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柳埠的名泉(柳埠涝峪刘善华)

柳埠的名泉(柳埠涝峪刘善华)

二、柳埠的名泉
柳埠街道涝峪村刘善华
1.涌泉
涌泉位于历城区柳埠镇四门塔西白虎山南麓,旧名涌腾泉。

清代著录为济南七十二名泉。

泉水由白虎山半腰岩溶缝隙中涌出,经暗渠从一石雕兽头口中吐入长方石池。

石池建于明天启三年,池畔今存明代《重修涌泉庵碑记》。

池水由南壁流出,穿过建于明万历三年之涌泉桥,依山势向南三迭而下,先跌入崖下之青龙潭,再下泻入小石池,继而由10余米高之悬崖落入名为“卧龙洞”之小石潭,形成“悬崖飞瀑”之景观。

潭周石矶卧波,古树蓊笼,巨藤缠绕,虬曲龙蟠。

泉畔原有涌泉庵,年代久远,据记载隋开皇年间曾重修,今尚存吕祖祠、送衣塔及宋代摩崖造像等。

2.苦苣泉
苦苣泉又名莴苣泉,位于历城区柳埠镇袁洪峪北侧崖下。

金、明、清三代均著录为济南七十二名泉。

泉名虽冠以苦字,实则水质甘甜。

原泉池呈井状,今已用石板覆盖,泉畔立当代诗人孔孚所书“苦苣泉”石碑。

泉水经暗渠流出,飞泻而下,形成瀑布,跌落石池中。

萵苣泉
泉名萵苣一河清,萬事咸由清苦成。

寤寐不忘冰蘖操,菜根咬得見高情。

3.避暑泉
避暑泉位于历城区柳埠镇袁洪峪南岭西侧山坳中。

清代著录为济南七十二名泉。

因此处谷幽林茂,宜于避暑而得名。

今泉为圆形石池,半露于地上,泉水注入自然水湾中。

4.突泉
突泉又名都泉,位于历城区柳埠镇都泉村内。

金、明、清三代均著录为济南七十二名泉。

《七十二泉记》载曰:“都泉在中宫,为岱北诸泉之聚也。

水之所聚,曰都。

”实则泉水从池中突涌,故当以“突泉”之名为是也。

泉池以乱石砌就,约1米见方,深达7米,水澄澈甘美,四季涌流不息,由池壁石洞外泄,沿暗渠东流而南折,至街旁注入明渠西去,形成“溪抱渠”之势,故古时此村曾名“溪抱村”。

泉畔原有唐代所建皇姑庵,庵中有唐代所造龙虎塔,俗称小唐塔,久毁。

突泉又名都泉,位于柳埠镇突泉村内,村以泉而名。

泉在村子的中部,泉池1米见方,以乱石砌就,泉水澄澈甘美,四季涌流不息。

水经池壁暗渠流至街旁注入明渠西流,沿村街民居形成溪抱渠绕之势,泉边村妇浣衣嬉笑,处处彰显着济南近郊的淳朴民风。

突泉泉水旺盛,水势很大,从不干涸。

因泉水从洞穴中涌出呈凸起状,后人以形为名,称其为突泉,但也有聚诸泉于此而得名"都泉" 的说法。

乾隆《历城县志》载:"都泉,在中宫东南皇姑寺,溪抱村,流为岱北诸泉之总。

"
朱倬在《都泉诗》里描写到:"稻池林壑太幽偏,柳埠人家近市廛。

最是都泉好风景,山花如绣锦阳川。

" 突泉曾列金、明、清三代七十二名泉。

都泉
遥望中宫廿里余,清泉都汇佛山湖。

齐城大旱作霖雨,一滴能使万物枯。

5.泥淤泉
泥淤泉(印度泉) 在柳埠镇西南7.5公里处的泥淤泉村内。

以前多次被山洪冲积的泥沙淤塞,经人们掏挖复又成泉,故名。

据村中老者介绍,此村历史悠久,早年称印度泉村,后称缄泉庄,再后来才称泥淤泉村。

该村皆因泉取名,而泉之名亦屡有更替。

泉被淤塞后,缄而不涌,所以才改称"缄泉庄";当泉挖浚复涌后,又改称"泥淤泉村"。

因此,此泉当即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称之"印度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印度泉,在梨峪庞家庄。

"县志又载:"阎家河在梨峪中,源出印度泉,流入锦阳川。

"除庞家庄今为何村已不详外,泥淤泉村恰处于梨峪的东侧,其北有阎家河村。

泥淤泉旁有一株高大粗壮的古槐树,胸围2.8米,高30多米,树干洞穴累累,人称“唐槐”。

古槐枝干已经枯落,主干顶端却又长出旺盛的新枝。

古槐旁边5米远的地方,有一个“品”字型泉池,最深一处达10米,池中泉水哗哗有声。

这就是当年的“印度泉”,现称泥淤泉。

泉水涌出后分为两股,一股流向东南,一股流向西北,有时明渠流淌,有时潜入地下。

弯弯曲曲流过街巷,流过村民门口,到处可见落差水和小石桥,一派江南水乡景象。

村民们用泉水洗衣、做饭、浇灌田园,尽得其便,自称“赛江南”。

此泉为2004年新命名的济南72名泉之一。

泥淤泉位于历城区柳埠镇泥淤村内,旧名印度泉。

清代著录为济南七十二名泉。

因泉常被山洪所挟泥沙淤塞,故名。

村亦常以泉之状态而更名,初名印度村,泉淤,缄而不涌,更名为缄泉村,再改为泥淤村。

泉在村中街旁,有三眼,各相距不足5米,呈品字形,四季常涌,夜间可闻“突突”喷涌之声。

其东眼为主泉,池深10米,底部有洞穴,北斜而下,深不可测,传与海相通,俗称“海眼”。

泉侧曾有“九圣堂”庙,久毁。

今仅存庙前古柏五株,其树干4、5人牵手始围;另有古槐一株,传为“唐槐”,老干新枝,依旧生机盎然。

6.缎华泉
缎华泉亦称段华泉,位于历城区柳埠镇齐城峪南侧。

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及清道光《济南府志》均有载。

泉池呈井状,片石砌岸,水澄碧柔润如绸
缎,故名。

此泉常年不涸,盛水时漫溢四流。

泉北有九顶塔,为唐代所建,一塔而九顶,造型精巧独特,享盛名于海内外。

7.龙门泉
(明)晏壁
西望龙门海藏画,香泉一脉透齐东。

桃花浪暖春三月,鹃化鹏程九万风!
注:龙门泉在神通寺东,一名龙泉。

洞门半掩,石龙半露,水自中出,流入锦阳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