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心得1

读书心得1

读《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一书的体会
随着《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英语新课程理念的历史性蜕旧更新,热切呼唤着英语教师角色相应作出深刻转换。

这种转换是教师伴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和现代英语课程的新成长中发生的,是教师面向教育未来的发展性建构。

我们首先应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英语教师在封闭和狭隘的应试教育中的传统角色,使之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者中的首席"作战略性位移。

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英语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可以说是迫在眉睫。

其感受如下:
一、学生全面发展的含义
全面发展是人才的培养目标。

学生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二、新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回应
新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诠释和凸发主要表现是:
1、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综合、选择的现状。

按照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对学科设置及内容进行选择、整合,增进各学科联系,就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丰富多样的课程,促进学生充分自由选择的权利。

2、课程目标——改变课程目标指向的单一性和封闭性,特别是缺乏对学生可能生活的构建,导致生活意义的缺失,将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定格在既定的教科书上,课堂生活缺乏现实感,缺少生命的活力、成功的体验。

新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点是“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同时,更看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课程的内容——改变过去的学科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存在着“繁、难、偏、旧”和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直接经验积累的弊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以及现代社火与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4、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课程实施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学习、独立研究的学习方式方面展示着自己创新的魅力。

5、课程评价——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以选拔为主要的评价取向,制定了旨在促进学生与教师发展的评价制度,体现了重“发展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总之,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为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和特征
1、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一般应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一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学生(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及思维方式等);二是要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的挖掘他们的认识和发展潜能;三是为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创设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和主动发展;四是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知识分类”与“学生分层”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差异给予点拨、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2、能动性
学生能动性的强弱与大小,取决于以下几点:一是取决于学习的经验、知识因素;二是、受需要、动机、兴趣、情操等因素的影响;三是需要意志品质为支撑,抵抗各种有碍于学习活
动的消极因素。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课堂教学情境多样化的创设来激趣,给学生以成功体验的多种形式评价来激情。

而学生成功体验的产生又与教师是否为学生提供成功体验的机会条件有关,与有无独立参与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有关。

3、创造性
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与人们一般所言的创造性有所不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一定教学意义情境下的“系统活动”与“意义活动”过程,它不同于人类历史的总认识,它是教师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

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更多的是指以下方面: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出“新点子”和解难题;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完整的统一于学生的主体性之中。

自主性是核心,能动性是基础,创造性是灵魂。

四、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主张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

这是狭义的“自主学习”;二是指人们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性发展。

这是广义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学习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具体如下:
1、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认得主体性、勇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2、转变学习方式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并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3、转变学习方式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两者学习状态都有其存在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但是由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索,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按照创新教育的指向,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和自我超越能力,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等。

五、构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策略
更新教师的观念是实施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前提。

根据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大体上应实现如下变化:
1、教学目标: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树立课程目标意识。

树立课程目标意识,它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通过知识、技能的教授,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课程功能,以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

2、教学观念: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

对待学生的差异,不能持完美主义态度只用一种尺度区衡量学生,也不能要求面面俱到,没有失误。

而应该了解、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这也是落实新课程的着力点。

3、教学关系:由“以教论学”向“以学论教”转变——树立主体意识。

树立主体意识,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中至少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二是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上下功夫;三是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四是倡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4、教学活动: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过程教学转变——树立发展意识。

5、师生关系:由不民主,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树立情感意识。

6、教学结构:由程式化、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创造意识。

树立创造意识,教
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探索一种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模式。

7、信息交流: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树立反馈意识。

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一般存在以下四种主要信息交流方式:(1)以讲授法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这是教师讲学生听;(2)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这是教师问,学生答;(3)以讨论法为主的三向交流方式,这是师生之间相互对话;(4)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

8、教学评价:由以选拔为主向促进个性化发展转变——树立多元化评价意识。

树立多元化的评价意识,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多一点辩证法,少一点形而上学;多一点研究思考,少一点等待观望;多一点实践探索,少一点空谈理论,持续的研究下去,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