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夏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宁夏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宁夏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19高三上·深圳月考) 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 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B . 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C . 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D . 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2. (2分)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A . 废除宗法制B . 采取郡国并行制C . 加强皇帝制D . 实行三公九卿制3. (2分) (2017高一上·宁阳期中)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特别是台湾同胞根据家谱记载到祖国大陆原籍地认祖归宗真正认识到自己是真正的中国人而不是台独分子所说的“台湾人”……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A . 分封制B . 郡县制C . 宗法制D . 井田制4. (2分)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 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B . 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C . 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D . 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5. (2分) (2019高一上·吉林月考)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的影响是()A . 宗法制度得以恢复B .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 . 君主专制得到加强D . 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6. (2分) (2019高二下·泉港期中) 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

这有助于()A . 提升民族认同B . 化解民族矛盾C . 继承华夏传统D . 促进民族融合7. (2分) (2019高一上·北碚月考)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 .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B .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 .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 .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8. (2分)清朝康熙帝开创了“康乾盛世”。

下列史实中,发生在康熙年间的是①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初步形成②制瓷工艺提高,粉彩瓷器出现③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④亲自指挥,平定三藩之乱A . ①②③B . ③④C . ①②④D . ②③④9. (2分)(2017·广安模拟) 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纷纷开凿运河。

据《史记》记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

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

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

于齐,则通淄、济之间。

……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

这些运河的修建()A . 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B . 表明诸侯各国经济交往频繁C . 适应了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D . 标志着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10. (2分) (2018高二上·梁河月考) 《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这说明()A . 《诗经》反映社会变革的趋势B . 《诗经》开创现实主义文学先河C . 《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D .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11. (2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

”含义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 文中的“民主”,实即做民之主,与君主同义B . 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举动C . 其“民主”内涵与近现代“主权在民”相吻合D . 儒家“民本”思想绝无现代民主思想12. (2分) (2018高二上·黑龙江月考) 宋代绘画,发展出艺术精神看似对立的两种形式,一种达至写实巅峰,对自然物的描绘达到高度的工整,细微精致。

另一种高度写意,借外在自然形象表达内心情感,强调疏淡和精匀,不加修饰的草草逸笔,每笔可见禅机。

这主要归功于()A . 商品经济的发展B . 文化政策的宽松C . 水墨技术的成熟D . 理学思想的影响二、材料分析题 (共6题;共70分)13. (10分) (2019高二下·鸡东月考)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初,绅衿户享有法定的豁免杂项差徭的权利。

绅衿免除的赋役负担必然落在小民身上,这就造成贫民与绅衿的矛盾,贫民与维护绅衿特权的封建政府的对立。

后来绅衿还谋求种种非法特权,“或出入官署,包揽词讼;或武断乡曲,欺压平民;或抗违钱粮,藐视国法;或代民纳课,私润身家”。

绅衿的不法行为,同封建政府的职能和权力发生冲突,他们腐蚀官僚队伍,造成吏治败坏。

雍正二年二月,下令革除标志绅衿特权的儒户、宦户名目,使他们与百姓一体当差,不许生监包揽同姓钱粮,不准他们本身拖欠钱粮,如敢抗顽,即行重处。

——摘编自冯尔康《雍正传》(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官绅一体当差”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官绅一体当差”改革的作用。

14. (15分)(2019·江苏)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

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材料三: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

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

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15. (10分)(2017·开封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

对于贪赃枉法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货。

正如《资治通鉴》所评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融之,或加刑诛。

抉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镇压反对势力,打击旧门阀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发展科举制。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地增长。

﹣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的措施对唐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16. (10分)(2016·新课标Ⅲ卷)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历史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17. (15分)中国古代“书画同源”、“形神兼备”。

观察下面两幅书画并回答问题。

图一怀素的《自叙帖》图二《墨梅图》(1)图一书法属于何种字体?有何特点?列举出其他两位草书大家。

(2)图二体现了何种绘画类型?从图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书画同源”的信息?(3)图二的绘画精髓是什么?18. (10分)(2017·天津模拟)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

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

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

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

成吉思考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

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

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

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宣明天威,以导有众。

”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据《元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二、材料分析题 (共6题;共70分)13-1、13-2、14-1、14-2、14-3、15-1、15-2、16-1、16-2、17-1、17-2、17-3、18-1、18-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