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史 读书报告

传播学史 读书报告

《传播学史》读书报告
一、书名:《传播学史—一种传记的方式》
二、作者及作者简介:E·M·罗杰斯。

作者罗杰斯本人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之一,是墨西哥大学传播学与新闻学系教授与系主任。

他在很多方面的成就引人注目。

第一,他是发展传播学的重要开创者;第二,他是“议程设置”理论杰出发展者和当代主要代表人之一;第三,他对于传播学发展的研究方面有更为重要的成就。

三、本书特点:通过传记式的编年史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

正如译者殷
晓蓉概括的:“罗杰斯循着传播学史发展的现实轨迹和思想脉路,开创了一种将理论、历史和个人传记结合起来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翔实而又准确地论述了一门新兴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四、内容简介:
书的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了传播学的欧洲起源。

罗杰斯从19世纪的三大欧洲大师——达尔文、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入手,分析传播学的欧洲起源。

罗杰斯认为,传播学1900年以后在美国的崛起,相当程度上受到进化论、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这些欧洲理论的影响。

其中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在后来的芝加哥学派中得到利用,进化论对于社会科学思想和传播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帕克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著作直接受到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于传播学的影响直接通过H·D·拉斯韦尔而发生的,也是不那么直接通过C·I·霍夫兰而发生的。

后来法兰克福学派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今天的批判的传播理论。

罗杰斯从欧洲思想中来追溯传播学的起源,表明,传播学史本质上是社会科学的历史。

第二部分写了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

1930年左右,由于希特勒的上台,大量犹太人遭迫害,大量知识分子流亡到美国。

这个知识分子的迁移是将传播理论的欧洲根源转移到美国的关键。

美国传播学的经验主义主流特征的形成与很多学科的特点有关,与其中的社会学的关联特别紧密。

译者的话说,“欧洲思想向美国的知识迁移和过渡、包括传播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经验主义取向、传播学在社会学领域中的孕育和逐渐分离过程、由诸种冲突和矛盾所推动的理论发展,相当程度上是通过详尽论述三个学派的开创性作用而得以完成的,它们是:法兰克福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帕洛阿尔托学派。


第三部分写了传播学领域的建立。

施拉姆在传播学的建立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这部分主要写施拉姆如何在衣阿华大学,伊利偌伊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大学东西方传播研究所创办以“传播学”命名的研究机构,如何设计大众传播的课程,如何撰写和认可传播学的教科书,如何授予第一个传播学博士的学位,等等。

五、读后感想:
其实一开始读这本书时并没有读通,因为罗杰斯是以个人传记的方式来描绘传播学形成的历史的。

我总感觉太琐碎,复杂了,理不清思路。

而且题目明明是传播学史,里面介绍的人物却大都是政治学家,心理学家,行为学家,统计学家,等等。

然后我又回头重新来过,看了译者对于内容的简单介绍,然后结合自己看的内容,终于理解了一些,也才真正了解到这本书的特点所在。

通读后发现通过这种传记式的方式,在人物的基础上帮助我们理解传播学,这跟一些冷冰冰的著作相比,给人以亲近的体验。

作者在书中有两章用来介绍施拉姆和传播学的建立,我想这也无疑和作者认为施拉姆是传播学的奠基人相一致,所以对他做了更多的描述。

罗杰斯他更倾向于把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勒温称为先驱者,认为真正的奠基人应该是W·施拉姆。

而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中就施拉姆可以完成传播学的构建呢?从作者的叙述中不难发现,施拉姆与传播学的联系绝非偶然。

首先,施拉姆对传播学有兴趣渊源,他早年患有口吃,但他在对自己治疗过程中意识到正在出现的传播学领域,并最终促使他进入有关言语行为的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学到了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

其次,他在孩时具备的“能够做”精神,使他从英国文学转到新闻教育,又转到传播领域,这样的自信对一个新的学术领域的开创人来说,无疑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禀性。

再者,施拉姆具有这样一种传播观:传播学的基础存在于社会科学中,他主张在广阔的社会科学背景下创建一个跨学科的传播学。

最后,施拉姆独特的人格魅力,使他为学术专著和研究机构做出了杰出贡献。

并且从传播学的建立的过程来看,传播学的发展之路无疑是艰辛的。

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这章,我想说虽说他的精神分析在方法论上对传播学具有更加明显的影响,传播学的奠基人拉斯韦尔、霍夫兰,还有法兰克福学派,帕洛阿尔托小组,他们对人际传播以及大众传播都或多或少地采用或受益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方法。

