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傅雷家书读后感1

傅雷家书读后感1

傅雷家书读后感类型: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团队单位:中医药学院,10级制药工程(中药)团队负责人:陈世贤作者:柯南珣杨翔宇陈伟枝梁木群罗少杰杨汇源白广胜次旦旺久李梓浩陈世贤论文汇报人:李梓浩撰写时间:2011年4月20日傅雷家书读后感1.前言:1.1傅雷生平:傅雷(1908.4.7—1966.9.3),字怒安,号怒庵,汉族,南汇县人,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

1.2《傅雷家书》简介:《傅雷家书》是我们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傅雷家书》是一部很特殊的书,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

《傅雷家书》是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爸爸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1.3《傅雷家书》与马克思主义:《傅雷家书》包含傅雷对世界的本源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其唯物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相吻合。

比如他曾写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

”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唯物史观。

故我们小组选择《傅雷家书》作为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推荐阅读书目。

所以本文主要是关于我们们对傅雷的哲学思想的思考与评价。

2 关键词:傅雷家书,马克思主义,教育,艺术,世界3正文:《傅雷家书》,谁都说它是关于教育,父子情的著作,果然名不虚传!傅雷、傅聪虽身隔万里,但他们的父亲却通过与儿子书信交流,深入地了解儿子,写下感人的信。

信中有对儿子学业的指导,更有对儿子人生的指引。

信中的话充满着父爱,蕴涵着真理。

但作为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推荐阅读书目,我们们主要从傅雷对世界、社会以及人生的看法入手,研究他的哲学观念。

通过阅读《傅雷家书》,我们不禁对他的唯物史观产生共鸣!以下就是傅雷的主要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我们对此的认识与看法。

3.1政治观从实际出发:一切事情都不可能一赋即成。

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由来已久,要改也非一朝一夕之事。

我们尽管揭发矛盾,提意见,可是心里不能急,要耐性等待,要常督促,也要设身处地代政府想想,问题千千万万,必须分轻重缓急,分批解决;有些是为客观条件所限,更不是一二年内所能改善。

总之,我们不能忘了样样要从六亿人口出发,要从农业落后,工业落后,文化落后的具体形势出发,要求太高太急是没有用的。

一切事物都是循序渐进的,每个事物都有自己发展的一套规律,要改变它,并非易事,因而在革命要耐住性子,勿急躁。

“问题千千万万,必须分轻重缓急,分批解决”,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在实践中运用的最佳体现。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并且贯穿事物的始终,这就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这是因为人寿有限、精力有限,不可能消除所有的矛盾,且据马克思哲学可知,矛盾是不可消除的,只能缓和;主要矛盾得以缓和,无异于问题得以解决。

在实践中,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对远在异乡的儿子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孩子反映国内情况,让孩子虽身在国外也能心系国家。

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傅雷的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矛盾的作用:“一切事物的发展,包括自然现象在内,都是由于内在的矛盾,由于旧的腐朽的东西与新的健全的东西作斗争。

”——出自《傅雷家书一九五五年十日十二月二晨》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其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这个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许多不必要的烦恼,特别是留恋过去的烦恼,与追悔以往的错误的烦恼。

陶渊明说过:“觉今是而昨非”既然一切都在变,不变就是停顿,停顿就是死亡,那么为何老是留恋过去,自伤不已,把好好的眼前的光阴也毒害了呢?认识到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就该体会到人生是不断变化的,就该懂得生活应该是向前看,而不是往后看的。

这样想的话,我们的心胸不是廓然了吗?3.2艺术观追求艺术:……像我们这种人,从来不以恋爱为至上,不以家庭为至上,而是把艺术学问放在第一位……”——出自《傅雷家书一九六四年三月一日》读来不禁被他们那种对艺术,学术的执著追求而深深折服!这才是真正的学术大师啊!沉浸于他们的艺术和学问世界中,体会着快乐,不被世俗的喧闹、嘈杂、物欲横流所干扰!。

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哪怕是现在,傅聪在音乐方面一直保持着苦修者的态度,我想,这不仅仅是当初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而且现在已经上升到了沉醉其中,忘乎所以的境界!当大家对他至今仍苦苦练琴的毅力所不解时,他回应道:“大多数人,也许一生都无法体会到我每天在音乐中享受到的快乐,这个世界难以进入,更难解脱,因为它太美、太迷人了……”我们觉得傅聪是幸运的。

