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意象大全精简篇

诗歌意象大全精简篇

诗歌意象大全精简篇————————————————————————————————作者: ————————————————————————————————日期:古代诗歌意象大全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意)。

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这些在诗歌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就是意象。

对于今天的中国古典诗歌爱好者来说,从意象入手来阅读和分析古代诗歌,不失为一条捷径。

笔者搜集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稍加整理说明,希望对大家阅读和分析中国古典诗歌有所帮助。

1.飞鸟:自由的灵魂诗人们常以鸟的自由飞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

汉末《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以双飞的鸿鹄,比喻觅得知音的愿望;无名氏的古诗“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步出城东门》),诗人希望化身黄鹄,展翅飞越无法渡过的河水,飞回日夜思念的故乡。

崇尚道家思想、追求精神自由的诗人向往隐迹江湖的生活,愿与悠闲自在的鸥鸟为友,忘却世间的争斗。

陶渊明做官时甚至“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辞官回乡后,则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等诗句表现自己的耕读之乐。

众鸟安居巢中,诗人爱其庐宇,人鸟之间有种幻化为一的感觉。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的飞鸟的诗人看来都是快乐自由的。

天遥地阔中一只飞鸟,在诗人看来,可能是孤凄无伴、漂泊无依的,而这种孤独漂泊的感情,无疑正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反应: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咏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处,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苏轼《卜算子》)苏轼以飞鸿踏雪、一去无踪,暗示人生偶然无定的感慨,形象优美生动,哲理高妙玄远,让人发悟,也使人惆怅。

2.青山:身与心的家园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

从人与青山的自然关系来看,山脉通常是人类居住环境中最恒定、最醒目的存在之一,故乡山脉的轮廊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朓《游东田》);“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齐已《送休师归长沙宁觐》),“青山”在诗歌中常带有故乡居所的象征意义。

3.离愁与乡愁:寒衣处处催刀尺——中国古曲诗歌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是杜甫晚年出川、滞留巫峡时所作组诗《秋兴八首》之一,表达了诗人于霜红枫叶、丛菊盛开的秋天忧心国事、思念故园的心情。

此诗结尾,诗人将浓郁乡情化为古典诗歌中极为常见的一组意象:寒衣刀尺,高城暮色,以及穿透暮色、逾越城垣的急促的砧声。

寒衣、刀尺和砧声,反映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人们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满足穿衣之需的状况。

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

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称为“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

妇女白天一般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有空闲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捣衣工序对光线要求不高,所以多于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

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正是杜甫听到白帝城中捣衣之声,联想到家家户户的妇女们都在准备为亲人缝制御寒衣物时引发的怀乡之情。

在与人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衣、食、住、行中,“衣”被放在首要地位。

“衣”不仅可以御寒蔽体,在传统诗学中,它还被视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情感暗语,贮存着思念、盼望、关切、依恋、欢爱、伤逝等一系列丰富的人文内涵。

捣衣的声音,更是一种缠绵深淳的人文音乐。

捣衣的妇女听着砧声,不由得思念远行之人,担忧他们的饥寒,逗惹出斩不断的离情别绪;漂白的游子听到砧声,就会回想家庭的温暖,更增添胸中无尽的乡思乡愁。

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

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晏几道《少年游》)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前面提到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表达类似情感的诗句可以举出很多: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4.流水无情亦有情——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水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春水、秋水,江水、河水、波平如镜的水、怒涛拍岸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曲似柔肠的水,泠泠作响的水、脉脉无声的水……水在诗歌中形态万千,水在诗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是复杂多样的。

造成阻隔的水自然是无情之水,沟通情感的水又是多情之水,水意象因水的不同作用,也具有不同的情感意义。

《卜算子》下片中,抒情主人公以江水比喻自己对情人不得相见的怨恨,江水无尽无休,则怨恨之情无穷无已。

水的特征是纤柔、深渺,人们常说“柔情似水”,水意象的确适合用来暗示缠绵悠长的情感。

诗人尤其喜欢以流水比喻愁情,水的连绵不断,恰如愁情挥之不去,这方面的名句名篇多不胜数: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水流无限,比喻愁之长;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深;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更写出诗人的悲愁似水难以斩断。

同是以水比喻愁情,三位诗人从不同角度着眼,恰当地在愁情与水的相似特征之间建立联想,他们的诗作同样成为描写愁情的千古佳句。

其实,流水只是流水,阻隔与沟通只是诗人的感觉,有情无情也本非流水所有。

它只是离人之情,诗人之情,世人之情。

5.漂泊与自由——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船意象(1)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2)下面两首诗中的“船”意象却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下面两首以“船”意象表达自由感受的诗,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诗描写春花、春草、春树、春鸟、春潮、春雨等明丽的景象,用这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中心意象,既是实化描写,又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化表现。

6.流水落花春去也——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落花意象花是植物美丽的部分,但是,对于植物来说,开花并不是目的,花开花谢只是生存繁衍过程中的自然环节,花开不意味着幸福,花落也不代表忧伤。

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

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

美妙的春光、美好的往昔、美丽的生命,都随落花纷飞飘坠;对落花的感慨,可以归结为美丽凋零引起的哀伤。

深锁闺中的女性对落花尤为敏感,《西厢记》中韶华虚度的崔莺莺出场第一句就是“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林黛玉《葬花吟》中则有“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样触目惊心的诗句。

从欣赏落花随风飘转的刹那柔美,到于纷纷扬扬的漫天花瓣中看到衰老,看到死亡,落花意象走过了这样的发展历程,并最终定格在浓郁的忧伤之中。

虽有清末龚自珍翻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异调,但是这样明朗嘹亮的声音,毕竟是太孤独了。

7.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这类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

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宋?陆游《书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这类意象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宋?李清照《声声慢》)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三)冰雪、松、菊、梅、竹这类意象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例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四)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这类意象多用于挥写离别之苦。

例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铃》)(五)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古代诗人多借这类意象抒发闲情雅致。

例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