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惩罚

惩罚

惩罚惩罚(punishment)是控制行为的最常使用的办法,其方式包括打屁股、训斥、给“不及格”、罚款、剥夺某种权利、解雇和判刑,等等。

不了解惩罚的作用,就无法全面地了解学习。

如前所述,惩罚可以降低一个反应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为了使一种反应不再出现,每当这种反应发生后都需要伴有惩罚。

惩罚物(punisher)指降低目标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的任何事物或事件。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其对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来给惩罚物下定义。

我们往往无法预测什么东西可以作为对于某个人的惩罚物。

例如,一个小男孩乱扔玩具,妈妈训斥他之后他就不再这样做了,训斥在这里就是惩罚物。

再如,一个小女孩乱扔玩具,但她的目的是想以次吸引父母的注意;如果妈妈来训斥她或打她屁股,则正好对她乱扔东西的行为起了强化作用。

惩罚包括两种效应。

一种是直接惩罚,即惩罚物直接产生令人不愉快的结果;另一种是反应代价(response cost),即惩罚物是做了某种不愉快的事情之后的痛苦代价。

例如,你开车时违反交通规则,警察把你拦下,这是一种直接惩罚,因为你不但耽误了时间还要受到批评;接着,你可能要被罚款或被扣行车执照,这是以反应代价的形式对你进行的惩罚。

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惩罚的效果究竟如何?许多人认为,不“罚”不“止”。

但是,“罚”了就一定能“止”吗?心理学家们认为,惩罚的效果有赖于惩罚的时间、一致性和强度。

在时间上,当某个反应正在发生的时候给予惩罚,或当这个反应发生之后立即给予惩罚,才能很好地抑制这个反应的再次发生。

在一致性上,当这个反应每次发生的时候都给予惩罚,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一只狗总是狂吠不停。

为了有效惩罚,每当它叫的时候你都要惩罚它。

经过10~15次,就可以有效地制止犬吠行为。

如果你为了偶尔惩罚它一二次,或者在狗不再叫后很长时间才惩罚它,将难以奏效。

再如,你回家之后可能发现,你家的狗毁坏了院子里的小树,但这可能是它几小时前干的,此时再惩罚狗将毫无益处。

同样,我们经常听到妈妈威胁孩子们说:“看你爸爸回来不收拾你!”这句话的效果往往只是使孩子把他们的爸爸想像成一个魔鬼,而不能有效地惩罚一个需要制止的行为。

在强度上,重度惩罚(severe punishment)对于阻止行为有特效。

这是一种令人极度厌恶和难受的刺激。

例如,一个3岁的孩子把自己的手指插进了电源插座,受到了电击。

只需要这一次重度惩罚,他今生都不会第二次随便摸电门。

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惩罚只能暂时抑制某个反应。

如果给予轻度惩罚(mild punishment),被抑制的反应将可能再次发生。

如果一个反应在受到惩罚的同时仍然受到强化,那么,惩罚则不会有什么效果。

例如,一个7岁的女孩偷了一些零食吃,并为此而受到惩罚,她在短时期内可能不会再偷,这种小偷小摸的行为总让人一种负疚感。

但是,由于偷吃零食的行为总能够被偷到的零食所强化,所以,她过一段时间还有可能再次偷零食。

研究者们曾做过一个实验,主要目的是比较两组大鼠在经过训练后的反应消退过程。

研究的假设是:如果给予惩罚,大鼠按压杆杠的行为会更快地消退。

他们把大鼠放在斯金纳箱中。

当实验组的大鼠按压杆杠的时候,它们的爪子会被击打,受到惩罚;另一组大鼠则不给予任何惩罚。

但是,实验结果并非如此。

惩罚只是暂时降低了反应的频率,并没有使反应迅速消退。

对于一个曾被强化的反应来说,轻度的惩罚不会产生持久的效应。

一些人之所以“好了伤疤忘了疼”,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

但是,严厉惩罚对抑制一种反应会有永久性的作用,包括抑制诸如进食类的基本行为。

另一个实验的结果证明,如果在动物进食时给予重度惩罚,动物甚至会再也不吃东西。

惩罚的正确使用方法如何正确运用惩罚控制行为?不论是驯兽员,还是父母或教师,他们在训练或教育中所使用的基本方法不外是以下三种:1、强化正确反应;2、通过不予强化使某些反应消退;3、惩罚错误反应。

