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摩擦磨损与润滑试题》答案

《摩擦磨损与润滑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答:所谓赫兹接触指得是圆弧形物体的接触。

这一理论将弹性物体的接触问题转化为静态问题处理,并假设①材料完全弹性②表面光滑③接触物体没有相对滑动④接触物体不传递切向力。

2.答:固体表面形貌的含义:是指描述固体表面特征的量,又称表面图形,表面结构、表面粗糙度或表面光洁度,它是研究固体表面几何形状的细节。

3.答:摩擦副相对运动时由于固相焊合的作用接触表面的材料从一个表面转移到另一个表面的现象。

4.答:是指由含有减磨剂、抗氧剂等多效添加剂,以精制石油润滑油或合成油作为基础油,用锂基,复合锂基或聚尿化合物等稠化剂制成的。

5.答:指两摩擦表面之间存在着一层与工作介质性质不同的薄膜——边界膜的摩擦润滑状态。

6.答:指向润滑部位供给润滑油的一系列给、排油及其附属装置的总称。

7.答:滚动物体不传递或传递很小的切向力沿另一个表面滚动,称为自由滚动。

8.答:为了改善和提高润滑剂的性能,或使之获得某种新的性能而添加到润滑剂中的化学物质。

9.答:粘着原理认为,在载荷作用下两表面接触时,某些接触点的单位压力很大产生的塑性变形,致使这些点形成冷焊结点。

当摩擦副滑动时,克服摩擦阻力的切向里必须首先剪开结点,与此同时还要克服犁沟阻力。

因此摩擦力为两种阻力之合。

10.答:滚动摩擦是指在力矩作用下,物体沿接触表面滚动时的摩擦。

二.填空
1.疲劳;2.磨损;3.内摩擦;4.粘温特性;5.化学方法;6.矿物油;7.线磨损、体积磨损、重量磨损、磨损率、相对磨损率;8.不断损失;9.工作条件、摩擦副的结构条件、其他因素;10.微观滑动、弹性滞后、塑性变形、粘着效应;三.问答
1.答:分为粘着摩擦、磨料摩擦、疲劳摩擦、腐蚀摩擦、微动摩擦、冲蚀摩擦、气蚀摩擦。

2.答:粘度、粘度指数、闪点、燃点、酸值、凝点、残碳。

3.答:①润滑脂基础油的分油起润滑作用;②基础油与稠化剂均起润滑作用。

4.答:球形模型、柱形模型、锥形模型。

5.答:㈠滑动摩擦:1.机械啮合学;2.分子吸引学说;3.分子机械学说;
4.粘着学说;5.机械—粘着—犁闪
㈡滚动摩擦:1.微观滑移效应;2.弹性滞后效应;3.塑性变形效应;
4.粘着效应。

四.简述
1.显微组织决定材料的整体性质,对磨料磨损有重要影响,但耐磨性不仅与显微组织有关,而且与工况也有关。

一般来说含碳量一定时铁素体的耐磨性小于珠光体,珠光体小于贝氏体,贝氏体小于细晶马氏体,但他们的韧性依次降低。

对于奥氏体要作具体分析铁素体的硬度和强度都很低最不耐磨,珠光体较铁素体高。

实验表明片状珠光体比粒状珠光体更具耐磨性,随珠光体层片间距减小耐磨性增加,马氏体有高的硬度,可作为许多耐磨合金的基体。

马氏体的耐磨性随钢中的含碳量增加而加,但含碳量超过1%时耐磨性下降。

2.⑴减压蒸馏:降低蒸馏的压力,将重油分馏,然后根据成品的性质用几个侧线的溜分经精制后再调和成所需的基础油。

⑵润滑油的精制:去掉溜分后润滑油的不良成分,主要方法有硫酸精制剂和溶剂精制。

⑶润滑油的脱脂:去处润滑油中的蜡类物质,常用方法有冷榨脱蜡,溶剂脱蜡,尿素脱蜡,微生物脱蜡。

3.依靠运动副两个滑动表面的形态,在相对运动时产生收敛形油楔,借助粘性流体的动力学作用,产生具有足够压力的流体膜平衡于外载荷,并将两表面分隔开。

这种润滑状态称为流体动压滑动。

其润滑系统的摩擦学特性主要由两个特定决定:①运动阻力主要来自流体分子间存在的内摩擦;②两滑动表面的几何形状在相对运动形成收敛形油楔产生足够的承载压力。

4.化学吸附膜是由润滑油中的极性分子与金属表面通过电子交换而形成的吸附膜或者说润滑剂的极性分子靠化学力吸附表面时形成的膜;化学反应膜是高速重载的摩擦副中,润滑剂中加入的活性元素的添加剂,这些活性元素在表层进行化学反应而形成一种新的化合物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