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真纯·善感论晏几道与纳兰性德词心之相似

真纯·善感论晏几道与纳兰性德词心之相似

中国韵文学刊2003年第2期真纯善感论晏几道与纳兰性德词心之相似龙慧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从宋代词人晏几道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生平经历及主要作品中可以归纳出二人“词心”的相似——真纯、善感,因此二人词风也多有相似之处,即皆以真切取胜。

[关键词]晏几道;纳兰性德;词心;相似中图分类号:1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491(2003)02—0103—04宋代词人晏几道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均擅长小令,二人的词风亦颇多相似之处。

纳兰性德青年时的第一部词集名为“侧帽”,便是取自晏几道“侧帽风前花满路”之句。

④而纳兰性德词中借用或化用小山词之处亦不在少数,说明纳兰性德的创作受到过晏几道的影响。

不仅如此,在性格气质和身世遭际方面,二人也多有近似之处。

后人评词,既以晏氏父子追配李氏父子,㈤又以纳兰性德为李重光之后身,④更是颇有意味的巧合。

小山词与纳兰词的这许多相似之处,归根结底在于二人“词心”中先天禀赋之相似。

“词心”是历代词论家评词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术语。

但长期以来,对“词心”一词却并无明确的界定。

冯煦《蒿庵论词》论及秦观词,云:“他人之词,词才也。

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④叶嘉莹据冯煦说,进一步指出:“词,r L,”是一种“天生之禀赋”,是与词的本质相近的、善于表达“精微敏锐之心灵感受”的能力,“与其显意识中之意志及后天之辞采、工力等,仍并无必然之关系。

”但词人后天的学养、经历等“增入的一些质素”会使“词心”有所转变。

@历代词家中,在表达精微敏锐之心灵感受这方面,先天禀赋最优者非秦观莫属(参见叶嘉莹论)。

其词作《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表现了一种无法实指又飘渺无边、无处不在的惆怅,气格虽弱,却是充分展示精微敏锐之心灵感受能力的典型作品。

如以叶嘉莹先生的标准来看,晏几道和纳兰性德二人捕捉细微感受的能力不及秦观——先天之禀赋稍逊于秦观。

但二人词作中,也有~些作品能传达出与秦词极为相似的细微感触,颇能表现作者敏锐善感之资质。

如晏几道《清平乐》词云:“幺弦写意。

意密弦声碎。

书得凤笺无限事。

犹恨春心难寄。

卧听疏雨梧桐。

雨余淡月朦胧。

一夜梦魂何处,那回杨叶楼中。

”@纳兰性德《酒泉子》词云:“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

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栏杆角。

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

”④“雨余淡月朦胧”、“嫩寒无赖罗衣薄”等句虽不似秦词之幽倩婉细、辞情相称,但也颇能于】03清丽淡雅中带出一种婉转哀怨的情绪,足见作者具有深入体察和捕捉细微感触的敏感气质。

晏几道和纳兰性德的先天禀赋可能稍逊于秦观,但秦氏由于仕途蹭蹬,命运多舛,词中多加入身世家国之忧患,词境转深,但先天所具的敏锐感受能力亦受到某种程度的损伤,词风遂转为“凄厉”;而晏几道和纳兰性德虽也经历人生仕途的种种痛苦,但所受的磨难仍然比秦观少,思想亦不似秦观复杂,所以仍然较多地保留了词人的“赤子之心”。

黄庭坚说晏几道平生有“四痴”,薛砺若先生认为,这四痴“正代表他一种孤芳自赏的个性和忠纯真挚的痴情,他仍未失却童心。

”@唐圭璋先生认为:“(纳兰性德)待人之推心置腹,披肝胆;无事不真,无语不挚。

”⑨都是赞扬二人有“赤子之心”,以此心为词,自然是至情流露,多真纯而少伪饰。

晏几道和纳兰性德皆生于显贵之家,虽然前者沉沦下僚,而后者人仕后则贵为康熙近侍,但二人皆生性淡泊,并不用心于功名富贵,仕途经济,这是二人能保留词人的“赤子之心”的重要原因。

