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标准
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读:
1.“描述人口分布”主要是指人口数量在不同尺度区域的分布状况,而不同尺度的区域,可以选择全球尺度和国家尺度等。人口分布状况可以用人口密度表示。影响因素是多元的。义务教育强调区域的影响,比如自然条件影响。平原地区、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
(2)海水运动:主要指波浪、潮汐和洋流。把握两点。一是理解波浪、潮汐、洋流是海水运动的基本运动形式,波浪主要包括风浪和涌浪,风浪是最常见的波浪;潮汐按照周期可分为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型三类;洋流根据海水温度高低可以氛围暖流和寒流,根据成因不同可以氛围风海流、密度流和潮汐流。二是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5、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9、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9、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解读:
(1)土壤:通常指位于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的、具有一定肥力而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为数十厘米到2米。
(2)采用实验、野外观察或其他标本观察,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要素。土壤的形成要素包括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等.
【教学提示】
以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学习的方法,具体分析体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典型实例,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迀移。注重社会调查等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实践能力。加强培养人文地理学的空间思维习惯,强化人文地理信息的运用。
4.教学中要梳理几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求学生具备运用实例说明问题能力。
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解读:
1.城镇和乡村的内部空间结构都有多种划分。
2.城镇:按土地利用(功能)划分;按土地利用强度划分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按形态划分核心区、卫星城;按建成时间划分老城和新城。
(2)本要求:对地貌景观的形态和物质组成的描述为主,根据学生的水平适当提及形成原因。(描述地貌有3个角度:形态、物质组成和成因)
1.5、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解读:
(1)大气的组成有两个要点:一是大气的组成成分以及不同成分的占比情况,二是组成成分与人类、生命有机体息息相关。
解读:
(1)从地球的视角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从宏观层面上,指天体系统的整体上。微观层面上,指太阳系。从这个层面要求学生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从而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描述”要求学生用语言形象说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个什么样的环境。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重点是“影响”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至于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太阳结构、太阳活动产生的原因等都是铺垫知识。
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2.6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7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举措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课程内容(一)必修内容
地理1内容要求:共12条
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通过野外考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中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解读:
(1)地理信息技术:是指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遥感技术等获取、整合、处理、生成地理信息技术综合。3S技术属于地理信息技术。
(2)用例子进行教学。
必修地理2
人口、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
地理2内容要求:共11条
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读
(1)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利用示意图说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转化过程。解释大气温度的日变化、大气削弱作用于大气受热、臭氧层、二氧化碳与大气受热等。
(2)利用实验或观察法,说明大气受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的形成,并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城市热岛环流、山谷风和海陆风的形成。
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理解各个圈层的主要特点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密切的内容。
(3)“运用示意图”可以是教材图,也可以是其他资料的图,或是学生自绘图。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解读:
(1)地球演化:就是地球的历史,是指地球从诞生之后,地球系统由简单到复杂,包括形貌的变迁、生命现象和活动的发展等的历史过程。
解读:
(1)利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通过水循环过程说明各种水体的联系。归纳水循环的类型。
(2)通过水循环的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8、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读:
(1)海水性质:主要是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海水的温度是海水冷热程度的反映。海水盐度是指溶解于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与海水质量的比值。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海水的质量。叫傲雪中把握两点:一是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重点要抓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二是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循环、海水、土壤、植被等有关的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说明一些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安全防范措施(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2.8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2.9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2.10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2.11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人文地理的问题。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现人口、城镇、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数据及图表(地理实践力)。能够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解释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产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够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
(2)大气的分层有多种。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熱层和散逸层,简化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每一层的特征可从温度的垂直变化、七六的运动状况,以及一些物理特征等方面描述。
(3)要结合各层特征来理解与人类活动的联系。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2)要求学生会使用《地质年代表》中的资料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地球演化过程”指“界(代)”的更替过程,包括距今的年份、地球的基本面貌、地壳运动的情况、古生物情况等。在描述中应突出各个年代的特征,注重动态的内容和年代间的转变,最终获得对地球演化整体上的认识。
1.4、通过野外考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解读
(1)关于地貌:初中按外部形态分类:平原、丘陵、高原、山地和盆地。高中地理按成因分类:河流地貌、熔岩地貌、海岸地貌、荒漠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等。在教学中有时会同时出现。关于景观: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自然景观如土壤、制备、地貌等,人文景观如农田、矿山、道路、实用性建筑等。本模块主要涉及自然景观。
3.乡村:按土地利用划分居住区、广义的农业生产区、公共用地区、等级小的商业用地。
4.“解释”功能区位置范围、形状及成因。
5.意义:是否梳理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利于社会公正;增强文化活力。
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解读:
1,地域文化:是指在一个地区的人们共享的,在生产和生活、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2.景观:是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本模块主要涉及人文景观。如农田、矿山、实用性建筑、纪念及艺术类雕塑或建筑物等。
3.城乡景观:是在城镇和乡村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景观的尺度可大可小。大尺度如一个聚落,中尺度如城市中轴线,小尺度如村里的祠堂。
地理1内容要求解读:
12条内容要求课分为4组:地球知识、自然环境要素/景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
(1)地球知识的3条要求,从外到内,从静到动,构成了对地球地球自然状态的整体认识。
(2)各要素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课标内容要求解读
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10、通过野外考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的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1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