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罗生门》中动物般的人物形象看利己主义

从《罗生门》中动物般的人物形象看利己主义

从《罗生门》中动物般的人物形象看利己主义作者:董妍娜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03刊名:东京文学英文刊名:DONGJING WENXUE年,卷(期):2009,(10)引用次数:0次1.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全集 19972.三好行雄芥川龙之介论 19823.吉田精一芥川龙之介吉田精一著作集 19794.木村一信作品与资料芥川龙之介 19845.芥川龙之介.文杰若芥川龙之介小说集 20031.期刊论文黄海宁芥川龙之介及其小说《罗生门》-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4)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创作时间不长,但成就却是巨大的,作品主要集中在短篇小说方面.其代表作<罗生门>更是以其思想的深刻性,获得了持久的关注.本文拟探讨芥川龙之介的生平经历与其创作之间的关系,并阐述<罗生门>所揭示的人在面临困境时如何选择的问题.2.期刊论文韦平和芥川龙之介对鲁迅作品的影响——以《罗生门》和《阿Q正传》的比较为中心-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2)本文主要通过芥川《罗生门》与鲁迅《阿Q正传》的多方面比较,指出了两者在主人公的姓名籍贯、职业和住处、生活处境以及小说的结构形式、故事结局、重要的细节描写上的相似之处,分析了芥川《罗生门》对鲁迅《阿Q正传》创作的影响.同时,指出这种影响是潜在的,应该全方位地开展研究. 3.期刊论文戴焕从中英文翻译再析《罗生门》-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1)本文通过分析日本短篇名著(罗生门)的中英文翻译文本,考察小说在因翻译而被过滤掉的文化及时代背景、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日语语言表达上的特色以后的状况,来重新发掘该小说的特点及特色.笔者认为,该小说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日语语义多重而且模糊的特点,使小说环境描写充满矛盾,借此表达了作者对小说主人公矛盾复杂的态度.4.学位论文黄忠试论芥川小说《罗生门》与《今昔物语集》2009芥川龙之介于1892年生于东京市,父亲新原敏三在京桥区入船町8丁目以贩卖牛奶为生。

他出生7个月后被送剑母亲的娘家由姨娘抚养。

11岁时母亲去世,第二年成为舅舅芥川道章的养子,遂改姓芥川。

作为旧士族芥川家的养子,他也沿袋了江户文人的作风。

芥川于1898进入小学,在府立第三中学毕业之后进入了第一高等学校(高中)学习。

久米正雄、松冈让、菊池宽、土屋文明等人都是他的同学。

1913年他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英国文学。

在此期间他与菊池宽、久米正雄等人联合创办《新思潮》(第二次)杂志,从而走上写作道路。

1914年他在《帝国文学》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罗生门》。

经铃木三重吉介绍,得以拜夏目漱石为师。

1916年他在第四次复刊的《新思潮》杂志创刊号中发表短篇小说《鼻子》,得到夏目漱石的好评。

从1916年12月到1918年3月,芥川一面担任海军机械学校的英语教员,一面努力创作。

之后辞去教员职务,进入大阪每日新闻社,专注于文学创作,并于1919年3月结婚。

1921年2月芥川龙之介作为大孤每日新闻报社的海外观察员到访中国。

在其访问北京期间,曾与胡适先生会面。

同年7月回国。

在他的《上海游记》中有所记载。

1927年4月起,芥川与谷崎润一郎之间开展了一场关于文艺的争论。

对于谷崎润一郎所主张的“小说的趣味性”,芥川提出不能以“小说的趣味性”来决定小说的好坏。

这场争论作为引导战后物语文学批判的主流而载入文学史。

他创作的小说经常以中国和日本的古典文学为素材。

例如以唐代小说《杜子春传》为素材创作的《杜子春>等,于《蜘蛛丝》一起发表于铃木三重吉创建的《红鸟》杂志上。

除了中国古典以外,也取材于天主教及平安时期的舞台剧。

另外,他也有很多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日本古典说话文学。

例如《罗生门》、《鼻子》、《芋粥》等都来源于《今昔物语集》;《地狱变》等来源于《宇治拾遗物语》。

另外他在汉文和语言锤炼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芥川龙之介初期作品和后期作品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初期作品得到一致好评,在历史方面特别擅长描写人物内心、尤其是对利己主义的描写较多。

