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杂诗十二首(其二)ppt

杂诗十二首(其二)ppt


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 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 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 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
中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 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 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 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 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Σ((( つ•̀ω•́)つ
Bye-bay
航哥威武 LOVE 梁盈盈 Y-Y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美文欣赏‟ 夕阳沉落下西山,皓月渐升出东岭。 万里遥遥洒清辉,空中旷荡明夜景。 寒风吹入房门内,夜半便觉席枕冷。
风冷才知节气变,失眠方晓秋夜永。
欲言无有人交谈,举起酒杯劝孤影。
日月匆匆弃人去,平生有志却难成。
念及此事怀悲凄,彻夜心中不平静。
赏析
1、前六句,概述诗歌中的意象及意味 明确: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遥遥万里辉,荡荡 空中景”。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 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风来”、 “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 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 句中“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 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 时,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而 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他具有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在当时
的思想文化界是独树一帜的,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甚深。
江 西 九 江 陶 渊 明 墓
江西九江陶渊明纪念馆
宋 刻 递 修 本 《 陶 渊 明 集 》
元· 鲜于枢书陶渊明《归去来辞》
←神往桃源
↓醉饮图
渊明醉归→
元· 何澄绘 《归庄图》
明· 李在绘《归去来辞图》
陶 渊 明 逸 致 图
知人论事: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 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其 理想难以化为现实。直到二十九岁他才出仕为官,但 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 芝麻小官,济世的宏志无法施展。到三十九岁时,其 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转向躬耕自给自劳自娱以求心 灵的宁静与澹泊。此后,他又为彭泽令, 终因“不为 五斗米折腰”而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途 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了归田之路。
课堂寄语
时光易逝,青春难再。 不要去后悔已经逝去的昨日,更不要沉浸于明天 的美好而对当下无动于衷。 把每一天当作都是新的开始,让自己的每一天都 充实并且快乐着。 不要等到失去了再去珍惜,请珍惜你身边的每一 件事物,每一个人,虽然他(或她)不会陪伴你 到永久,但少了他(或她)你的人生就不会完整
----SYH
讨论明确: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 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 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 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 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 陶渊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可以陪自己 说话喝酒的知己,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留一 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诗的结尾把悲伤推向了极致, 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到天亮的时候都 不能平静下来。全诗充满对人生的叹息。这是陶渊明众 多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诗作中的一首。这种思想在 《杂诗十二首其一》、《拟挽歌辞》等诗中多有体现。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 生命孤独;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 间的舞台已经撤走。
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 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 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 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 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 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 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 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
咏怀诗
主要有《饮酒》、《杂诗》、《咏贫士》、 《读山海经》等,围绕出仕与归隐矛盾,表现了 壮志未遂的苦闷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
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
还有一些借咏史而咏怀的作品。咏史也是咏
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如《咏荆轲》、
《拟古》等。
杂诗其二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永夕。 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论明确: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 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 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 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 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 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 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 存在.
一航课堂开讲啦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写作背景 2:会翻译全诗文句 3:体会诗人在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
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人。 中古时期具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的典型,为 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出仕,又因“不为五斗米 折腰”而归田。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 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 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 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 皆意在言外。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 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 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 施展
1、居家读书时期 (29岁前) 2、三仕三隐时期 (29岁至41岁) 3、彻底归隐时期 (41至62岁)
躬耕田园的隐者
——箪瓢屡空,不慕荣利。最超脱、最彻底的隐士。 ——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 ——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生。
1、厌恶官场; 2、淡泊名利; 3、热爱自然; 4、热爱田园; 5、安贫乐道 隐逸 出世
2.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明确: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 “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 作用。
3,诗歌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种感情
3,诗歌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种感情
讨论明确: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 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 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 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 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 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 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