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遂宁城市风貌规划

遂宁城市风貌规划

目录
一.文字说明
1.规划对象 2
1.1 遂宁市概况 2
1.2 规划范围 3
1.3 规划内容和要求 3
2.规划思想 3
2.1规划依据 3
2.2规划目标 3
2.3规划原则 4
3.风貌评价 4
3.1城市风貌总体评价 4
3.2城市风貌因素评价 4
4.风貌定位——遂宁市城市风貌审美特征 5 4.1 审美特征与风貌定位 5
4.2风貌定位概念解读 6
5.风貌分区 6
5.1山水风貌区 6
5.2观音文化风貌区 7 5.3民俗文化风貌区 7
5.4现代都市风貌区 7
6.风貌规划 7
6.1 山水风貌规划 7
6.2建筑风貌规划 8
6.3 景观风貌规划 10 7.风貌感知 12
7.1风貌感知场所规划 12
7.2风貌感知视线分析 12
8.风貌保障 14
二.图纸
01. 区位分析图
02. 风貌评价图
03.风貌分区规划图
04.山体风貌控制与引导图
05.水体风貌控制与引导图
06.建筑形式控制与引导图
07. 建筑高度和色彩控制与引导图
08.绿地景观系统规划图
09.标志景观系统规划图
10.道路景观系统规划图
11.风貌感知场所规划图
12.城市视线系统规划图
1.规划对象
1.1 遂宁市概况
1.1.1地理位置
遂宁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

市域南北长108.9公里,东西宽90.3公里,面积5300平方公里。

遂宁市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

东邻重庆、广安、南充,南接资阳,西连德阳,北靠绵阳。

距离成都、重庆各230公里,与两大城市呈等距三角关系;与省内绵阳、内江、达州等地距离均在100公里左右。

川鄂、绵渝公路在此交汇,达成铁路穿境而过,成南高速路建成通车,遂渝快速铁路已经开工建设,遂宁即将成为四川第二大交通枢纽。

1.1.2历史沿革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恒温平蜀后置遂宁郡,取息乱安宁之意,遂宁由此得名。

因其四面环山,又名“斗城”。

东晋以后,曾为郡、州、府、县、地区和地级市治所。

建国初期,即为遂宁专署所在地,辖遂宁、蓬溪、射洪、三台、盐亭、中江、安岳、乐至和潼南九县。

1958年10月并入绵阳专区。

198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2003年撤市中区建船山区、安居区,现辖船山区、安居区、射洪县、蓬溪县、大英县两区三县。

1.1.3自然概况
1)地质地貌
遂宁市处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川中褶皱构造带内。

地貌类型较单一,为典型的川中丘陵区;区内丘陵广布,平坝狭小,沟谷河流纵横,丘陵占市域面积的93.78%。

其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东北高、东南低,由东北向东南呈波状缓倾。

最高处海拔674.4米,最低处海拔250 米,地震基本烈度属6度地区。

2)水文地质
涪江为遂宁市主要水系,流域面积5134.9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
96.51%。

其次是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市的3.49%,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深215毫米,为四川盆地径流低值区。

地表水资源总量(不含过境水)仅11.39亿立方米,人均拥有量327.68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补给总量为22954万立方米,可开采量为13307万立方米,占总补给量的58%。

水能资源蕴藏量54.24万千瓦。

3)气候
遂宁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热同季,降水较丰沛。

年平均气温17-17.4℃,霜期平均为66.2-81.6天;年平均
降水量927.5-993.5毫米,降水分布以市域中部最多,向南、北西三个方向逐渐减少。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306.9-1471.8小时;主导风向为北风,多年静风频率68%,年平均风速0.6米/秒。

1.1.4城区概况
遂宁市主城区位于涪江沿岸冲击平坝,截至2004年市区聚居人口5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39平方公里。

