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养老问题调查报告(共5篇)

养老问题调查报告(共5篇)

养老问题调查报告(共5篇)养老问题调查报告(共5篇)第1篇:养老问题调查报告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已经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数已达13.3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为了解决各种复杂的老年问题,国家颁布了许多社会福利政策,目的是不断地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体系,使老年人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根据这一问题,本公司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以__和上海两大城市为例,共有706份问卷,其中__市有403份,上海市有303份。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我们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养老问题的真实状况:1、是否担心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担心和不太担心可以说是各占一半,有将近43%的人对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有所担心,57%的人不太担心或尚未考虑养老问题。

从所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在__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人们对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并不是很担忧。

一是__上海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更发达;二是__上海的养老机构非常多,并且有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做后盾;三是在__和上海工作生活的人要面对的其他方面的问题(譬如说房价问题)比较多,因而养老问题属于次要;四是__上海适合年轻人打拼,许多年轻人选择年老后退居二线城市。

2、选择的养老方式在这一问题上,选择有子女抚养的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及公立养老机构占多数,也有少部分人选择其他的养老方式。

总体而言,养老方式的选择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各种各样的养老方式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

可见,人们对未来的养老有了更新的认识,不再死守着家庭养老和养老院等单一的养老概念了。

同时,随着__上海等地社区服务中心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精彩。

3、赡养老人的意识当今的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但要考虑自身职业的发展,还要顾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生养小孩赡养老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根据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的人不愿意把老人送进条件较好的养老院,尊重父母意愿的接近30%。

被问及自己未来赡养老人的压力时,有36%的人认为压力大,25%的人认为压力较小,37%的人选择没什么压力或没考虑过。

可见人们赡养老人的意识日渐淡薄,许多人不愿意负起赡养老人的责任,认为赡养老人会加重经济等各方面的负担。

由于计划生育导致独生子女的增多,"4+2+1"模式的家庭越来越多,所以人们将面临经济上、时间上等诸多的养老问题。

同时,人们对赡养老人的概念也比较模糊,赡养老人不是只把老人养活,二是要悉心照顾老人,周到的考虑老人物质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和需要。

近年来,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在精神上的孤独寂寞是不可想象的。

许多空巢老人并不缺少物质上的东西,而需要在精神上给与帮助和照顾。

而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但没有赡养老人的意识,甚至还出现了啃老的行为。

养老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而养老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趋严重。

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适当延长事业、企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年限,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2、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使老年人的身心更加健康,鼓励老年人继续为社会服务。

(如:国外的空姐都是年龄大的人,香港的出租车司机老年人居多。

)3、不断地开拓更多的养老方式,根据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提供不同种类的与之适合的养老方式,有效地节约社会资源,做到因地制宜。

(如:日本号召老年人发挥"余热",美国提出"家园共享"结伴养老,英国采用异地养老,德国实行养老保险"转摊法"等。

)4、不断地完善社区服务中心,扩大社会工作者队伍,支持民间NGO组织的发展壮大,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娱乐方式。

第2篇:养老问题社会调查报告养老问题社会调查报告养老问题社会调查报告这个假期,我来到了XX市XX区敬老院,看望了那里的老人,给他们送去新春的祝福,还送上了营养品,并与他们亲切交谈。

通过与他们的谈话,我了解了老人们过去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了解了他们现在的养老情况。

住在这所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大多在70岁以上,他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送到敬老院来(这与我以前在其他敬老院了解的情况也是一致的),如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顾;身边亲人大多已过世,孤身一人;一个人待在家里太孤单,想有人能够陪伴。

从她们的口中,我大致了解到过去老人们的生活状况。

建国初期,绝大多数年轻人都没有文化,但迫于生计,只能外出干些体力活或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如在织布厂工作,生产烟草等。

由于当时人们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即使是在城市,生活物资供给一样严重不足,大部分人最大的希望便是能吃饱穿暖。

因为条件有限,许多人不能去上学,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去夜校读书识字。

生活在乡下的人,为了能去学校读书,冬天里也穿着草鞋踩着冰雪去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的地方求学。

路上饿了就吃从家里带的生红薯或其他干粮充饥,要是遇上荒年,就吃路边生长的野菜,生存条件极为艰苦。

现在这些老人们的孩子都长大了,都成家立业了,他们被子女送到敬老院来更多的也是一种迫于生计的选择。

在我所了解的老人中间,绝大多数人的子女都只在缴纳生活费时才来看望一下老人,顺便购买一些物品,见面交谈的时间也不会太长,真正关心老人生活起居细节的更是少之又少。

子女们普遍对父母们的生活情况关注较少,以为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就万事大吉了。

