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语文)4
听“吆喝”音频,感受老北京韵味的吆喝,联系课文了解并概括老北京的“吆喝”的特点。
PPT课件、课文
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找出文中的关键信息。
梳理一下文章(明确内容、理清思路)
设疑:在介绍这么多五花八门的吆喝时,作者是如何做到条理分明、杂而不乱的?
参与讨论总结
1、细读课文,尝试概括文章各部分内容,并理清文章思路;2、讨论并归纳文章的谋篇布局。
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音频等吆喝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老北京的吆喝;通过概括文章内容,探讨文章的谋篇布局,了解本文合理组织安排材料,将纷繁杂多的吆喝声安排得层次分明的写法;通过揣摩文中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吆喝声的怀想。
教学难点
对民间文化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
利用多媒体的资料展示、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思考和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来共同关注这些身边的民间文化。
各具特色的吆喝声音调变化
音韵节奏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1、问题讨论法的教学策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作者合理组织安排材料、将纷繁杂多的吆喝声安排得层次分明的写法,教学难点是学生对民间文化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设置合理的问题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思维风暴,让课堂教学目的更加明确,组织更加高效。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初二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不知道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又不注意对身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初始能力:
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概括,对于文章的谋篇布局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能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
信息素养: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叫卖现象有所了解,但对于使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描写的吆喝,大部分学生了解甚少。需要利用多媒体播放收集到的“老北京”的吆喝,让学生体验感受。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书设计
吆喝
从早到晚
儿时不停的吆喝声
器乐一年四季
声乐吆喝
内容丰富
PPT课件、互联网
引发学生对身边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的关注,并利用讨论锻炼学生口头陈述事实、发表观点的能力。
尝试一下宣传(练பைடு நூலகம்反馈)
组织学生尝试制作一则吆喝广告或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的简要广告方案
制作广告,展示并评价
PPT课件,需要时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
通过制作口头广告,体验吆喝,并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A
掌握并积累生字词的词义与读音,了解作者概况。
3分钟
自制
2
感受
音频
老北京的吆喝的录音
B
E
了解、感受并体会老北京的吆喝
8分钟
利用网络下载并制作
3
理解
音频文件、文字图片文本
吆喝的特点和文章的谋篇布局表
G
F
了解文章的内容,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探讨文章的谋篇布局
15分钟
利用网络下载并制作
4
体会
音频文件、文字图片文本
过程和方法:
结合课文介绍的老北京吆喝声,利用多媒体的展示,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吆喝声的怀想。以此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生存状态的思考,并通过讨论交流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身边传统文化的关注,使学生能走入生活,学会观察与思考。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教育技术标准: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能概括文中各个层次的内容,并阐明本文合理组织安排材料,将纷繁杂多的吆喝声安排得层次分明的写法。
能展示或说出所观察、收集到的一些民间文化生存的现状,如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评价更好。
评价量表
需要时,可在此处加入评价量表;不需要时,将该栏删除。
形成性评价
本栏在每节课后必须及时填写。
教学反思、总结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教师不但要重视文本给学生带来的阅读体验,还要关注文本承载的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并适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文化。但倘若脱离学生的阅读体验空谈文化现象,只会让学生的感受认识沦于肤浅。对于本文而言,必须在理清文章的思路后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这样学生既不会抛离文本漫无边际的谈,也不会局限于单纯的文章解读。而且,学生在感受老北京的吆喝中,充分领略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在联系福州的地方吆喝时,对于面对现代科技冲击下的传统文化,感触良多。可以说,学生在这堂课中文化层面上的感受多于文本阅读的感受,学生在展示自己收集的地方特色的吆喝时,绘声绘色的表演和对传统文化的未来展望都颇具见地。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个单元所展现的中国的各种文化现象,也有必要提醒我们自己: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重视文本教学,也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熏陶。若三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培养的是一个没有留下中国文化印迹,不关注中国文化,不会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的学生,那将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课堂教学设计表
章节名称
吆喝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初二(11)班
授课时数
1课时
设计者
翁寿仁
所属学校
福州第十九中学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以介绍民俗文化为主,文中的吆喝作为一种即将消失的口头广告文化,对于中学生而言是相当陌生的。尤其本文是使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描写吆喝,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引导学生感受理解上是有一定障碍的。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交流收集到的北京吆喝,使学生形成基本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感受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的怀念之情,品味各种“吆喝”的特色,并通过课堂活动交流,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类似的即将消失的民俗文化。
2、情境设置法的教学策略:学生多数对使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描写的吆喝知之甚少,利用吆喝的音频有利于设置教学情境,引出问题讨论。
3、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并锻炼其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并绘出流程图)
形成性检测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检 测 题的 内容
1
了解
学生能识别并读出生字词,能介绍作者简况。如:“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随机应变”“合辙押韵”等。
2
感受
说出作者对老北京吆喝的情感,概括、提炼并说出文中的关键信息。
3
理解
能说出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的谋篇布局和设计意图。
4
体会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1
了解
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词的读音、词义。了解作者萧乾简介。
2
感受
品读课文介绍的老北京吆喝声,利用多媒体的展示,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吆喝声的怀想。
阅读课文,阅读资料,回答提问,展现字词掌握情况。
PPT课件
检测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了解作者简况。
2、提问: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阅读文章,从文中寻找、概括、揣摩、感受
课文
感知课文,明确并感受作者对“吆喝”的怀念之情。
3、播放一些老北京“吆喝”的音频,让学生联系课文说说:(1)在旧北京,一个沿街叫卖,想要招徕顾客的商贩需要什么样的本领?(2)在旧北京,一个叫卖的商贩要想用好的吆喝吸引顾客,在吆喝时应注意什么?
PPT课件、课文
让学生回归课文,细读课文,明白本文合理组织安排材料,将纷繁杂多的吆喝声安排得层次分明的写法。
面对一个话题(拓展迁移)
由吆喝的现状,提出话题:如何面对这些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组织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媒体查阅民间文化的生存现状。
可利用查找到的一些民间文化的信息(有条件的可再课堂上直接利用网络查阅关于民间文化的信息),讨论交流民间文化的生存现状。
总结并
布置
作业
布置作业:关注福州正在消失的一些民间文化,并对其中的一种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课后收集整理
收集整理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会关注身边的生活
教学流程图
不能
能
不能
能
个性化教学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所做的调整:
指导学生作某种民间文化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的调整:
指导其尝试描述某种民间文化的生存现状。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依据
导入
由身边现在的广告现象引入街头巷口的口头广告——吆喝
举出生活中接触过的一些广告。
生活中的观察
联系生活,设置情境,并明白吆喝与其它广告的不同,即吆喝是口头广告。
聆听一种声音(感知课文)
1、展示生字词与作者简介,提问并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提出话题:面对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
G
F
目光从课内的“吆喝”转移到生活中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探讨交流其生存状况。引发自身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
12分钟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