 的代表作家。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 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 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 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破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 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 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 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 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中有事画”见长,对 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理解
• 起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 • 次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 • 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 “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 • 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 • 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自己 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不 问世事的闲适思想。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 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 具一格。
长河落日圆
千 古 名 句
颈联:绘景—— 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 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 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前四句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 茫的感慨 。后四句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
• 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 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人们登 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 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 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这 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 乡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