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济源市城市规划分析报告

济源市城市规划分析报告


现状分析
豫西北门户,晋煤 外运的重要出口。 承东启西,联南贯 北的交通要冲。
区位条件
现状分析
济源市地处黄淮 海平原西端与山西高 原交接处,即处于我 国地形第一阶梯与第 二阶梯的交接处,北 部和西部为太行山和 王屋山,南部和东南 部为黄土丘陵。全市 山地、丘陵、平原等 地貌类型齐全,总的 地势形态是西北高、 东南低。其中山区约 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 62.1% 。
濮阳
郑州
开封
洛阳
平顶山

信阳
核心区规划
规划区范围:济 源市市域一体化总体 发展规划范围包括济 源市区、轵城镇、承 留镇、思礼镇、克井 镇、五龙口镇和黎林 镇,总面积860平方 公里。
规划区范围
核心区规划
综合交通规划
交通方面
综合交通规划
铁路方面重点规划建设焦作—济源—洛阳城际轻轨线、济运铁路和济孟铁路专用线。 (铁路) 规划建设济源至阳城高速公路南部延长线和北部绕城高速公路,市域高速公路将形 成以长济高速、二广高速、济阳高速和北部绕城高速组成的“两纵两横”型高速交 通体系。全面提高现有公路等级,将S306卫柿线济源境改造为一级公路;S309 西端延伸经小南姚、封门、西坪、至豫晋边界;S243郭木线克井至洛阳吉利区改 造为一级公路,成为济源-吉利区快速路;S245邵吉线全线改造为二级公路,同 时将方山—坡头段改道,邵原以北段延伸至阳城县;X001南段和X008提升为省 道,分别作为南太行旅游专线和S306的南延伸线;将S312升级改造成为G327 的延长线,形成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另外,规划南太行旅游专用线,按照二级道 路等级设计。 规划期末,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五纵六横”的公路交通网络体系。 五纵:G207、S243、水洪池-马住省道、二广高速公路、济阳高速公路; 六横:G327延伸线(S312提升)、S309、S245、S306、南太行旅游专用 线、长济高速公路。(公路) 积极推动济源军用机场改建为军民两用机场,尽快发展成为省内主要的支线旅游机 场。(航空)
济源市总体发展规划 (20汇12报--演20示30)
许鹏飞 1237150110
规划背景
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随着区域 协调发展战略在中国的日趋清晰,“中部崛 起”列入政府议事日程。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被列入国家“十一五” 规划纲要。规划把“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 设作为规划重心,规划提出,要把中部地区 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 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 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国家层面
规划背景
城乡统筹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国家层面
胡锦涛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 提出“统筹城乡发展与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战略举措。
关注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图 改革开放以来12个中央一号文件的主旨及其关系
规划背景
河南省做出加快 推进产业集聚区 建设的重大战略 决策。
河南省委、省政 府审时度势,提出 了“一个载体、三 大体系”的重大战 略举措,即以产业 集聚区建设为载体 ,构建和培育现代 产业体系、现代城 镇体系和自主创新 体系。
经济发展目标。争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以上,第一产业 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5%左右;到2030年,市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人均生产 总值赶上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水平。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下降至55%左右;第三 产业比重至少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提高。
省域层面
规划背景
豫晋交界地区区域性中 心城市;省级历史文化 名城;中原经济区先进 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 休闲城市
省域层面
规划背景
中原城市群“三化 ” 协调科学发展示范 区将成为国家战略
加快中原城市群 “ 三化”(工业化、城镇化 和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 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力推 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 城镇化,积极推进农业现 代化。
省域层面
规划背景
《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 通网规划》已获国家发展 和改革委员会批复。
三门峡
远景规划涉及到济源的有焦 作-沁阳-济源、济源-洛 阳吉利区-洛阳两条线。最 终形成以郑州为中心、洛阳 为副中心,以京广、陇海为 主轴、连接城市群地区的“ 十” 字加半环线网络构架。
省域层面
安阳
鹤壁
济源
焦作
新乡
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
2015年全市城镇人口为45.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 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为58.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2030年全市城镇人口为83.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5%左右。
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总体目标。至规划期末,济源市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基本形成,城乡 体制障碍基本消除,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实质性转变,城乡居民就业充分,教育、医疗、社保等 城乡公共服务实现市域同待遇,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走在河南前列,成为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 的典范。
自然条件
现状分析
济源属华北地层 区,地质演变形成较 为完整的地层构造, 太古代、元古代、古 生代、中生代和新生 代地层一应俱全。
济源市在大地构 造位置上,东临太行 山复背斜南缘,西接 中条山台凸隆起带之 东部,处于两个单元 的交接地带。
自然条件
现状分析
济源市矿产资源 种类相对较多,主要 有:煤、铁、铜、铝 钒土、石英石、白云 石等,目前已查明各 种金属、非金属、能 源、水气等矿藏41种 ,探明储量有19种, 已开发利用的16种。 矿产资源在空间分布 上不均衡,主要集中 在克井、王屋、五龙 口、思礼、下冶和邵 原。
自然条件
现状分析
济源市属暖温带 大陆季风性气候,受 季风和地形的影响, 地区气候差异性较大 ,总的特点是:春季 温暖多风,夏季炎热 多雨,秋季秋高气爽 ,冬季干冷少雪。
济源市属黄河流 域,境内大小河流200 余条,皆属黄河水系 ,其主要河流有沁河 和蟒河,均为黄河的 一级支流。
自然条件
现状分析
济源市辖5个街道办 事处,11个镇,539个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 会 ) 。 2008 年 底 全 市 总 人 口 67.96 万 人 , 其 中 非 农 业 人 口 25.57 万 人,占总人口的 37.63% 。 全 市 人 口 密 度为359人/平方公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