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诊断学总结(官方版)

实验诊断学总结(官方版)

实验诊断学总结第一章总论概念[1]临床检验:以离体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为标本,通过试剂、仪器等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最终得到可靠的检测结果或数据。

[2]实验诊断:通过临床检验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作的临床医学活动。

[3]床边检验:在病人医疗现场进行的临床检验。

[4]参考值或参考范围: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参考范围是指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5]质量控制:为保证临床检验结果质量(满足医生/客户要求)而采取的一系列检查、控制手段能调节及维持人体内、外环境间的平衡,完成各项生理功能活动。

二、1. 血液有形成分的组成血细胞占全血40~50%,称之有形成分1.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2.红细胞 (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3.血小板三.血液一般检查General Examination of Blood(血常规)1、一些缩写Erythrocyte count (RBC) 红细胞计数Hemoglobin determination (Hb) 血红蛋白测定Leukocyte count (WBC) 白细胞计数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白细胞分类Platelet count ( PLT) 血小板计数新生儿特点:红、白细胞都比成人高,红细胞呈“生理性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表现,白细胞呈感染的表现(粒细胞增高并左移)2、红细胞计数 Erythrocyte Count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法操作: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作 200 倍稀释,滴入血细胞计数板中静止 1-2 min,于高倍镜下计数5 个中方格红细胞总数,经换算即得每升血液中血红细胞数。

公式:RBC/L= 5个中方格总数×5×10´200×106报告格式: Δ.ΔΔ×1012/L 3.81×1012 /L参考值(男)4.0~5.5×1012/L(女)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各种红细胞的形态3.相关检测[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MCV=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红细胞数参考值: 80-94fl[2].红细胞比容测定(Hct):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值。

参考值男性42-49% 女性 37-48%[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指平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

MCH=血红蛋白(g/l)/ 红细胞百万数/µl参考值: 26-32pg [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参考值: 310-350g/L MCHC=血红蛋白(g/L)/ 红细胞比容(%)×100g/L[5].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 (RDW):RDW=S.D./ 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参考值:11.5-14.5%RDW 的统计学实质是红细胞大小的变异系数 CV RDW<14%类型 MCV MCH MCHC 临床类型大细胞贫血 >100 >32 310-350 巨幼细胞贫血正常细胞贫血 80-94 26-32 310-350 AA急性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单纯小细胞贫血 <80 <26 310-350 慢性炎症性贫血肾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80 <26 <300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4.临床意义:(红细胞增加)相对性增高: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相对增多。

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多汗、多尿。

绝对性增高:由于缺氧而致红细胞代偿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生理性: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剧烈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时,红细胞可一过性增多病理性:严重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减少)生理性: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约 25 %,引起血液稀释;6个月~2岁的儿童由于生长发育迅速,血容量急剧增加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老年人造血功能明显减低致红细胞减少;月经期暂时引起下降。

病理性:各种类型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性贫血等。

5.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正常参考值:[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在完全成熟之前的过渡型红细胞。

由于胞浆中尚存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物质,用煌焦油兰等染料进行活体染色后,胞浆中可见蓝绿或蓝色的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

成人:0.5%-1.5%新生儿(<3月):2%-6%[2]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意义增多:骨髓增生旺盛。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是急性溶血性贫血(可达20%以上)、急性大失血。

贫血治疗有效。

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经相应治疗后1-2日即开始,1周左右达最高峰减少:骨髓增生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有再生障碍危象时6.白细胞测定[1]白细胞计数Leukocyte Count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计数法:以 2% 冰醋酸对血液作定量稀释,同时破坏红细胞。

然后将悬液充入细胞计数池内,低倍镜计数 4 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

计算原则同红细胞。

原理(显微镜计数原理):用 2 % 乙酸对血液作定量稀释,同时破坏红细胞。

混匀并滴入计数室中,低倍显微镜下计数 4 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得每升血液中白细胞总数。

