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物流分析方法
一原始资料及分析
1、产品零部件一览表
注:作业单元由多个作业单位组成
2、工艺流程分析
3、作业单位划分
注:适用于改扩建项目,新建项目部分内容可不填编写。
4、加工工艺过程表
5、其他资料
如:各种限定条件(地质、气候、安全、污染、噪声、烟尘、震动、工作连
续性等)
二物流量计算
物流量指一定时间内通过两物流点的物料数量。
将各种物料经过折算都变成标准的倍数或系数,即折算成统一量,即当量物流量。
(1)当量物理量选择
用于计算当量物流量的参数,可以是重量、体积等。
(2)当量物流量计算公式
f = q n
f——当量物流量,当量重量(体积)/年,当量重量(体积)/月,当量重量(体积)/h等;
q——一个搬运单位的当量物理量,当量重量、当量体积等;
n——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区域或路径的单元数,单元数/年(月等)。
目前当量物流量的计算尚无统一标准,一般根据现场情况和经验确定。
(3)当量物理量修正因素和修正值
物料搬运活性系数表
三物流分析
1.绘制工艺流程图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制订了一套标准符号
2.绘制从至表
从至表是一张方格图,左边为“从”(From)边,从上到下按生产顺序排列,上边“至”(To)边,从左到右按生产顺序排列,然后将物流量标在相应的方格中。
表示从某一工作地到另一工作地的总物流量及其分布。
3.绘制物流强度表
物流强度汇总表
4.划分物流强度等级
将物流强度转化成五个等级,分别用符号A、E、I、0、U来表示,其物流强度逐渐减小,对应着超高物流强度、特高物流强度、较大物流强度、一般物流强度和可忽略搬运五种物流强度。
物流强度分析表
四作业单位非物流相互关系分析
针对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的生产特点,制定各非作业单位与作业单位间相互关系密切程度理由如“各单位关系密切程度理由表”所示。
根据上表制定单元“基准相互关系表”。
各单位关系密切程度理由表
基准相互关系表
五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分析
作业单位物流相关与非物流相互关系不一致。
为了确定各作业单位之间综合相互关系密切程度,需要将两表合并后再进行分析判断。
其合并过程如下:
1、选取加权值。
加权值的大小反映工厂布置时考虑因素的侧重点,如:物流因素(m)影响、其他非物流因素(n)影响。
2、综合相互关系的计算。
根据该单元各单位对之间物流与非物流关系等级
的高低进行量化,并加权求和,求出综合相互关系。
3、综合相互关系密级与划分比例
4、建立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表
六作业单位平面布置
1.综合接近程度
2.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
3.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
4.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调整
七方案评价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