如果把这些方法结合在一起,效果会更好。

当然,在儿童教育中,行为主义的方法只是方法之一。

如果你想惩罚儿童,你是不可能使用重度惩罚的。

但是,如前所述,在不能排除强化因素的情况下,轻度惩罚又难以奏效,例如,一个小孩总是抢姐姐手里拿的玩具,你该怎么办呢?你最好不要一味训斥他,而是在看到这个孩子把自己的玩具给其他孩子玩的时候即时表扬他。

惩罚能告诉一个人(或一只动物)什么反应是错误的,但是无法说明什么反应是正确的,因此无法教会我们任何新的行为。

如果不能与强化方法配合使用,惩罚的效果会大大降低。

这就是我们倡导“以表扬为主”的原因。

轻度惩罚在“应急”情况下非常有效。

例如,你的狗跑到街上,或你的孩子想去摸一摸炉子,你即时给予惩罚可以阻止灾难的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惩罚的针对性越强越好。

也就是说,假如孩子要伸手摸炉子,此时你最好不要打他的屁股,而要打他的手,因为他将记住那样是伸手将受到惩罚,这对制止他“伸手摸炉子”很有效。

惩罚的副作用惩罚有哪些副作用第一个副作用在建立经典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实施惩罚的人或环境往往是被惩罚者感到恐惧、厌恶和憎恨。

惩罚总是令人痛苦、厌恶和反感的。

一些学生常常通过砸学校窗户玻璃来出气,原因就是因为在这里曾受到惩罚而抱怨在心。

因为,在训练幼儿自己排便或教育儿童礼貌用餐时,不能使用惩罚的方法,否则效果将适得其反。

第二个副作用令人厌恶的刺激通常会导致逃避反应,因此会使学习者设法逃避学习。

“逃避学习”(escape learning)指人们以结束某种令人厌恶的学习为目的而学会某种逃避反应,反映了负强化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逃避学习”的操作性原理。

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者把狗放入一个实验箱,箱中用隔板分为两个小室。

狗能迅速学会当自己在一个小室受到电击时跳到另一个小室中去。

如果一个蜂鸣器在每次电击出现前10秒钟发出声响,狗将学会在蜂鸣器和电击之间建立联系,并在电击前跳到另一室,以避免疼痛。

在这种逃避学习中,既有经典条件反射,又有操作性条件反射。

在上述实验情景中,电击是造成痛苦和恐惧的无条件刺激,蜂鸣器是条件刺激。

狗首先通过建立经典条件反射学会恐惧蜂鸣器的声音,每次蜂鸣器响起的时候,狗都非常恐惧。

然而,只要跳到安全的小室中,它就可以不再恐惧。

因此,恐惧感的减轻对于电击前的逃避反应起着一种负强化作用。

狗一旦学会了逃避,这种反应就不会改变。

你可以去掉实验箱中的电击,然而,狗每次听到蜂鸣器响起的时候还会逃跑。

问题是,如果蜂鸣器响后不再伴随电击,为什么狗对蜂鸣器的恐怖不消失呢?原因是,狗已经学会预测蜂鸣器响后会伴有电击,并在电击出现之前就逃走了,因而也就无从得到任何可以使其改变反应的信息。

