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校本教材

五年级校本教材

五年级校本教材宋词前言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现如今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

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目录范仲淹:渔家傲………………………………………………张先:天仙子………………………………………………渔家傲①·秋思塞②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③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句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不再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文学赏析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

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

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

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

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

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

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

“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

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

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

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

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

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

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

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

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

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落泪“征夫”。

“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

“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

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康定元年(1040)以龙图阁直学士,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庆历三年(1043)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次年出为河东陕西宣抚使,历知邓州、杭州。

皇祐四年,徙知颖州,卒于途中,年六十四。

谥文正。

天仙子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⑵水调数声持酒听⑶,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境,伤流景⑷,往事后期空记省⑸。

沙上并禽池上瞑⑹,云破月来花弄影⑺。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⑻。

词句注释⑴天仙子,唐教坊舞曲,后用为词牌。

⑵嘉乐小倅:嘉乐,秀州别称,治所在今浙江省嘉兴市。

倅,副职,时张先任秀州通判。

不赴府会:未去官府上班。

⑶水调:曲调名。

⑷流景:像水一样的年华,逝去的光阴。

景,日光。

⑸后期:以后的约会。

记省:记志省识。

记:思念。

省(xǐng):省悟。

⑹并禽:成对的鸟儿。

这里指鸳鸯。

瞑:天黑,暮色笼罩。

⑺弄影:谓物动使影子也随着摇晃或移动。

弄,摆弄。

⑻落红:落花。

创作背景根据词前小序,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任嘉禾(今浙江省嘉兴市)判官。

按照沈祖棻《宋词赏析》的说法,张先在嘉禾作判官,约在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年五十二。

但词中所写情事,与小序内容很不相干。

文学赏析这首词下有注云:“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说明词人感到疲怠,百无聊赖,对酣歌妙舞的府会不敢兴趣,这首词写的就是这种心情。

在这首词里,作者写他在家里品着酒听了几句曲子之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

于是在吃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昏睡去。

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却未曾稍减。

这首词乃是临老伤春之作,但伤春的内容却依然是年轻时风流缱绻之事。

理由是:一、从“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微逗出个中消息;二、下片特意点明“沙上并禽池上暝”,意思说鸳鸯一类水鸟,天一黑就双栖并宿,燕婉亲昵,如有情人之终成眷属。

而自己则是形影相吊,索居块处。

因此,“送春春去几时回”的上下两个“春”字,也就有了不尽相同的涵义。

上一个“春”指季节,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涵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

这就与下文“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紧密联系起来。

作者所“记省”的“往事”并非一般的嗟叹流光的易逝,或伤人事之无凭,而是有其具体内容的。

只是作者说得十分含蓄,在意境上留下很多余地让读者凭想象去补充。

“临晚镜,伤流景”。

于午醉之后,又倦卧半晌,此时已近黄昏,总躺在那儿仍不能消解忧愁,便起来“临晚镜”了。

这个“晚”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这同上文两个“春”字各具不同涵义是一样的,只是此处仅用了一个“晚”字,而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了。

上片写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下片写词人即景生情,是动态。

静态得平淡之趣,而动态有空灵之美。

作者未参加府会,便在暮色中将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在心头的愁闷。

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已并眠在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着大地。

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作者的初衷未尝不想趁月色以赏夜景,才步入园中的。

不料云满夜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

恰在这时,意外的景色变化在眼前出现了。

风起了,霎那间吹开了云层,月光透露出来了,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

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

此句之所以传诵千古,不仅在于修辞炼句的功夫,主要还在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在一天将尽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曲传绘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欣悦和无限美感。

作者简介张先(990—1078),宋代词人。

字子野,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

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

晏殊知永兴军,辟为通判。

历官都官郎中。

晚岁退居乡里。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

语言工巧,曾以三处善用“影”字,人称张三影。

喜作慢词,对词的形式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

有《张子野词》。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⑴,望极春愁⑵,黯黯生天际⑶。

草色烟光残照里⑷,无言谁会凭阑意⑸。

拟把疏狂图一醉⑹,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⑺。

衣带渐宽终不悔⑻,为伊消得人憔悴⑼。

词句注释⑴伫(zhù)倚危楼: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

伫,久立。

危楼,高楼。

⑵望极:极目远望。

⑶黯黯(ànàn):心情沮丧忧愁。

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⑷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⑸会:理解。

阑:同“栏”。

⑹拟把:打算。

疏狂:狂放不羁。

⑺强(qiǎng)乐:勉强欢笑。

强,勉强。

⑻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

语本《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⑼消得:值得。

文学赏析这是一首怀人之作。

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上片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

”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

“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