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春节习俗篇一:恩施春节民俗调查.doc恩施春节民俗调查1002杨宝摘要:恩施是土家族、苗族集中地区,民俗很多,但仍以传统春节最为隆重。
在这民族地区,其春节自然有许多特殊习俗,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如过赶年、杀年猪、吃刨汤、煮甜酒、打糍粑、吃大肉、打年货等等。
春节尾巴上是我们土家人注重的另一喜庆节日——元宵节。
此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舞狮子、玩龙灯、演板凳戏、猜灯谜、吃汤圆等等,热闹非凡!关键词:恩施民族地区春节民俗元宵我的家乡在恩施,这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物华天宝、钟灵毓秀;这里素有“华中植物园”、“鄂西林海”之称;这里被誉为“茶叶王国”、“水能王国”、“华中药库”和“世界硒都”;这里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董必武、贺龙、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开展过革命工作;这里是一片文化的沃土,是土家文化的摇篮,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摆手舞、铜铃舞、肉连响、《龙船调》、《黄四姐》;这里还是一个山清水秀、石美洞奇,有着丰富的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生态旅游境地。
因此,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度过的是一个祥和的兔年春节!下面是我对恩施的春节民俗调查。
一、春节简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二、春节的历史与传说:(一)历史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
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过去也叫元旦。
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
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
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
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
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
”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
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
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二)传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后来才演变为春联的。
三、春节过程:湖北年歌:“二十三打土尘,二十四送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办鱼肉,二十七洗金漆(洗澡),二十八刜鸡鸭,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方言读yā)鐤罐咵。
年初一,开门就作揖,初一拜家庭,初二拜亡人,初三初四拜丈人。
”北京的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些歌谣都简明地说出了春节的过程,但恩施不重视腊八,春节一般是从小年到元宵。
下面让我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恩施的这个兔年春节过程。
(一)腊月二十四——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我们祭灶的日子。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1.祭灶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女人是不祭灶的。
2.扫尘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我们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恩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我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二)腊月二十五至二十八——准备年货:这四天是我们准备年货阶段。
1.二十五——杀年猪、吃泡汤。
土家人善养猪,家家户户都喂养着大肥猪,二十五这天杀了年猪后邀请亲朋好友来吃年肉,叫“吃泡汤”,一起分享自己一年的劳动果实,体现了我们土家人热情好客、勤劳朴实的特点。
其中杀猪的时候有很多讲究,如女性不能观看,通过猪血的颜色来预测来年的财运,如果刀上沾满血、血色鲜艳、多而嫩,那么表明来年财运好!同时,屠夫要说上几句吉利的祝福话,叫“封增”。
然后,会给新鲜肉洒些许盐,用松枝熏,制腊肉。
2.二十六——赶场打年货。
我们土家人逢三、六、九赶场,购买年货,主要是自己家不能制作的物品,如新鲜水果蔬菜、糖果、啤酒、白酒(特产包谷酒)、酒曲(制作醪糟,也即甜酒)、白糖、调料等等。
3.二十七——制作年货。
这一天非常忙,要推豆腐、磨豆皮、生豆芽、推合渣、制鲊广椒、打糍粑、发米粑粑或包谷粑粑、制麻糖、煮甜酒(米酒、醪糟)等等。
当然这一天不是非得把这所有的事做完,只是以制作年货为主罢了,其他时候也可以做。
(1)合渣恩施民间常用便菜。
它的制作很简单,只要将黄豆浸泡发胀,用石磨磨成细浆,用水煮沸、拌菜屑、盐即可,稀稠自便,具有不损黄豆全部营养之优点。
恩施人对合渣有着深厚的感情,流传有“辣椒当盐,合渣过年”的民谚。
(2)鲊辣椒又称鲊辣椒,它是恩施城乡居民的风味菜。
由于恩施人特别喜爱酸辣,所以有“三天不吃酸和辣,心里就像猫儿抓”的民谚。
它是用鲜红辣椒屑和玉米面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每年白露后制作,储存于坛中密封,半月后即可食用。
4.二十八——写春联、贴春联。
过去的春联都是请人写的,现在有细微变化,部分人倾向于买春联,因为简单又好看。
但还是有很多人继承着传统习俗,找一位老先生写,这其中的讲究可多了。
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
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
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
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三)二十九、三十——过年:1.二十九——过赶年。
恩施土、苗人比汉族人提前一天过年,叫“过赶年”。
如果农历腊月大就是二十九过年,腊月小就是二十八过年,有“春来忙田,腊来忙年”的规矩。
这一天,每家每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一大早,女人就开始忙年饭,男人就开始忙放鞭炮以辞旧,欢庆这一年的收获与圆满或者排除这一年心中的悲伤,总之,让一切随着轰轰的炮竹声远去。
放完炮竹后,男人就端着女人煮好的猪头祭祀神灵,包括天地、家神、灶神、火神、财神、门神等等。
一般团年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我们却是在二十九的中午,整个家族都聚在一起,吃团年饭。
团年饭非常丰盛,以土家人酷爱的火锅为主,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配以土家特色菜,喝土家特产酒,男人喝包谷酒,女人喝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