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迅速强盛起来,先后兼 并了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争和割据,建立了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但秦朝兴作失度,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
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一度对农民采 取“三十税一”的低税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有效恢复和 发展,把农业发展推向了新的水平,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 盛世“文景之治”。
2、青铜时代:传统农业的形成
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金属时代,发明了冶炼青铜技术,出现 了青铜农具,原始的刀耕火种向比较成熟的饲养和种植技 术转变。
这一时期,农业已发展成为主要产业,原始的采集狩猎经 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3、铁农具与牛耕:传统农业的兴盛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公元前7世纪~公元3世纪),是我 国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社会制度大变革的时期,农业进入 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旱作农业体系:北方农业长足发展
这一时期,黄河流域形成了以防旱保墒为中心、以“耕— 耙—耱”为技术保障的旱地耕作体系。同时,还创造实施 了轮作倒茬、种植绿肥、选育良种等项技术措施,农业生 产各部门都有新的进步。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 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 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 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 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 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 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三)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
在世界古代文明中,中国的传统农业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各 国。我国的传统农业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而长盛不衰, 主要是由于我们祖先创造了一整套独特的精耕细作、用地 养地的技术体系,并在农艺、农具、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 产率等方面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1、协调和谐的“三才”观
中国传统农业的指导思想是“三才”理论。“三才”最初 出现在战国时代的《易传》中,它专指处理天、地、人, 或天道、地道、人道的关系。
5、稻作农业体系: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
隋唐时代,有一段较长时间的统一和繁荣,农业生产进入 了一个新的大发展、大转折时期。 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755年)后,唐王朝进入了衰 落期,北方地区动荡多事,经济衰退。此间,全国农业和 整个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到社会相对稳定的南方地区。南方 地区的水田耕作技术趋于成熟。全国农作物的构成发生了 改变。水稻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小麦超过粟而位居第二, 茶、甘蔗等经济作物也有了新的发展。水利建设的重点也 从北方转向了南方,尤其是从晚唐至五代,太湖流域形成 了塘浦水网系统,这一地区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粮仓”。
3、气候因素
Hale Waihona Puke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的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 的显著特点。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 业生产,但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其中旱灾、洪灾、 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4、水利因素
水是农业文明的灵魂。当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农业资源时, 水是农业的命脉;当水成为一种灾害时,水是摧毁一切的 可怕力量。
1、土地因素
土地是农业文明的母 体。谁更多地占有了 土地,谁就更多地占 有了生存的主导权。
2、人口因素
从中国古代文献资 料看,中国远古时 代部落众多,大禹 治天下时,仅诸侯 就有“万人”之多。 由于生产工具简单 原始,农业耕作只 能局限于土质松软 的冲积平原地区。 自上古至春秋时代, 中国人口主要集中 于黄河流域,长江 流域人口极少。
人和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调的 关系:这是“三才”理论的核心和灵魂。
自古以来,治水一直是中国 人关心的头等大事。传说大 禹为整治水患走过全国很多 地方。
5、社会因素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王朝兴衰的周期律,每隔数百年甚至不 足百年的时间,就会发生王朝更替,导致社会大动荡。
(二)中国农业的发展阶段
1、石器时代:原始农业萌芽
在原始农业阶段,最早被驯化的作物有粟、黍、稻、菽、 麦及果菜类作物,被驯化饲养的“六畜”有猪、鸡、马、牛、 羊、犬等,还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原始农业的萌芽,是远 古文明的一次巨大飞跃。不过,那时的农业还只是一种附属 性生产活动,人们的生活资料很大程度上还依靠原始采集狩 猎来获得。由石头、骨头、木头等材质做成的工具,是这一 时期生产力的标志。
中国的定居农业大约起源于距今8000年前。 距今6500年前,在黄河流域的西安半坡遗址保存有古人种 植的粟子; 距今7000年前,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保存有古人种植的 稻谷。 中国古代传说的“神农氏”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农业经济 的发展。
(一)影响农业文明的主要因素
农业文明涉及到人口、土地、气候及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 因素,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构成了中国农业文明的独 特性。
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一、黄色文明: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 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 的文化集合。
中国是世界农业主要发祥地之一。在绵绵不息的历史长河 中,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 成了土地上精耕细作、生产上勤俭节约、经济上富国足民、 文化上天地人和的优良传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 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美洲作物的传入:一次新的农业增长机遇
从国外、特别是从美洲引进作物品种,对我国农业发展产 生了重要影响。 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对于解决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巨 大衣食压力问题起到了很大作用。
7、现代科技武装:中国农业的出路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获得 了长足发展,农业增长中的科技贡献作用明显提高。“人 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只能走一条在提高土地生 产率的前提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