对二人品性的这一共同点,后世多有评议:黄庭坚《<小山词>序》云:“晏叔原,临淄公之暮子也。

磊隗权奇,疏于顾忌;文章翰墨,自立规模。

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

诸公虽称爱之,而又以小谨望之,遂陆沉于下僚。

平生潜心六艺,玩思百家,持论甚高,未尝以沽世。

”∞韩英在为纳兰性德撰写的《神道碑铭》中说:“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

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达官贵人相接如平常,而结分义输情愫率单寒羁孤佗傺困郁守志不肯悦俗之±。

”@徐乾学为其所撰《墓志铭》亦称其“闭门扫轨,萧然若寒素。

客或诣者,即避匿,拥书数千卷,弹琴咏诗自娱悦而已。

”凹晏几道的“磊隗权奇,疏于顾忌”、“持论甚高,未尝以沽世”与纳兰性德的“于世无所芬华”何其相似!晏几道晚年“年未至,乞身退居京城”,且“不践诸贵之门”。

∞晏几道厌恶官场人物,不趋炎附势,于此可见一斑;而纳兰性德与达官贵人相接如平常,甚至客来而避匿,两人对官场应酬的厌恶,亦如出一辙。

从二人词中,可拈出一“狂”字——用以概述二人词心外现之相同处。

大约二人皆自知为人处世与世俗观念格格不入,故在词中皆以“狂”自许,这种“狂”态非常鲜明地表现了某种追求灵魂自由,不愿受名利羁绊,超越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叛逆色彩。

晏几道《阮郎归》词有:“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之旬。

况周颐评此词说:“‘殷勤理旧狂’五字三层意:狂者,所谓一肚皮不和时宜,发见于外者也。

狂已旧矣,而理之,而殷勤理之,其狂若有甚不得已者。

‘欲将沉醉换悲凉’是上句注脚。

”∞柏寒评注此词云:“小晏的‘旧狂’,体现了他不合世俗的态度和性格,这正是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所说的‘四痴’。

’’@纳兰性德《金缕曲赠梁汾》词云:“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

”∞在诗中,他也说:“仆亦本狂士,富贵鸿毛轻”。

(《野鹤吟赠友》)凹纳兰性德虽是贵胄公子,但据徐乾学所说,其所交游者,“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0”凹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纳兰性德认为自己也和他们一样,是个“狂生”。

在生活中,晏几道和纳兰性德为人皆忠纯诚挚、笃信友谊而执着于爱情,这一特点在二人笔下描写友情与爱情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晏几道为人淡泊,不喜结交权贵,而与小官郑侠厚善。

熙宁中,因赠郑侠诗而受株连之事,充分说明他与友人相交是肝胆相见、无所避畏。

在他现存的作品中,许多词表达了与友】04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渌酒尊前清泪,阳关叠里离声。

少陵诗思旧才名。

云鸿相约处,烟雾九重城”固。

而“东野亡来无丽句,于君去后少交亲。

追思往事好沾巾”@,应是为悼念一位挚友而作。

同样,纳兰性德不仅引贫寒、饱学之士为友,还经常帮他们排忧解难。

他与顾贞观的深厚友谊及从宁古塔赎回吴兆骞一事,更被文坛传为佳话。

在《金缕曲赠梁汾》一词中,纳兰性德写道:“一E l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

然诺重,君须记”四。

对知己的深情厚意,比苏轼赠弟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他生未了缘”有过之而无不及,读来感人肺腑。

晏几道和纳兰性德都写有大量的爱情题材的作品,塑造了许多美好的女性形象,产生了许多被后人传诵的佳句。

而二人笔下的爱情之所以动人,其根本原因就是二人对所钟爱的女性都怀有一种细腻的温情。

如同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晏几道和纳兰性德也以某种诗性的敏感注意到:在他们所处的社会中,女性由于远离政治、权力中心,因而更能保有纯真的天性。