全面表现其艺术至上主张的作品《地狱变》、长篇小说《邪宗门》等都没有受到后世学者太高的评价。

或许是由于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考虑自杀等原因,这一时期有很多关于生死的的作品。

但是晚年创作的《一块土》等作品,与以往相比开始描写现代。

但也被攻击为“在无产阶级文坛中的资产阶级作家”。

这时的作品《大道寺信辅的半生》和《点鬼簿》等虽被称为是告白自传,但是晚年的代表作《河童》却通过描写河童的世界而强烈的批判了人类社会。

本论文从芥川龙之介早起作品《罗生门》出发。

众所周知《罗生门》取材于日本中世的说话集《今昔物语集》。

鲁迅先生评价芥川的小说是“取古代的事实,注进新的生命去,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

在此基础上,本论文旨在对比芥川的小说《罗生门》与其原典《今昔物语集》,捕捉关于主人公的描写,从而探究由此展开的现代人的心理。

关键字:芥川龙之介、早期作品、罗生门、今昔物语集、人性心理5.期刊论文贺忠.He Zhong黑泽明《罗生门》之死亡美学-电影评介2009(10)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结合了芥川龙之介小说的情节,采用一种多重平行叙述的独特手法,讲述了丛林中的死亡事件,每个人物的独白都是整个事件的碎片,经过人的自私本性的折射,这些独白本身是不可靠的,同样的道理,转述这些独白的叙述者本身也是不可靠的,死亡使人性暴露在夏日的阳光下,人的可悲与渺小,人的伟大与真诚.并通过讲述死亡理解了自己的灵魂,赋予死亡本身更深刻的哲理内涵.6.期刊论文王蔚.WANG Wei善恶之间--对《罗生门》的结构主义解读-山东外语教学2005(1)<罗生门>是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众多优秀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之一.对于该小说的解读大致有两种:其一是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角度出发,从古代经典中挖掘故事的原型与之比较;其二是结合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来分析作品,揭示作家人生观中的虚无主义,或进行社会性批判.本文中,笔者尝试运用结构主义文论二项对立的方法对小说文本进行详细解析,以期重建文本的深层意义结构,同时重新考察文中暗含的主题.7.期刊论文张晓宁从《罗生门》看芥川龙之介的小说艺术--论时空与情节设定-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芥川龙之介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被誉为不可多得的"文学鬼才".他的初期代表作<罗生门>描写了在丑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面临生死关头时为了生存不得不彼此行恶,从而不仅展示了人们灵魂深处"利己主义"的顽固与悲哀,更进一步揭示了导致这一人类丑恶现象的社会根源.小说在时空与情节的设定方面显示出作者超凡的文学才能.8.期刊论文陈永红浅析芥川龙之介作品的写实特性-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4)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写得简洁而逼真,具有较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他用近乎真实的白描手法体现了一种残酷的美,用冷峻辛辣的笔直逼人性中的丑恶.9.学位论文张文宏关于芥川文学中“火”的研究2006长期以来,有关芥川龙之介的研究往往只强调其悲观厌世的一面和艺术至上的精神,而芥川文学中创作技巧的开拓和语言表现的魅力,仅仅作为次要的方面,甚至被有的学者否定。

其实,在日本近代文坛上,像芥川那样执著探索人生问题并且以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将其有意识地呈现出来的作家并不多见。