他能进入音乐世界绝大部分是靠父亲的指引,如若他生在当代,如若他的父亲不是傅雷,他的音乐天赋大概会被埋没吧!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傅雷的做法确实值得当今很多父母学习!在傅聪幼时,当傅雷发现他对音乐有极其敏感的天赋时,就立刻培养他在音乐方面的兴趣;为了能让傅聪有更多的时间练琴,他让孩子在家学习,请家庭老师教他英文、数学等科目,而自己则亲自编写教材教他国文!可见傅雷对儿子教育之重视!而傅雷的小儿子,傅敏,虽然不是什么大家,只是普通的中学教师,但也是一名一丝不苟,敬职敬业的教师。

学会引导:莫扎特的Fantasy in B Min[B 小调幻想曲]记得五三年前跟你提过,罗曼罗兰极其推崇此作,认为他的痛苦的经历都在这作品流露出来了,流露的深度便是韦白与贝多芬也未必超过。

罗马罗兰的两本著作:(1)Musicans of the Past[《古代音乐家》],(2)Musicians of Today[《今代音乐家》]英文中均有译本,不妨买来细读。

其中论莫扎特、贝辽士、特皮西各篇非常精彩。

名家的音乐论著,可以版帮助我们更准确的了解以往的大师,也可以纠正我们大主观的看法。

我们觉得艺术家不但需要在本门艺术中勤修苦练,也得博览群书,也得常常作meditation[冥思默想],防止自己的偏向和钻牛角尖。

感情强烈的人不怕别的,就怕不够客观;防止之道在于多多借鉴,从别人的镜子里检验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其次磁带录音机为你学习的必需品,一一也是另一面自己的镜子。

——引自《傅雷家书一九六四年一月十二日》傅雷可堪称父亲中的典范,在这短短的几句话就体现出他对孩子的用心,他自己是一个博学多才的翻译家和评论家,尤其是评论家,但他并没有把自己的观点来推荐莫扎特的Fantasy给儿子,而是用罗曼罗兰的评价来推荐,这既尊重了儿子,又体现出他自己的谦虚。

而轮到读书这方面时,他就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来推荐给儿子几本书,并给出自己要求孩子读的理由和怎样读,这恰恰就是严父的体现。

教育孩子并不是教条式地约束他,而是要懂得如何适当引导他,而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让他在正轨上走的更加顺利、更加勇往直前,这正是傅雷教导孩子的永恒不变的道理。

3.3价值观客观与主观:最近有人批判王氏的“无我之境”,说是写纯客观,脱离阶级斗争。

此说未免偏狭。

第一,纯客观事实上是办不到的,既然是人观察事物,无论如何总带几分主观,即使力求摆脱物质束缚,也只能做到一部分,而且为时极短。

——引自《傅雷家书一九六一年五月一日》这里说的客观与主观,其对象是人。

人如何能做到纯客观,即无我之境能做到吗?答案显然是不能。

客观信息在录入大脑并且在大脑中形成一个信息映像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根据经验将信息读取、归类等功能也同时起作用。

也就是说,人的主观与客观是同时的,不可能仅仅单方面起作用,除非脑功能缺失,所以“无我之境”是不可能的。

而信中的话也有一定的正确性,起码对人的客观与主观的理解是对的。

幻想与现实:沉浸在自己内心的理想及幻想中,多生活在外在的世界里——引自《傅雷家书一九六一年一月五日》这里提及幻想与现实,幻想是不现实的,它只是人们美好的想法,仅仅可能是引起精神上的愉悦,可是人始终要生活在现实里,而幻想终究代替不了现实。

然而如果一个人整天沉浸在自己内心的幻想中,不仅消耗脑力,还浪费时间,日子久了还可能导致精神疾病。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显然是不可取的。

这句话是告诫傅聪要直视现实,勇敢面对现实。

这句话其实对每个人都适用。

完美的辩证法: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

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的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它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

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地,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

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

3.4情感观处理爱情:“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

事情正反两面:追得太迫切了,你觉得负担重;追得不紧了,又觉得不够热烈。

温柔的人有时会显得懦弱,刚强了又近乎专制。

幻想多了未免不切实际,能干的管家太太又觉得俗气。

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在哪儿呢?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十全十美的事物呢?傅雷认为择偶不能过于苛刻,应该看基本的方面: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存、开阔的胸襟.这是傅雷告诉儿子择偶的主要条件。

傅雷强调恋爱过程中尽量保持冷静与理智,他强调择偶应该找相互能够容忍的对象。

他说:“人人都有缺点,谈恋爱的男女双方都是如此。

问题不在于找一个全无缺点的对象,而是要找一个双方缺点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

此点很重要。

有些缺点双方都能容忍;有些则不能容忍,日子一久,即造成裂痕。

最好双方尽量自然,不要做作,各人都拿出真面目来,优缺点一起让对方看到。

”真诚与容忍是傅雷对于爱情过程中双方的要求,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真实的爱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