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念·线索特征]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
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抑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1)时代:距今一万多年以前。
(2)内容:人们用石斧、石刀清除树木、杂草,放火焚烧,用木棒、竹竿松土,挖坑点播,或撒播种子,任其自然生长。
2.耜耕或锄耕(1)时代:距今八九千年前。
(2)内容:人们使用耒耜、石锄和石犁等工具,提高了工效,取得较好的收成。
3.青铜农具(1)时代:阶级社会以后。
(2)耕作技术:使用了青铜农具,开始懂得开沟排灌、沤制绿肥等技术,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4.铁犁牛耕(1)时代:战国时期。
(2)耕作方式:铁制农具大量出现,铁犁与牛耕结合而形成新的耕作方式;灌溉发展: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发明了桔槔。
(3)意义: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完全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的演变1.氏族公社集体土地所有制。
时代:原始公社时期。
2.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1)时代:奴隶社会形成,商朝存在,西周完备。
(2)概况:国王直接控制王畿之内的土地,其余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有占有权和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各级贵族把土地分成方块,称为井田,分为公田和私田,劳动者使用私田,以无偿为贵族耕种公田为条件。
3.封建土地所有制(1)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形成。
(2)产生: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私田扩大,公田荒芜,井田制日趋瓦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和改革,公田、私田界限消失。
劳动者变成封建农民,土地占有者变成封建地主。
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了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3)形式:国有土地所有制,即官府和皇帝掌握土地;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处于支配地位;农民土地所有制,即农民拥有少量土地。
【易错提醒】1.商和西周时期金属工具并未普及商和西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当时,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只是被大量用在兵器和礼器制作上。
2.辨析生产工具的演变(1)从材质方面:木、石、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
【巧思妙记】图示法理解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名师点睛】生产力是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因此,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也就成为衡量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历代农业生产工具的产生和发展,是同当时的经济形态和科技水平相适应的。
【概念阐释】1.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一种概括,它指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措施。
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2.正确理解“耕作方式”的内涵“耕”指的是农田的开垦技术及方式和农业工具的发明与使用方式,而“作”应包括农业的经营技术模式。
此外,“耕作”还应包括农业的组织经营方式。
【易错提醒】准确辨析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
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国有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均田制等。
农民土地所有制广泛而分散地存在,但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的演进1.耕作方式的演进史料一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曰①火种。
——《广东新语》史料二今②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①“火种”的“种”读作“zhònɡ”,不能读作“品种”的“zhǒnɡ”。
意同火耨。
②画线信息指中国古代管理铁的冶铸事业的机构。
(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耕作方式?说明了什么?提示史料一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实行“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说明了生产力水平的落后。
(2)史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说明战国时期,铁器普遍使用,在农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2.农业技术的演进史料“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
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淮南子·主术训》画线信息意指穿着牛的鼻子。
史料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哪方面的进步?有什么作用?提示对牛的控制,反映了当时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利用畜力可以节省人力,提高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巨大进步。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发展阶段耕作方式变化生产工具的变化原始阶段刀耕火种石、骨、木商和西周时期石器锄耕(耜耕)石、骨、木青铜农具(少)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发达地区)铁制农具(发达地区)汉代牛耕普及全国耦犁→一牛挽犁唐代铁犁牛耕曲辕犁(特点)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土地兼并1.由井田到私田史料一①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史料二夫商君为孝公……②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西汉)刘向《战国策》①画线信息指土地制度。
②画线信息指商鞅变法进行土制改革。
史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史料二与史料一相比,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实质性变化?这种变化对社会制度的演变有何影响?提示土地制度:井田制。
变化:由奴隶制的井田制过渡到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
影响:使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
2.土地兼并史料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史料反映了土地兼并及其导致的系列问题。
针对史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结果如何?为什么?提示史料反映的社会问题是土地兼并严重。
针对这一问题,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例如:北魏、隋代至唐初实行均田制。
结果:这些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原因: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买卖频繁,所以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主要形式及演变规律(1)特点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的政府和皇帝也掌握一部分土地。
(2)主要形式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主义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彻底消灭。
②封建土地国有制:包括均田制和屯田制等形式。
③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
(3)演变规律:官僚、地主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甚至国家的土地,地主私有土地不断扩大,自耕农和国家所有的土地逐渐减小。
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呈现出的特点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
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
3.在使用的动力上,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4.在农具种类上,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对点演练】1.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机械化耕种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因此选C 项。
二、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1)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
(2)政府原因: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
(3)其他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时期商业资本的介入加剧了土地兼并。
2.影响(1)消极影响:农民丧失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加剧了社会动荡,导致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统治;政府赋税减少,激化了国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导致地主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2)积极影响:促使租佃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以维护其统治;促使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农业经营专业化、区域化的发展。
【对点演练】2.唐代《田令》中规定:“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一夫百亩)。
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
……若无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本主。
”此规定()A.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B.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C.防止了豪强占农民的土地D.防止了农民卖地逃税解析:选B。
注意题干中“本制”就是《田令》中有关均平土地的一夫百亩的授田法,即庶人受田不得超过一夫一顷地(八十亩口分、二十亩永业)的配额。
因此这是对买地者的限制,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
故选B项。
题干无从体现是专门针对农民或者地主豪强,排除A、C、D三项。
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A。
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时期的生产工具非常简单,主要是石斧和骨镰,所以①③符合题目要求,故答案为A。
2.《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西周B.春秋战国C.唐代D.宋代解析:选B。
材料“耕用牛犁,使用铁器”反映的是铁犁牛耕技术,根据所学,这一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选B项。
3.“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这则材料是对下列哪一水利工程的最高评价()A.新疆地区的坎儿井B.战国时期的郑国渠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D.东汉王景治理黄河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从“天府”判断出水利工程的方位。
天府是指四川盆地地区,因此,应是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4.下列能够说明井田制实质的是()A.井田的土地归周王所有B.井田制中有公田与私田之分C.公田由贵族占有,收获物交给贵族D.公田由得到份地的农民耕种解析: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