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流生态修复

河流生态修复

六河流生态修复1调研背景概述1.1背景概述人类对河流的生态环境修复的认知和实践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发达国家对河流的保护行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的60年代末开始以污染治理为主的水质修复,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分别建立了水污染防治法,并采取了产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普及下水管道、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河道水质净化技术等综合措施,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些国家的污染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20世纪70年代,人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的稀缺资源,又是城市的生命之源和活力之源,对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起着不可须臾的重要作用。

自此,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从单纯的道路网络建设开始向水和绿生态网络的建设方向发展。

如美国波士顿查理士河(Boston Charles River)、圣安东尼奥市河流步行街建设、英国的伦敦港建设(London Docklands)等。

同时,部分城市拆除了河流上面的覆盖道路或建筑物,恢复了河流原有的空间。

如德国科隆-杜塞尔多夫(Koln-Dusseldorf)高速公路(Autobahn)的拆除、韩国首尔道路拆除和清溪川河流修复等。

进入21世纪以后,不仅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中国北京、上海等多个亚洲国家的城市也开始了对城市河流景观与生态环境的治理。

河流健康的生态系统对维持人类生活和健康的生存环境所起的重要作用逐步为人类所认知,世界各国都认真反思了人类活动和大量消耗资源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河流生态系统带来的破坏甚至灾难。

1992年6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通过了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河流管理者和科学家开始把目光转向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问题,特别强调保护与修复河流的生物群落多样性,河流保护与修复的目标不仅是达到水质指标,更重要的是以保护与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目标,标志着河流生态修复进入了以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的流域尺度的河流生态系统修复阶段。

如2000年欧盟国家(EU各国)制定了《水框架指令》(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计划到2015年通过河流生态修复,将所有的相关水域实现“良好的生态状态(good ecologicalstatus);美国;以鱼类保护为中心,一定规模以上的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数量已经达到30000项以上;日本在1990年颁发了“多自然型河流建设通知”,1997年修改了《水法》,条款中增加了河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河流管理内容,2003年开始实施《自然修复促进法》,广泛实施河流生态修复工作,到2000年末工程数量达到了20000项以上,仅次于美国。

本文定义的河流生态修复包括保护(conservation)、修复(rehabilitation)、创造(creation)和减轻(mitigation)等4个方面内容的广义的概念,通过各种技术措施恢复由城市化、农业或其他扰乱原因引起的河流失去的水文学、形态学和生态学等特性。

调研重点主要是以流域为视点,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的河流生态修复内容。

1.2资料来源Riv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Journal of HydrologyFreshwater BiologyRestoration Ecology国际大坝会议国际水利学大会应用生态工学(日本)Asian River Restoration Network(ARRN)European Centre for River Restoration(ECRR)National River Restoration Science Synthesis(NRRSS) 等。

2调研必要性及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防洪工程的逐步实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用水量的持续增长,我国诸多河流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凸显,许多城市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开始重视河网水系的规划和河岸的整治与美化,有多个城市进行了集“安全、环境、生态、景观、文化”等多种元素为一体,具有“自然、亲水、文明”特征的现代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旨在提高和改善城市河流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居质量,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

综观世界各国,许多都在实施河流生态的修复,且工程数量日趋增加。

由于国情、自然地理特性、河流特性、开发利用和受损状况等众多因素和条件的不同,各国河流生态修复的发展阶段和特征不尽相同,但是河流修复课题在阶段过程和修复内容方面又有着众多的共同点。

目前,发达国家多已进入了以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的自然环境的修复阶段,相对而言,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污染控制、改善水质和提高城市河流景观为主要目标的治污和河流生态修复阶段,在理念和技术措施方面较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

了解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河流生态修复理念、现状、科学技术措施和经验,分析其成败原因,对我国当前广泛实施的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3近年来发展新动向和关注点3.1发展新动向和关注点3.1.1欧洲河流生态修复(1)莱茵河生态修复(德国)莱茵河是欧洲大陆历史上一条重要的鲑鱼和其它洄游型鱼的河流,捕捞鲑鱼曾成为18~19世纪期间一个重要的商业行为。

近200年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过渡捕捞、河道的渠化、工业污水的排放、繁忙的内河航运等人类活动导致莱茵河水质恶化;干流上建坝(共建设了21座水电站)阻碍了鱼的洄游,河口入海通道的改变以及已建的鱼道过鱼效果不理想,到20世纪下半叶,鲑鱼在莱茵河中几乎消失。

莱茵河流域管理委员会和沿河国家以1986年瑞士巴塞尔郊外的化工厂爆炸导致莱茵河污染事件为契机,1987年提出了重塑莱茵河的生态,使鲑鱼重新回到莱茵河的“莱茵河鲑鱼2000计划”。

主要包括建设污水处理厂、改善河道水体水质、增建或改建鱼道、清除河道中妨碍鱼类上溯的建筑物、保护鱼类产卵场、引入大西洋鲑鱼种、为洄游鱼制定专门的调度方案和相关政策等。