我们也可以需要学会逃避。

例如,你在路途中遇到一位仁兄,此公说起话来旁若无人,喋喋不休,令人讨厌。

开始时,你会尽量避免与他交谈,以便能轻松一会儿,再后,你会想办法躲开他。

这就是回避学习(avoidance learning),即为了延迟或消除不愉快状态而学习某种回避反应。

当你能够不听他唠叨的时候,那种轻松的感觉会再次强化你的躲避行为。

如果一个人经常处于受惩罚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逃避和回避的想法。

例如,当孩子认为他们会受到父母惩罚时,他们可能马上跑开,可能撒谎,也可能离家出走,这些都属于逃避或回避反应。

第三个副作用惩罚极可能引起被惩罚对象的攻击行为。

研究发现一种普遍现象,即动物会由于痛苦而攻击周围的对象。

出于这种效应,一条平时非常忠于你的狗会因为疼痛而咬你。

我们也知道,对挫折的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攻击行为。

总而言之,被惩罚会让人感动痛苦,或让人感到灰心丧气,或两者兼而有之。

因此,人在受到惩罚并感到受挫折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学会攻击别人的时候。

例如,一个孩子被家长打过之后会感到生气、产生挫折感和对人的敌意,这时,他走出家门,见到自己的弟弟、妹妹或邻居的孩子,便去打他们。

结果会如何呢?由于他发泄出了自己心中的怒气和挫折感,会感觉良好!如果这样的话,攻击性行为就受到了强化,并且在今后遇到挫折时还会再次发生。

一项经典研究结果证明,一些在家里受到父母严厉惩罚的青少年具有过度攻击行为。

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在家里被制止住了,父母便以为他们出了家门也都是“好孩子”。

当父母了解到他们的孩子在学校是打架斗殴的“大王”时,都非常吃惊。

有关课堂纪律问题的最新研究表明,体罚、训斥和侮辱学生在根本上是无效的;相反,赞扬、赞同和奖励等正强化措施才能够更有效地制止学校中的破坏行为、打斗行为和逃学现象。

为什么在儿童教育中不应滥用惩罚?常使用惩罚者都有一个通病,即他们在教育和训练时习惯了使用惩罚,而根本不考虑使用其他方法。

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经常性的惩罚会使人或动物对惩罚物产生畏惧感,并因此而感到不愉快、迷惑和焦虑,具有攻击性。

经常被父母或教师惩罚的儿童往往不喜欢父母和教师,并更容易学会逃避那些与惩罚有关的活动,如做作业和做家务劳动,并对这些过活动产生厌恶情绪。

实际上,以惩罚为主的方式训练出来的儿童(或动物)情绪适应能力较差,而以奖励为主的方式训练出来的儿童(或动物)情绪适应能力较强。

一些父母和教师也许没有意识到,一旦使用惩罚,就很容易“形成习惯”。

例如,每当孩子们大声喧哗,乱作一团,或行为“出格”的时候,你都感到特别生气,想去惩罚他们,因此,你可能愤怒地大吼一声,把孩子们吓得不知所措,安静下来。

由于这种惩罚经常有效,使得你得到“负强化”,鼓励你以后更频繁地使用惩罚方法。

此外,父母和教师还应该意识到对于儿童来说,惩罚虽然能使他们一时“听话”,但最终将得不偿失,因为,这样做会给他们的情绪健康造成很大伤害。

惩罚教育的六点原则不论是对动物,还是对儿童或成人,我们有时候不得不使用一些惩罚的方法。

在不得已而必须给予惩罚的时候,你还是应该把下面的六点原则记在心中。

第一,如果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制止不良行为,切不要使用惩罚。

要多使用正强化的方法鼓励良好行为,尤其是使用赞扬的方法。

制止不良行为时,你可以先试试“消退法”,比如,对孩子的问题行为不予理睬,看看效果会怎么样。

第二,惩罚要用在不良行为正在发生的时候,或者在发生后立即惩罚。

有时,及时惩罚很难做到,一种弥补的办法是,在事后进行惩罚时一定要清楚地说明惩罚的原因。

这可以用在大年龄的儿童或成人身上。

对于动物,如果你不能及时惩罚它,要等到下次那种行为再发生时施以惩罚。

第三,要利用尽可能“轻”的惩罚制止不良行为。

在一般情况下,口头指责足矣。

尽量避免严厉的体罚。

记住,对孩子永远不要打嘴巴!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儿童或成人,让他们知道“反应代价”通常是个好办法,即剥夺他们的某项权利或让他们因此而失去某些利益。

惩罚过于频繁将失去作用。

过于严厉或过分的惩罚将有很大的负效应。

第四,要保持一致性。

一定要对“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心中有数。

每当一种不良行为发生时,都要进行惩罚,而不可今天罚了明天不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