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阑尾炎的影像诊断

阑尾炎的影像诊断

像-外径>6MM -周围脂肪炎症 -阑尾结石 -能量多普勒显示高血供 -穿孔至肠外气体、周围脓肿
阑尾炎

阑尾增粗,壁信号不均,不可压缩,周围脂肪 炎症浸润,血流丰富
阑尾炎

直径增宽,腔内充满液体,壁增厚,在周围脂 肪炎症浸润(索条影)

阑尾结石、阑尾炎坏疽穿孔
鉴别诊断
阑尾炎的影像诊断 与鉴别诊断
朱峰正
阑尾炎概述

最常见的急腹症 基本病因:阑尾腔梗阻后并发感染 诊断:临床(典型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实验 室检查+影像 影像检查方法多种,最常用B超与MSCT。 仅靠临床表现:诊断率仅60%左右。 结合影像检查,诊断率可达95%以上。 阑尾炎大多数需行手术治疗




M,51Y,右下腹疼,病程较长 憩室及邻近肠管壁增厚、周围脂肪渗出改变 正常阑尾
周憩 围室 脂及 肪邻 渗近 出肠 改管 变壁 增 厚 、

4.克罗恩病

特异性肉芽肿性疾病,多见于青年,病因不明, 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
节段性、跳跃性,回肠末端常受累,病变肠管 非对称性增厚 CT&B超:肠管明显增厚,可达1~2CM,肠腔 非对称性狭窄,周围脂肪改变,淋巴结肿大等
阑尾炎大多需手术治疗,误诊将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 手术伤害与昂贵的医疗费用,漏诊延误治疗会给病人 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阑尾炎分类

单纯性:轻度肿胀,壁充血、水肿,周围渗出 轻微 化脓性:明显肿胀,壁充血、水肿明显,腔内 常见积脓,周围渗出明显
坏疽穿孔性:壁全层坏死,腔内大量积脓,周 围脓性渗出明显,常有穿孔


正常阑尾


开口于回盲瓣 下2.5CM。 外径<6MM 位置:盲下/ 后位、盆位、 回肠前/后位
熟悉正常


由耶尔森氏菌,弯曲杆菌,沙门氏菌等病原菌 感染致病 CT、B超见:回肠末端、盲肠壁(较均匀)增 厚,周围脂肪清晰,阑尾未见异常

末端回肠、盲肠壁均匀增厚,周围脂肪清晰
3.右半结肠憩室炎

肠憩室形成原因:(先天或后天)肠壁薄弱、 肠内压升高等,多见40~60岁病人
憩室炎:内容物滞留,局部反复刺激引起,严 重时可形成坏疽、穿孔。 右半结肠憩室往往是真性憩室(壁解构各层完 整),外翻性。 B超&CT:周围脂肪炎性改变,憩室及局部肠管 壁增厚

F,42y,右下腹痛半天

F,39y,盆腔炎,右侧卵巢增大,密度不均, 卵巢子宫分边界不清,盆腔积液
8.其他疾病

肿瘤:右半结肠癌、阑尾类癌等 炎症:胆囊炎、胰腺炎等
小结


超声简便、检查费低、无放射损伤、可反复使用,能 检出大部分阑尾炎病人,小部分可能漏诊或误诊 MSCT对各型阑尾炎诊断符合率较高,达95%以上,临 床怀疑而超声结果阴性,需行CT检查
1.肠系膜淋巴结炎

定义为一种良性的自限性的右侧肠系膜淋巴结 炎,发病以儿童比成人多见

右下腹痛的常见原因,仅次于阑尾炎,临床诊 断或怀疑阑尾炎的病人中2~14%为.. B超、CT显示成簇分布的肠系膜肿大淋巴结 (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淋巴结肿大)

M,14Y,右下腹肿大淋巴结 聚集成簇
2.回盲部细菌性炎症



28Y 回肠末端明 显增厚,肠 腔不对称性 狭窄,周围 脂肪索条影
5.肠脂垂炎

肠脂垂炎:结肠浆膜表面突出的小块脂肪组织 即是肠脂垂,其可发生扭转并继发感染
右半结肠脂垂炎引起疼痛,需与阑尾炎鉴别, 临床考虑为阑尾炎的病人,1%是肠脂垂炎 CT&B超特征:炎性改变的脏层腹膜-包绕-梗塞 的肠脂垂-形成肿块



炎性改变的脏层腹膜-包绕-梗塞的肠脂垂-形成 肿块
6.网膜梗塞

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与肠脂垂炎相似,梗塞组 织为节段大网膜脂肪
影像表现也相似,不同点在于其密度增高的脂 肪周围缺少增厚的壁腹膜包绕


大网膜大片脂肪密度增高,面积大于肠脂垂, 缺少厚壁包绕
7.妇科疾病

盆腔炎症、功能卵泡破裂出血、卵巢肿瘤蒂扭 转等常引起右下腹疼痛,需与阑尾炎鉴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