芥川常常借助某些事物的象征意义,表达自己对于现实人生以及自身生存状态的感知和体悟。

本篇通过对芥川作品中“火”的象征意义的考察,试图对作者的人生观、艺术观做出新的评价,并勾画出芥川创作意识的轨迹。

本篇由七章构成,以芥川各个时期的主要作品为考察的对象,各章的内容概要如下。

第一章,从《罗生门》的创作动机出发,考察象征着利己主义的“火”的意义。

阴森的罗生门城楼上,手持“燃烧的火把”、从死尸身上拔头发用来做假发维持生计的老太婆与听罢老太婆的辩解后决意做强盗的下人先后登场。

从两位人物丑恶怪诞的言行中,芥川发现了“大人世界”的利己主义。

可以说,老太婆手中“燃烧的火把”正是利己主义的象征。

这种“自私的火焰”一直蔓延到《偷盗》中“猪熊大叔”的身上,他的私欲在火光中恶性膨胀,又在火光中渐渐消亡。

从此刻起,被失恋所困扰的年轻的芥川彻底告别了不知世事艰难的“孩子世界”,开始体味到青春的伤痛和人间的辛酸。

第二章,结合芥川的家庭生活及婚外恋情,论述引发嫉妒的“火”的象征意义。

从大正七年起近两年的时间,芥川推出了描写三角关系的一系列作品。

为了探究潜藏于人类心灵深处的嫉妒之心,芥川匠心独运,从视觉效果到听觉感受,生动地勾勒出与“火”密切相关的“焰火”、“铁壶里开水沸腾的声响”等场面,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犹如烈火一般的嫉妒心。

谙熟中国古典文学的芥川也许从“妒火中烧”等“火”意象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

由此可见,当时坠入婚外恋陷阱的芥川的困惑与无奈。

第三章,通过“救人于烈火”的故事,探讨芥川对“火”的意义的进一步开掘。

在创作上,芥川戏剧般的表现意识相当强烈。

《奉教人之死》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他塑造了从烈火中救出乳婴的“罗连诺”这位女性形象,意图表达自己对“无私的爱”的无限憧憬。

另一方面,在大火中“罗连诺”自我牺牲精神彰显的同时,“奉教人”的庸俗自私也被熊熊的火光反射出来,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使“火”的象征意义得到深化。

在此可以看出,芥川不仅颇具时代的洞察力,而且渴望得到人生的光明。

但是,他缺乏与现实社会抗争的勇气和毅力。

第四章,以频繁出现的“扑火虫”为考察对象,体认现实中芥川的孤独与悲观。

自幼喜爱中国文学的芥川,古典文学修养颇为丰厚,他巧借“飞蛾扑火”的寓意使其作品的艺术性得以升华。

在芥川笔下,烧毁“扑火虫”的“火”象征着自大正至昭和初期残酷的社会现实,“扑火虫”则意味着在水深火热中倍受煎熬、拼命挣扎的底层民众。

面对弱小生命的逝去,芥川不胜惋惜,在孤独寂寞中渐渐显露出对死神的向往。

第五章,围绕“像生命一样的焰火”一句,阐述芥川对人生和艺术的美好愿望。

焰火呈现给人们的尽管是绚烂而短暂的美丽瞬间,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尽在其中,芥川正是为了那美丽的瞬间而生存着。

他借法国海军军官之言,倾诉着自己对人生和艺术的执著追求。

至此,从厌世和逆说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憧憬未来的芥川的另一面逐渐清晰明朗。

因此,可以说“像生命一样的焰火”给一向黯淡的芥川文学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更推动着“火”的象征意义走向成熟饱满。

第六章,以《齿轮》为中心解析“火灾”的象征意义,指出芥川的不安和恐怖。

家庭的重担、与周围女性的纠葛、创作上的停滞等诸多不利因素缠绕着病弱的芥川,所以他常常感到不安,并将可怕的火灾视为死亡的先兆。

与此同时,芥川对“死亡的恐惧”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情也随之流露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