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茶具茶碗的历史是什么
最早的茶具是由酒具、水具、食具演变而来的。
从在“马王堆”中出土的“君幸酒”耳杯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杯”这种容器
已经出现了用途上的分工,虽然他们在形状上网上完全相同。
因此
有人推断,当时一定已经有了专门用来饮茶的的杯子。
另外,从后
来的茶具形式上看,也可以得出早期的酒具、食具有兼做茶具的结论。
传说唐宣宗时,有女子好饮茶,但又怕茶碗烫手,就把茶碗放
在一个盘子里,为防止茶碗滑动,就用蜡油将茶碗粘住,后来有人
将这个创意做成了带托的茶碗。
这一传说说明带托茶碗出现的年代,也说明当时有不带托的茶碗。
这种有带托的茶碗发展到后来就成了
明清时流行的盖碗茶。
早期的茶碗中比较受欢迎的是越地的瓷器,在温州一带,无论是浙东还是浙东南,在西晋时期都是瓷器的主要产地,所产的以青瓷
为主。
晋人对青瓷茶具的推崇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以后很长时间里,青瓷为茶具中的主流。
陆羽从茶碗与茶色的关系出发,解释了为什
么要推崇越州的青瓷茶具。
唐代的煎茶的茶汤颜色偏黄,如果用白瓷、黄瓷、褐色瓷器的话茶汤就好呈现出红、紫、黑的不好视觉效果,而青瓷碗盛茶汤颜色发绿,比较好看。
宋元时期,点茶法因为
贡茶的原因成为主流,但是煎茶法在民间还有存在唐代样式的有托
的茶碗自然就有了生存的空间。
宋代的点茶茶汤是白的,所用的茶碗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唐代百姓用的黑、褐、黄茶碗都成为上等的茶碗。
这样深色的茶碗可以衬
托出茶汤的洁白,而唐代所推崇的青瓷茶碗的效果具就差了很多,
需然很多地方还在使用,但是显然不是点茶用的茶盏。
明代的茶具除了传统茶碗以外,还出现了很多釉色和彩绘的茶具,其中以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白瓷与彩绘茶具最为
突出,工艺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彩瓷技术给茶具的风格带来
极大的变化,可以说彩瓷茶碗是明清茶具的一大特点。
茶碗的大小也随茶艺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唐宋时期的茶碗普遍都比较大。
有托的茶碗的口径相差很大,唐代一般在10-20厘
米之间,宋代茶碗口径变小,一般在7-10厘米之间。
这既与当时茶
艺风格有关,也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将茶碗与食碗混用有关。
不
同阶层的人使用的茶具也是不同的,对普通人来说,饮茶主要是为
了解渴,茶具当然要选择大一些的,而有闲阶层对于饮茶的讲究,
他们不仅要品出茶的味道,还要品出茶外的味道茶碗自然要精致小巧。
1、天目茶碗
天目山在浙江杭州西部临安,天目山分为东天目山和西天目山,山顶各有一池,左右相对,因而被称为天目,恰似一双亮丽的明眸,被古人称为老天的一双眼晴,天目因此而得名。
天目茶碗,墨黑的
底色上散布着深蓝色的星点,构成了美丽的图案,围绕着这些星点
的四周还有红、蓝、绿等色彩,因在阳光的照耀下,色彩常会变异,故称“曜变”。
这种茶碗深受日本从事茶道之人的珍爱,日本僧人
在南宋时从中国天目山寺院带回日本的天目黑釉茶碗当作国宝珍藏
起来。
日本茶道中人所认定的“天目茶碗”是从天目山带回国的,
因而称为“天目茶碗”。
2、邢良坤的茶道碗
世界陶王邢良坤的茶道碗,惊艳夺目,美轮美奂,为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多个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著名的日本茶碗
1、有乐茶道碗
属于大井户茶道碗类,因织田信长之弟有乐斋持有而得名。
被誉为有女性的曲线美的茶道碗,使用了含有铁成分的枇杷色釉药。
2、白天目茶道碗
产自中国天目山,故名。
3、青瓷砧马蝗绊茶道碗
据说是馈赠自中国的青瓷茶道碗,原为平重盛所有,后流传到足利义政、角仓家。
有六处补碗的碗钉状似蝗虫眼,因此得名。
4、黑乐大黑茶道碗
长次郎所作的黑乐茶道碗,利休七品之一,碗体颇伟,因此得名。
从千利休之手经历诸家辗转至鸿池家。
5、赤乐早船茶道碗
长次郎所作的黑乐茶道碗,利休七品之一。
因千利休为举办茶会派人从京都快船取来而得名,由利休转让于蒲生氏乡。
6、大井户加贺茶道碗
大井户的朝鲜茶道碗,加贺前田家所有,因此得名。
同类中的最上品,别称狮子,与喜左卫门、细川并称天下三井户。
7、曜变稻叶天目茶道碗
最有名的曜变天目茶道碗,为淀藩主稻叶家所有。
茶碗内侧的黑底色上有7色星纹,因此得名,后从稻叶家转卖于别家。
8、三好粉吹茶道碗
朝鲜茶道碗中的名品,碗体涂以纯白色的漆粉,原为三好长庆所有,因此得名。
经丰臣秀吉和金森宗和等人之手流传到了三井家。
9、灰被虹天目茶道碗
属于灰被天目的茶道碗名品,纹理令人联想起彩虹,因此得名。
原是东山御物,后流传于东大寺、京三井家、若狭酒井家。
10、云鹤匹田筒茶道碗
云鹤手的朝鲜茶道碗,有四尾鹤和四枚菊丸的纹理,为京都豪商匹田宗观所有,因此得名。
后流传到若狭酒井家。
11、三岛桶茶道碗
三岛手的朝鲜茶道碗,样子似桶,因此得名。
千利休所有,后经长男千道安之手流传到尾张德川家。
12、鱼屋饭柜高丽茶道碗
朝鲜茶道碗中的名品,形状略象汤婆子,因其这一形状,兼为高丽茶道碗,故而得名。
经过龟田荣、古田织部之手流转到芸州浅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