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苏轼词两首》预习导航 新人教版

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苏轼词两首》预习导航 新人教版

一、作家与作品
1.苏轼(1037-1101)字(),号(),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并称“苏辛”,散文与()并称“”,书法与、、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

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

虽然处于逆境之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乐观、旷达胸怀,并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清风明月中获得美的享受,从中排遣内心的苦闷,从而实现了由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

3.《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

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二、品析词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
1、提问:整首词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
上阕品析:
2、上阕描绘了赤壁怎样的画面呢?呈现了什么特点?采用什么手法?
明确:(描述画面要关注“乱”“穿”“惊”“拍”“卷”等词的效果)
3.上阕哪一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4、赤壁是不是古战场“赤壁之战”的赤壁?
明确:
(二)下阕:
1、文中刻画的周瑜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

理由:小乔初嫁——()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能否将“初嫁了”换为“初嫁”?
明确:
1
3
周瑜苏轼
建功年龄
职务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功成名就
外貌
婚姻屡遭不幸
明确:通过下面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苏轼对周瑜的“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一句如何理解?
明确:(注意调整语序)
5、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
《定风波》
一.解词释句
①芒鞋:②吟啸:③料峭:④萧瑟:
二、学习小序
小序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解读这首诗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三.学习上阙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是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
明确:
2、在遇雨时,行人及作者分别采取什么应对措施?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4从上阙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5、“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四.品读下阙,探究以下问题:
1.“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2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3.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

表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并且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不畏坎坷淡泊超然的情怀。

双关:“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比喻:“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4.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5.“归去”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去”是否相同?苏轼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105多次。

他要归向何处?
(1)、
(2)、
(3)、
(4)、
四.《定风波》总结
1、内容:都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重态度。

2、表达方式:夹叙夹议。

3、艺术手法:多口语;托事言志。

4、风格:语言质朴,感情平和,境界明快。

【课后训练】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

1.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
描述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雨后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事。

2.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运用对比的手法,“市人”和“野人”“莫嫌”和“自爱”形成对比,作者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比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