更有甚者,子女之间互相推卸养老责任,只顾自己享乐。

这种情况着实令人心痛。

在与老人们的交谈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老人口中都会说只要自己的子女过得好,自己怎样都无所谓,只要儿女们心中都有自己的父母就行了,他们来到敬老院生活至少还有人可以一起生活、说说话,陪伴他们度过晚年,这比孤单一人待在家里好。

我注意到,每当老人们说起自己的家、自己的儿女时,他们的脸上、眼神中总会流露出温馨、留恋、幸福,甚至泪眼婆娑。

由此可见,老人们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渴望回归家庭、渴望亲情的!的确,老一辈人为我们新中国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在过去所经历的苦日子值得我们年轻一代人永远铭记,我们要感谢那些为我们创造现在美好生活的前辈们,并以他们为榜样,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树立回报社会的意识,努力学_,争取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不辜负老前辈们的期望。

然而,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辈已相继老去,庞大养老群体的出现成了一个十分现实的社会问题。

即使我国正加大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但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老人们缺乏的是家庭式的关心和温暖。

当孩子们事业有成之时,都想着如何对自己的父母好点,让他们过上安享晚年的生活。

殊不知,又有多少人真正可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的服侍他们一回?又有多少子女知道老人们心中的渴求?我认为,传统"养儿防老"模式虽然受到现实的挑战,但是,"养儿防老"的传统并没有过时,并且永远不过时。

解决养老的问题,除了政府要加大养老资金的投入以外,还要解决一个"良知"的问题。

"养儿防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孝敬老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

父母辛苦地养育子女,当父母老了的时候需要子女们照顾的时候,子女们应该尽最大努力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而那些推卸养老责任的子女应该遭到良知的谴责。

倘若子女养老养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每个人都真心实意地为老人着想,那么,国家的养老制度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反之,最好的养老制度也温暖不了老人的心。

第3篇:养老问题社会调查报告养老问题社会调查报告养老问题社会调查报告这个假期,我来到了XX市XX区敬老院,看望了那里的老人,给他们送去新春的祝福,还送上了营养品,并与他们亲切交谈。

通过与他们的谈话,我了解了老人们过去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了解了他们现在的养老情况。

住在这所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大多在70岁以上,他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送到敬老院来(这与我以前在其他敬老院了解的情况也是一致的),如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顾;身边亲人大多已过世,孤身一人;一个人待在家里太孤单,想有人能够陪伴。

从她们的口中,我大致了解到过去老人们的生活状况。

建国初期,绝大多数年轻人都没有文化,但迫于生计,只能外出干些体力活或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如在织布厂工作,生产烟草等。

由于当时人们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即使是在城市,生活物资供给一样严重不足,大部分人最大的希望便是能吃饱穿暖。

因为条件有限,许多人不能去上学,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去夜校读书识字。

生活在乡下的人,为了能去学校读书,冬天里也穿着草鞋踩着冰雪去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的地方求学。

路上饿了就吃从家里带的生红薯或其他干粮充饥,要是遇上荒年,就吃路边生长的野菜,生存条件极为艰苦。

现在这些老人们的孩子都长大了,都成家立业了,他们被子女送到敬老院来更多的也是一种迫于生计的选择。

在我所了解的老人中间,绝大多数人的子女都只在缴纳生活费时才来看望一下老人,顺便购买一些物品,见面交谈的时间也不会太长,真正关心老人生活起居细节的更是少之又少。

子女们普遍对父母们的生活情况关注较少,以为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就万事大吉了。

更有甚者,子女之间互相推卸养老责任,只顾自己享乐。

这种情况着实令人心痛。

在与老人们的交谈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老人口中都会说只要自己的子女过得好,自己怎样都无所谓,只要儿女们心中都有自己的父母就行了,他们来到敬老院生活至少还有人可以一起生活、说说话,陪伴他们度过晚年,这比孤单一人待在家里好。

我注意到,每当老人们说起自己的家、自己的儿女时,他们的脸上、眼神中总会流露出温馨、留恋、幸福,甚至泪眼婆娑。

由此可见,老人们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渴望回归家庭、渴望亲情的!的确,老一辈人为我们新中国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在过去所经历的苦日子值得我们年轻一代人永远铭记,我们要感谢那些为我们创造现在美好生活的前辈们,并以他们为榜样,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树立回报社会的意识,努力学_,争取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不辜负老前辈们的期望。

然而,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辈已相继老去,庞大养老群体的出现成了一个十分现实的社会问题。

即使我国正加大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但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老人们缺乏的是家庭式的关心和温暖。

当孩子们事业有成之时,都想着如何对自己的父母好点,让他们过上安享晚年的生活。

殊不知,又有多少人真正可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的服侍他们一回?又有多少子女知道老人们心中的渴求?我认为,传统"养儿防老"模式虽然受到现实的挑战,但是,"养儿防老"的传统并没有过时,并且永远不过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