但他对性过于偏执了,他的婴儿性欲的发现让我无法理解,儿童在我们的眼里是天真无邪的,什么都不懂,怎么会有性欲呢?我承认我不太喜欢他的观点,也许他是对的。

在读书上的出现的人物时,我也发现早期的传播学方面的学者大都是社会学家,心理学
家,他们所学知识丰富。

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对与传播学有很大的影响。

心理学影响经济学,统计学影响生物学,社会学家成为传播学的先驱者,哲学家最后成了创立传播学的奠基人。

我想,各种学科的名称其实只是为了方便研究而刻意设定的,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而传播学在其以后的发展研究中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书中也提到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对于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作用的看法极其不同。

我觉得批判学派身上有一种显见的悲观论调,但是它同样具备一种理性的精神和逆流的思维方式。

比如当一档电视节目火爆得一发不可收拾,当一个事件被炒作得几近狂热,当一件商品被媒体描绘得神乎其神,我们都需要有这种质疑、反观和批判的精神,来防止自己落入某种固定思维中去,落到设定的圈套内,受到某种话语权的控制。

我们需要批判精神,但我认为不能一味的去否定所有。

这让我想到我们现在的某些大学生,他们一味去追求另类的想法,批判一切,以为这就是所谓的批判精神,并以此来标榜自己是多么的有个性,有思想,这些在我认为是哗众取宠罢了。

本书也对芝加哥学派作了一些介绍,让我对老师在课上提的芝加哥学派的衰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芝加哥学派是改良的,进步的,实证的,主张研究传播问题从而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加以改造,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批判学派相反,芝加哥学派眼中的大众传播是给人希望的。

在这边也了解洛克菲勒基金会,它资助、刺激了芝加哥学派丰硕的研究成果,并成为美国早期传播学繁荣的经济基础。

另外印象深刻的是杜威,杜威质疑心理学中的刺激—反应模式,转而将其改为刺激—解释—反应模式,强调给予个人刺激的东西必须带有某种意义,这种意义来自于与其它人的交互作用,他希望改革教育。

他希望学校像社会那样充分运作,孩子们通过积极地投入教与学的过程,而使刺激个人的东西(知识)带有某种意义,进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自发产生对学习的兴趣的反应,比如,数学是可以通过烹饪和木工经历而被传授的。

反过来,灌输式、死记硬背的教育则遵循的是刺激—反应模式。

而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中很多时候都带有满堂灌影子,学生学习很多是死记硬背,而且历时已久并备受关注。

可以看出,教育面临的问题涉及心理学,同时与传播领域也直接相关。

芝加哥学派的米德,他论证说,“个体是通过与其他人的传播而形成的,正像是借助于他人的交往,自我形象得到发展一样”。

这我自身有很大的感受,在与其他人的相处中,我得到了许多经验,从别人的身上不断认识自我,反思自己。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大程度上会改变人的思想,行为习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不断自省,自我意识,那么这就形成了一种传播,自己认为什么是好的,不好的,那么我们相应的做出选择。

库勒发明了“镜中自我”
词语,就是通过想象其他人如何反映个体对于自己的想象的途径,来建立个体的自我概念。

就传播的一些理论知识而言,我想我还不是很理解,还需要再多多阅读相关书籍来理解。

这本史著在引荐人物的同时让我们频繁地接触到了传播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我想,这大概是它被许多人被称作“传播学入门书”的主要原因吧。

另外一方面,我个人觉得可以把单纯它看成是人物传记来读,通过罗杰斯我可以了解到很多大师的生平,以及他们所展现的人格魅力。

当我在另外书中再看到某个人名时,会有种熟悉感,这会帮助我更了解一些东西。

读那些大师的生平,可以发现许多共性,他们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着兴趣,以及他们知识渊博,与大师们保持联系,同时也了解一个人的所处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以及重要性,从他们的性格中去发现他们取得成就的原因,同时敬佩学习他们对于事业的热爱,研究的那份情怀。

尤其是施拉姆他为传播学领域的建立所作的不限努力,这都是我们年轻一代所要学习的。

我通过对于这本书的阅读,深刻体会到自己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还需要读更多的专业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加深对于专业的理解,同时也学习到需要多方面阅读,来开阔自己的视野。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新传媒系媒体融合专业
吴友莲
学号:201006010104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