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书分类的历史演变

图书分类的历史演变

兰台世界2012·3月下旬图书分类是通过对图书的管理、归类进行图书管理,这是图书管理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收集和保管、利用图书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类方法,迅速实现查阅,对学术的发展意义重大。

图书分类过程,要根据图书的内容、形式和题材,坚持便于利用的目的进行归类。

了解图书分类的历史演变,对治学过程中了解我国学术渊源和演变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图书分类定义和意义图书分类就是根据图书内容、形式、题材,按照一定的分类法,进行图书整理,同时给予其相应的分类号,以便按号进行图书排架和组织分类目录。

其结果是把学科相同的书聚积在一起,以便图书馆科学管理和供读者按类查书。

图书分类意义在于揭示每种文献的内容性质和其他特征;把相同的文献集中在一起,把不同的文献区别开来;根据各类文献之间的关系组织成一个系统;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状况,了解学术盛衰。

了解学术源流和学术演变,为读书治学指示门径。

清代学者王鸣盛曾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

”(《十七史商榷》卷一)又云:“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

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卷七)二、图书分类的历史演变1.我国最早的文献分类法,有史可查的是《七略》。

汉惠帝元年(前194)除挟书律。

汉武帝时,下令征集集全国图书。

公元前26年,汉成帝再次下令征集图书,命谒者陈农前往各地搜求遗书。

又聘请各方面专家,分工协作。

这便是我国历史上对古籍的第一次大整理,为我国古籍的流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刘向去世后,哀帝又令刘向的儿子刘歆继承父业,刘歆综合群书《叙录》,写成一部总的图书目录,叫做《七略》。

他将国家图书分为七略,主要是辑略、六艺略、诸子略、兵书略、诗赋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为总论,六略又细分为三十八小类。

实际上只有六分法。

辑略,即概说;六艺略包含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共九种129家2926篇;诸子略包含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共十种187家4546篇;诗赋略包含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共五种102家1232篇;兵书略包含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共四种66家1375篇;术数略包含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共六种110家2157卷;方技略包含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共四种36家857卷。

从数量上看,西汉以前天文、数学、历法等科技比较发达,五行、占卜、相术也颇兴盛。

“辑略”概述学术源流,不是类别。

刘向等人实际上将当时所能见到的书籍划分为六大类,596家,38种,凡13269卷。

这是按典籍的学术性质或派别、体裁等来分类的,是我国最早最为系统的图书分类,创立了撰写叙录、总序、大序、小序等条理文献、揭示文献的方法和体例,对后世影响极大。

后世的七分法、四部分类法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分合归并而成的。

2.南朝梁阮孝绪《七录》分类。

《七录》即为经典录,纪六艺;记传录,纪史传;子兵录,纪子书、兵书;文集录,纪诗赋;术技录,纪数术;佛法录;仙道录。

前五部分为方内书,称内篇;佛道为方外书,称外篇。

《七录》把史传从六艺经典中别出而为“记传录”,将兵书归入诸子类合为子兵录。

合《七略》“术数”、“方技”二略为“技术录”,又复分为十个小类:天文部,纬谶部,历算部,五行部,卜筮部,杂占部,刑法部,医经部,经方部,杂艺部。

在本类中,《七录》保留了《七略·方技略》中“医经”、“经方”二目,而将“房中”、“神仙”二种移至“仙道录”中。

《七录》作为《隋书·经籍志》的范本,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其将“房中”、“神仙”类书籍从医书中分离出来,更为后世中医书编目的准则。

自此以后,医书类不录房中、神仙类书籍,这为中医学术沿着科学的道路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七录》从当时学术发展、书籍数量的实际出发分类,这种求实精神在中国文献学史上是积极的、有益的。

王、阮二书均已失传,但其七分法,上承《七略》,下启《隋志》,在古代文献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反映了当时佛、道书籍兴起的实际情况。

《七略》、《七志》虽以“七”名,实非七类,《七录》才是。

3.后东汉班固根据《七略》整理成《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是我们认识西汉及西汉以前中国学术史的重要门户。

群书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和叙录(也有只有书名没有叙录的),它产生于我国图书、目录事业正式兴起的西汉时期。

4.《中经新簿》把书分成甲(六艺、小学)、乙(诸子、兵书、术数)、丙(史)、丁(诗赋)四部分,这是我国文献“四分法”之始。

四分法起源于魏晋之际。

三国魏秘书郎郑默编定《魏中经簿》,晋秘书监西晋秘书监荀勖,依照《七略》的方法整理藏书,编成《中经新簿》。

分典籍为甲、乙、丙、丁四部。

《隋书·经籍志》:“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

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此书已佚),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

