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25讲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后训练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25讲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后训练

课后训练与检测(二十五)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2016·广东省湛江市调研)1951年4月山西省委发出警告:农民“不是向着我们要求的现代化和集体化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富农方向发展”,所以要“动摇、削弱、否定私有基础”。

后来中央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实施土地改革运动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提出“八字方针”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把私有制改造成为公有制,体现了材料中“向着……集体化方向发展”这一主旨,故B项正确。

答案:B2.(2016·吉林省五校联考)下图是根据《中国经济年鉴(1949—1959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

关于此示意图所示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投资侧重点的差异B.新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C.对资本主义改造的创新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解析:本题考查图表解读能力。

表格数据显示1949—1957年“农轻重”比例失调,主要是因为国家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故A项正确。

答案:A3.(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毛泽东于1956年底同工商界人士谈话时提出“新经济政策”:“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这表明新中国( )A.曾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做出探索B.已成功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C.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产生怀疑D.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解析:提出“新经济政策”表明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思考,故A项正确;B、D项在材料中未涉及“已成功完成”;“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不能说明产生怀疑, C项错误。

答案:A4.(2016·山西省晋中市调研)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的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D.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中中共八大提出了将有计划地组织部分自由市场,这实际上是有意识地要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这是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反思,A、B、C项涉及的事件在时间上不符。

答案:D5.(2016·河南省新乡市调研)某年11月,中共中央根据科学院的建议,推荐了若干种代用食品,例如玉米根粉、小麦根粉、玉米秆曲粉、叶蛋白、人造肉精、小球藻等,要求各地立即大规模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食物代用品。

据此可以推知( )A.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B.粮食产量增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C.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D.“左”倾错误导致经济严重困难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材料中食物代用品的出现说明当时粮食短缺,联系所学可知这是“左”倾错误导致经济严重困难,故D 项正确,A、B、C项错误。

答案:D6.(2016·安徽省江南十校联考)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从下表推断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年代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增长率(%)30.216.2 5.628.211.466A.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B.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C.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D.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解析:工业的增长率无法判断工业基础的雄厚, A 项错误;1958年处于大跃进时期,数据的真实性存在问题,B项错误;从1953年到1957年工业的增长率可以看出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故C项正确;工业增长率不能看出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D项错误。

答案:C7.(2016·广东省佛山揭阳联考)下表为某本书的目录(部分)。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些数字是当时产量的如实记录B.这本书出现在我国三大改造时期C.这反映出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这表明人们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卫星”“公共食堂”等信息表明这是大跃进运动,表明人们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故B项错误,D项正确。

材料中的数字是违背常识的数字,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答案:D8.(2016·鄂豫晋陕冀五省月考)建国初期某一时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

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

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 ) A.经济政策深受苏联影响B.经济建设出现浮夸风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D.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调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表明工农业都稳定增长,各部门协调发展,故B、D项错误, C项时间与建国初期不符,故选A项。

答案:A9.(2016·广东省广州市调研)1977年11月召开了全国计划工作会议。

会议提出,到本世纪末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要分别接近、赶上和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分别接近、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这反映出( )A.文革后工作重点向经济转移B.经济工作中的“左”倾现象依然严重C.文革后生产积极性高涨D.国家制定了明确的经济目标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信息表明经济工作中存在急于求成的冒进思想,故B项正确。

答案:B10.(2016·山东省淄博市二模)毛泽东在谈到一份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时说:“报告里边有这几个大题目,都可以讲。

但是重点是两个,一个是社会主义改造,一个是经济建设。

这两个重点中主要还是在建设,这个报告的主要部分,三万字有三分之一是讲建设。

”可见,这次会议最主要议题是( )A.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B.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D.作出人民公社化的决定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这两个重点中主要还是在建设”、“三万字有三分之一是讲建设”说明最主要议题是关于建设问题,故B项正确。

答案:B11.(2016·浙江省六校联考)下表是1951—1957年我国国防费支出情况表[单位:亿元(人民币)] ( )国防费占国家财年份国家财政总支出国防费支出政支出比例(%)1951122.4952.6442.971953220.1275.3834.241955269.2965.0024.141957304.2155.1118.12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A.国防现代化与工业化建设进展缓慢B.国民经济形势发生根本性好转C.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D.工作重心取决于国际局势变化解析:本题考查图表解读能力。

A、B项与表格信息和史实不符;建国初国际局势处于美苏紧张对峙,但我国国家财政总支出在增加,而国防费支出在减少,这说明经济发展战略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工作重心取决于国际局势变化说法不正确, D项错误。

答案:C12.(2016·华南师大附中月考)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1960年底城镇人口1.29亿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1961年减少1000万人。

这项计划得到坚决贯彻。

到1961年底,全国减少城镇人口1300万,其中,精简职工950万人。

该政策( )A.消除了“左”倾错误 B.加快了中国城市化进程C.利于稳定市场缓和局势 D.使工农业指标趋于合理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减少城市人口可以缓和粮食供应不足等“左”倾错误带来的问题,故C项正确。

材料中的措施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但没有消除,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相左;材料没有涉及对工农业生产指标的调整, D项错误。

答案:C二、非选择题13.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东方杂志》(1933年)材料二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申报月报》(1933年)材料三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独立评论》(1934年)请回答:(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

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2)选择原因:缺乏经验,借鉴苏联模式的经验;国内形势的需要(经济基础尤其是工业基础弱;增强国力、巩固国防);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外交孤立急需发展国民经济;“一边倒”政策的影响。

影响:使我国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长期重点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后来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部门缺乏活力,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3)调整:西方发达国家减少对经济干预。

深化表现: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开始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20世纪80年代的放权让利到1992年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启示:经济政策(制度)的选择要立足国情并适时调整;各国经济建设要善于借鉴他国经验教训;经济思想(观念)与社会(国内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14.(2016·华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3-1960年中国和苏联粮食总产量比较表年份中国粮食总产量(百万吨)苏联粮食总产量(百万吨)1953年166.8382.51954年169.5285.61955年183.94106.81956年192.75127.61957年195.05105.01958年197.65141.21959年169.68124.71960年143.85133.2——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和樊充、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请回答:根据上表及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阶段,比较中国和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