“莱茵河鲑鱼2000计划”也开创了德国大规模实施河流生态修复的先例。

为进一步提高鲑鱼等洄游鱼回到莱茵河的数量和上溯效果,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ICPR)制定了“莱茵河鲑鱼2020计划”,分4个阶段实施:第1阶段为“莱茵河鲑鱼2000计划”(已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第2阶段,从2001年起在河口三角洲地区陆续启用3座鱼道,在莱茵河的上、中、下游支流河段改造一些堤防或降低堰顶高程,其中Iffezheim水电站鱼道已于2000年投入运行,Gambsheim鱼道于2006年投入运行;第3阶段,.实现鲑鱼的自身繁殖,在过去的几年里,采用人工繁殖向河道投放了1100万尾鱼苗;第4阶段,在鲑鱼实现自身繁殖的基础上,实现具有野生特性的鲑鱼从海洋回溯到莱茵河及其支流,并能够保持一定数量。

近年来,作为频繁发生的洪水防范对策,实施了蓄滞洪区建设和恢复河流洪泛区。

其中,“洪泛区可持续发展开发规划”(SDF,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loodplains)是德国和波兰在EU 《水框架指令》指导下,以莱茵河洪水对策和自然环境恢复为目的而设立的。

SDF整体规划中,具有恢复12个洪泛区,截止2007年恢复了21km2,蓄洪库容达到2650万m3,2020年的最终目标是将莱茵河洪水位降低70cm。

(2)多瑙河河流生态修复(奥地利)多瑙河是仅次于伏尔加河的欧洲第2长河,流域覆盖了欧洲18个国家领土的部分或全部,是众多鱼类重要的育肥和产卵场所。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促进了沿岸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

然而自1883年以来多年的河流治理和水库建设,多瑙河河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通航改造和防洪工程导致河床降低,河流与滩地和洪泛区交流减少,加上由于沿岸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缺乏协调规划的闸坝等障碍物的修建,水体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频频出现。

针对上述问题,这个世界上最国际化的流域内的所有国家共同参与,进行了流域的单元修复、管理,修复多瑙河流域的生态连通性,使各种鱼类能够实现自然、自由洄游,对保护该流域鱼类和维持鱼类的多样性产生了积极作用。

以奥地利为例。

多瑙河流经奥地利的“多瑙河洪泛区国立公园”(The Danube flood plain national park)。

过去,在维也纳市和斯洛伐克之间的多瑙河拥有丰富河畔林的洪泛区,但通航改造和防洪工程实施之后,河床降低,河流与滩地、洪泛区之间的水流和生态交流逐渐减少。

河流生态修复工程在主河道堤防上设了5处开口连通主河道和牛轭湖,其中降低4处30m范围内的堤防高度1.5m,同时在3处设置了10m宽的进水口。

在雷根斯堡市河段的护岸工程上设置了5处进水口,连接牛轭湖和主河道,恢复河畔林水文情势(flow regime),恢复了570ha的洪泛区。

奥地利的多瑙河生态修复的特点是:河流洪泛区恢复不是单纯以防洪为目的、实施科学监测、恢复区域作为“多瑙河洪泛区国立公园”来管理等特点。

(3)斯凯恩河(Skjern River)生态修复斯凯恩河流生态修复是在北欧实施的规模最大的河流生态修复工程。

斯凯恩河流域面积为2450km2,大多数属于低洼地,是丹麦最大的河流。

从1960年代开始,开发并在河流洪泛区种植(4000ha),建设湿地排水渠,渠化河道等大规模河流改造工程。

工程结束之后,就开始出现了地基沉降、河流污染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下游峡湾(fijord)的水环境,引起了人们对农业的不信任感。

为此,1987年丹麦国会通过了退耕2200 ha,恢复河流洪泛区的决议,修复工程已于2002年基本结束。

3.1.2 美国河流生态修复(1)那帕河( Napa River)重建工程1995年美国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美国河流管理”,重新审视了修筑堤防方式的治水模式,通过收购和移民的方式重新建立洪水泛滥区,恢复河流与陆地之间生态系统的联通作用。

其中,圣弗朗西斯科湾那帕河( Napa river)重建工程是美国最早的大规模恢复河流自然属性的工程,也是欧美国家提出的以“有生命的河流”为理念的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代表性先例。

那帕河流域面积1103km2,长度为80.5km,流入圣弗朗西斯科湾。

由于那帕河穿越那帕市区,且那帕市建设忽略了洪泛区河流洪水的调节作用,每年发生的洪水灾害损失达到5亿美元。

1986年发生了50年一遇洪水灾害之后,美国陆军工兵团提出了采取加宽河道,修建混凝土护岸的防护对策。

但是,受美国环境保护运动影响,那帕市民逐渐抵制过去传统的防洪策略,提出了“有生命的河流”的治理理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