晏几道与纳兰性德虽都出身于显贵之家,但二人都蔑视名利,厌恶官场中人。

故而在二人看来,和聪明灵秀、未受世俗观念污染的女性在一起,可以表露自己的真实性情,实现真正的交流。

晏几道就曾在他自撰的《小山词序》中写道:“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

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而已。

”固从晏几道的这段自述和《小山词》中大量为莲、鸿、苹、云所写的作品来看,他对友人家的这四个歌女怀有很深的感情。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锄几句所塑造的小苹形象娴静而美好;“从别后,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钮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固写出了情到深处,“喜极而含悲”的绝妙体验。

圆更有意思的是,在爱情题材的作品中,二人都喜用追忆手法。

在二人的词作中,“当时”、“当年”等字眼频频出现,如“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固,“近来怕说当时事”∞等等。

又如晏词的“手拈香笺忆小莲,欲将遗恨倩谁传”锄,“良时易过,半镜流年春欲破。

往事难忘,一枕高楼到夕阳”曾,“从来往事都如梦,伤心最是醉归时,眼前少个人人送”∞,纳兰词的“此情已是成追忆,零落鸳鸯。

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圆,“欲雨心情梦已阑,镜中依约见春山。

方悔从前真草草,等闲看”等固,更表现了对逝去的往事念念不忘。

这一方面说明两人用情极深,以致于往事刻骨铭心,不能忘怀;另一方面也说明:由于两人性情独具、别有怀抱,渴望心灵自由而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对现实世界极端失望和厌憎,只能在词所构筑的虚幻的艺术世界里寻找心灵的慰藉。

除了友情和爱情之外,他们的词中也有倦于仕途经营,而又身不由己的无奈、沉重的一面。

晏几道就深知自己“檠跚勃牵,尤获罪于诸公”固,但仍然不改初衷;纳兰性德也常感慨:“金殿寒鸦,玉阶春草,就中冷暖谁知道。

小楼明月镇长闲,人生何事缁尘老”圆。

“须不羡承明班列”。

④这些都是具有童心而渴望张扬性灵的词人在现实社会中必然要经历的痛苦。

从二人词中感情世界的美好、二人与世俗格格不入的“狂”态以及寄情于旧梦的抑郁感伤可以看出:二人真纯的词心虽然也受到现实世界的挤压,但对现实功利世界的超越最终还是保留了他们纯真善感的自然性情。

高门贵第,富贵荣华,是许多文人士子倾尽全力所追求的东西。

而晏几道和纳兰性德大概是因为生于其中,惯见富贵,反不以为意。

恰如叶嘉莹先生论晏几道词时所言:“长于富贵之家,无衣食之忧,这正是他何以能够没有营谋争逐之心,105对仕途之荣辱得失都鄙不一顾,而独具真淳之本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圆。

这一点用于分析纳兰J陛德与其家世的关系应该也是合适的。

因二人词心以真淳胜,故二人词以真切胜,虽然比起秦观、李后主的历经磨难,词境深远,蕴藉深厚是有不及之处,但也别具一种以肺腑之言、真实情感打动人的魅力。

如就这一特点做进一步深入比较,则纳兰词又胜小山词一筹。

叶嘉莹先生曾把词的兴发感动之作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属于官能之触引的感知”,第二层次是“属于情感之触引的感动”,第三层次是“足以在心灵及哲思方面引起人深远之触引与联想的一种感发”,并认为小山词属第二层次。

∞私意以为,如就此标准而言,纳兰词恰处在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之间,虽不及李后主,但却略胜小山。

唐圭璋先生对纳兰词的“真”就推崇备至:“若容若者,盖全以‘真’胜者。

待人真,作词真,写景真,抒情真,虽力量未充,然以其真,故感人甚深。

”鲫因“力量未充”,故纳兰词欠深厚,是不足之处;但因其“真”,在词的感发力量上又达到了某种深度。

叶嘉莹先生说纳兰词别具一种“即浅为深”的意境与风格卸,应该也是这个意思。

这样的评价,对纳兰词来说,是瑕瑜互现,相当公允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