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

”荀勖的甲、乙、丙、丁四部还未能用经子史集四字来概括各部书籍的内容,并且子部尚在史类之前。

但它将史籍从经部中离析出来,独立成类,又将兵书、兵家、术数并为子部,这就为后世四部分类法开辟了道路,是图书分类法由六分法进入四分法的重要发展阶段。

晋代改为四部,《隋书经籍志》将四部定名为经、史、子、集。

东晋李充我国是最早把分类理论应用于图书分类的国家,图书分类方法对图书性质和特征归纳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治学过程中了解我国学术渊源和演变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图书分类历史演变四分法论图书分类的历史演变□西安工业大学程新峰摘要关键词WENBOKAOGU53兰台世界2012·3月下旬………………………………………………………………………………………………………………………………………………………更换了乙、丙部图书,其修订的次序就是后来所说的经史子集。

5.唐朝魏征等采用“四部”(经、史、子、集)编《隋书经籍志》,这样由唐至清就采用四部分类法了。

四部分类法为中国古籍影响最大的分类方法。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增加丛书一类。

以《四库全书》为例加以说明:经部:易、诗、书、礼、春秋、孝经类、四书类、五经总义类、乐书类、小学类(尔雅、说文解字等)。

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地理类、目录类等。

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术数类、艺术类、小说类、类书类、道家类、释家类。

集部类: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

五代时期后晋刘昫编《旧唐书·经籍志》,基本照录毋煚《古今书录》,开元以后二百年的著述未予著录,而且还删去了《古今书录》各部类下的大小序。

不过它在分类上有两点贡献:一是将“释道诸说”归入子部道家,结束了佛道在史志目录(《隋志》)中作附录的做法,达到了四分法能类分全部图书的目的;二是将类书独立为一类,使类书有了自己的位置。

6.近代图书分类法,一切都以“洋”为标准。

王云五编的《中外国书统一分类法》、皮高品编的《中国十进分类法》、杜定友编的《世界图书分类法》和刘国钧编的《中国图书分类法》。

近代文献分类法的主要特点是:均受《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影响;把分类法从文献目录中抽象概括出来,单独成书,使分类法更加社会化、规范化;冲破了四部分类法的束缚,建立了以近代科学分类体系为基础的分类体系;以学科内容为主要分类标准,同时又考虑到文献的形式体裁及其他因素。

7.现代图书分类法。

主要《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石晓卉指出,现代图书分类法要坚持实用性和便利性原则,对当前的图书归类方法和具体内容进行增减、合并、去除。

对于类目比较繁琐的分类,要进行适当的细化,提高图书分类的精确度,便于搜集,对于类目比较简单的分类,要考虑适当增加,丰富类别内容。

参考文献[1]赵兴丽.试论图书的分类[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1).[2]石晓卉.全开放环境下图书分类的思考[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29).[3]冯锦秋.浅谈我国图书分类的社会价值[J ].读与写杂志,2009(6).[4]王素娟.简析中国图书分类的历史演变[J ].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06(1).《山海经》大约出现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是我国上古典籍里珍贵的文献资料之一。

虽然《山海经》的叙述带有浓郁的神话色彩,但现代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证明,《山海经》是一本上古史资料集,它所传达的是真实的上古人类的生活信息。

《辞海》已将其归入到古代地理著作,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比《禹贡》还要早的地理典籍,它全面地记录了上古时代的山川、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矿产等宝贵资料,也留存了上古诸多学科的原始档案。

据专家考证,《山海经》最初应当是一本文图并存的典籍形式,即古人所谓的“述图之作”,学者刘锡城在《全像山海经图比较》的序言中指出:“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13首》)、学者郭璞的‘图亦作牛形’和‘在畏兽画中’的记载和论述,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曾有‘山海图’流行于世。

而且据说《海经》部分是图在先、文后出,因而‘以图叙事’的叙事方式,至少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一种文化传统。

”正是这种图文并行的典籍形式,在文字尚未定型、文字的表达能力有限的历史条件下,《山海图》借助于绘图手段,更准确、更丰富地记下了原始社会的许多中药信息,形成了中华民族最早的中药档案。

据统计,《山海经》涉及的植物有160种,保存了动物、植物、矿物的原始中药档案共计113处,本文将《山海经》中保存的113种原始中药档案归类研究如下。

一、《山海经》中原始中药的类别《山海经》所记录的113种原始中药档案中,明确记载着中药可以医治五官科、神经科、妇科、消化科及精神等几大类别的疾病,还有一些具有养生、美容、调理作用的中药。

如《山海经·西山经》云:“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

”“文茎”即枝杈上没有尖刺的植物,属于鼠李科无刺枣科,由于枣科植物的果实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所以多食用就会有预防耳聋的作用,属于抗衰老类的药物。

与文茎生长在一起的是具有健脑功能的蜀葵科植物:“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

”这种葵状植物属于锦葵科,开紫红色、淡红色或白色小花,结扁圆形种子,形状很像人的舌头,因为该种子里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等元素,具有益智的功效,所以可以提高人的大脑的活力,使之头脑清晰不健忘,是一味很好的营养脑血管的药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