省道205线、成南高速公路、达成铁路及正在建设的遂渝铁路、遂渝高速公路在城区周边交汇,城市对外交通十分便捷。

主城区现沿涪江带状发展,河西主要以遂州大道贯穿,河东新区大部分路网已基本建成,两岸通过新建的涪江三桥和涪江二桥联系。

河西旧城区及创新工业园区路网已基本成形。

安居城区现主要沿琼江南岸发展,国道318线从城区东、南侧穿过。

1.1.5特色文化
遂宁市具有多种民俗文化,杂技、龙灯舞、彩莲船、车车灯、狮舞、腰鼓舞、打莲箫、打围鼓、平台戏等民俗活动仍保留延传。

他们丰富着遂宁人的生活,塑造着遂宁的城市精神。

其中观音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北宋年间中国人又创造了新的关于观音身世的故事。

将观音传说为妙庄王妙善公主的女儿,为了救父亲献出自己的手臂、眼睛,然后化身成观音。

而这位妙善公主的故乡恰恰在遂宁市,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却具有“三教合一”的深刻文化涵义,能为保护、开发遂宁市的独特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为遂宁市总体规划(2006—2020)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总面积362.64平方公里,
1.3 规划内容和要求
规划内容包括:1)城市风貌评价;2)城市风貌定位;3)城市风貌分区;4)城市风貌规划——包括山水风貌规划、建筑风貌规划、景观风貌规划;5)城市风貌感知;6)城市风貌保障,即相关的政策措施。

其中风貌评价、定位、分区、具体规划、保障满足了本风貌规划的基本要求,而城市风貌感知是本规划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是从人的心理出发,构建一个对城市风貌的感知系统的过程,能够使本市具有审美特色的独特风貌通过各种形式如山水、建筑、公共空间展示出来并在人的心理层面形成一个城市的风貌意向。

2.规划思想
2.1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通过,2002年8月修改)。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实施细则》(2003年10月)。

(4)《遂宁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5)《遂宁市河东新区城市设计》
(6)《遂宁市渠河沿河景观带设计》
(7)《遂宁市河东新区RBD概念规划》
(8)《遂宁市过军渡风景文化旅游区概念规划方案》
(9)《遂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0)《遂宁市广灵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11)遂宁市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2.2规划目标
该项目是为实现市委、市政府将遂宁建成中国西部人居最佳环境城市之一以及2010年前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环境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而编制的。

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框架下,旨在通过对城市自然景观、历史景观、人工景观研究,从总体层面确定遂宁的整体城市风貌框架,确定城市风貌体系和要素,强化遂宁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具有独特风貌的“观音故里,西部水都”的城市形象。

2.3规划原则
(1)和谐遂宁——生态和文化的保护性原则
遂宁的城市风貌中由山水为主要载体的生态环境以及观音文化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遂宁的文脉所在,本规划的首要原则就是对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的保护。

(2)发展遂宁——旅游效益最大化原则
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遂宁的城市风貌可以为旅游产业化提供重要的引擎,本规划紧紧围绕观音旅游这一主题,为遂宁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3)自在遂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的风貌一方面是为了塑造城市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造福于人民,优美的城市风貌必须被遂宁人民所感知,本规划充分考虑到遂宁人对城市风貌的感知问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风貌评价
3.1城市风貌总体评价
遂宁市现有空间格局是两山、三水、一城,有山有水。

山群环抱城区,水体将城区分隔成两个片区,山、水、城融为一体,自然环境优越;城市巴蜀文化、观音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城市局部景观环境优美,建设较为成熟,但老城区建筑布局较为无序,建筑景观没有特色,城市整体环境有待整治,文化内涵有待挖掘。

3.2城市风貌因素评价
影响遂宁市城市风貌的因素主要有山水、观音文化、民俗文化、都市建筑与景观环境。

3.2.1“净水”风貌评价
遂宁市内江河、溪沟众多,纵横交错,遍布全市,有700多条,其中本次规划范围内有涪江和渠河、联盟河、开善河三条河流。

城区涪江为季节性河流,12月到次年3月为枯水期,4~5月和10~11月为中水期,6~9月为洪水期。

联盟河为常年性流水溪河,渠河为人工河。

三条河流贯穿整个城区,河道有收有放,水质良好,水面平静,给人一种干净、宁静、祥和之感,再加上滨江人工景观和沿河自然景观的融合,在观音文化的大背景下,又给人一种神秘感。

3.2.2“灵山”风貌评价
遂宁市北部、东部和西部主要是低山和高、中丘地区,各山系山丘多呈连座状连续展布,山丘走向多呈北向西、北东向或北南向;城市中部及南部为中、低丘地区。

本次规划区域处于中低丘,规划范围内广泛分布馒头状山丘,山丘连续性差,多呈串珠状或孤丘状,较高的山丘少,多孤立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