公式:WBC/L = 4 格白细胞总数¸ 4×10×20×106报告格式:Δ.ΔΔ×109/L参考值:成人4.0~10.0 × 109/L;新生儿15.0~20.0 × 109/L临床意义(白细胞增高)生理性增高:见于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剧烈运动、淋浴;严寒、高温;午后高于清晨;饮食后高于饮食前等;病理性增高:急性感染如肺炎、扁桃体炎、急性阑尾炎。

严重组织损伤、大量细胞破坏。

如术后12~76h,WBC常>10.0×109/L;急性心肌梗死后1~2d,常见WBC明显增高;急性溶血亦见WBC 增多,增多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急性大出血:如脾脏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WBC 迅速增多常达20.0×109/L。

这可能是应激状态、或内出血一过性缺氧。

急性中毒:如安眠药、滴滴畏中毒, WBC可高达20×109/L以上,代谢性酸中毒。

如糖尿病、酮体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WBC增多,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肝癌、胃癌等肿瘤细胞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素,并能吸引骨髓储备池WBC释放。

(白细胞减少)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低至2.0×109/L;病毒感染。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网状细胞病(恶组);急性非白血性白血病。

脾功能亢进破坏过多、脾素抑制骨髓生成;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服氯霉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2]白细胞分类计数与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游走、吞噬 50 ~ 70%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致敏反应0.5 ~ 5%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释放组织胺、肝素0 ~ 1%单核细胞(monocyte):吞噬、清除死亡细胞及异物3~ 8%淋巴细胞(lymphocyte):参与体液、细胞免疫20 ~ 40%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生理特性:渗出性、变形性、趋化性、吞噬性骨髓血液分裂池成熟池储备池边缘池循环池4-5d 1-3d 2-3d核左移:原粒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杆状核分叶核/分叶核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左移杆状核粒细胞增多:6%:轻度左移;10%:中度左移;25%:重度左移或称为类白血病反应类白血病反应:患儿男, 2.5岁,日本籍,于10天前因受冷而发热,自测体温38℃(腋下),无畏寒、头痛、呕吐、腹泻,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常规 WBC 28.9×109/L,阿莫西林0.125g 3/日治疗,无明显好转,4天后患儿面、背及双上肢皮肤反复出现散在红色丘疹,停药否无区别。

1999年7月5日急诊住我院。

实验室检查,血象:Hb110g/L, WBC 23×109/L,血小板 121×109/L,幼稚型异常淋巴 56%,成熟淋巴 21%,嗜酸性粒细胞2%,中性粒细胞 21%,骨髓穿刺二次,骨髓细胞分类象同血涂片象。

细胞核右移:正常人周围血中性粒细胞以三叶核者为主,若五叶者超过5% 时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

一过性地出现核右移是正常现象。

如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生理性增高:见于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期;剧烈运动、热水浴;严寒、高温;午后高于清晨;饮食后高于饮食前等病理性增高: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病例:患者朱全妹,女性,47岁,因砖墙砸伤腰骶臀部致左下肢活动受限伴腰骶臀部皮肤发紫5天于2001—12—04由急诊收治入院。

1.创伤性失血性休克 2.腰骶部、髂后部、右臀后部皮肤严重挫擦伤伴皮下积血 3.骨盆严重骨折 4.会阴部、肛门严重挫裂伤血常规检查结果:Hb:92g/L RBC:3.0×1012/L PLT:271×109/LWBC:32.7×109/L:中幼粒细胞: 2% ;晚幼粒细胞:5%杆状核粒细胞:35% ;多核粒细胞:45% ;淋巴细胞:9% 单核细胞: 4%中性粒细胞减少: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某些血液病;脾功能亢进;慢性理化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细胞Lymphocyte病理性增多见于:病毒性感染;某些慢性感染;各类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肾移植术后、AIDS单核细胞Monocyte单核细胞病理性增多见于: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及粟粒性结核;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慢性嗜酸性白血病及淋巴瘤7.血小板计数platelet是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生成;在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计数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参考值100~300×109/L临床意义血小板增多 > 400×109/L;见于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脾切除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