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级生物化学(摘要)

高级生物化学(摘要)

高级生物化学第一章绪论一、发展中的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在生物学发展的基础上融合了化学、物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的科学,是研究动物、植物、人体、微生物等生命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的一门学科,所以人们认为生物化学是生命的化学。

生命是发展的。

生命起源、生物进化、人类起源等等均已说明生命是发展的,因此人们对生命化学的认识也是在发展之中的,生物化学的发展可以追寻到18世纪下半叶(在约是乾隆年间),要从拉瓦锡研究燃烧和呼吸说起。

法国著名的化学家拉瓦锡(Attoine—Laureut Lavoisier,1743----1794),他曾经钻研燃烧现象。

并进而研究了呼吸作用。

在他29岁时开始燃烧的科学试验,发现磷燃烧后成为磷酸,硫燃烧后成为硫酸;磷酸和硫酸分别比磷和硫重,这表明燃烧并不是失去了“燃素”,而是跟氧结合的过程。

他又利用天平和量热器,测量了豚鼠等动物在一定时间内的呼吸,定量测定了CO2和释放的热量,从而证实动物的呼吸作用就好象物体的燃烧一样,只不过动物体的燃烧是缓慢和不发光的燃烧。

他的研究成果彻底地推翻了“燃素说”,为生命过程中的氧化奠定了基础。

瑞典化学家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1742----1786)从14岁开始就随一位药剂师作了8年学徒,在此期间,他废这寝忘食的学习化学,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化学实验。

在1770年他28岁时从酒石里分离出酒石酸,以后他又分析了膀胱结石获得了尿酸,分析研究了柠檬酸、苹果酸、没食子酸或称为五倍子酸,分析研究了甘油。

舍勒在无机化学方面也有很多贡献,曾经拒绝了柏林大学和英国要他担任化学教授职务的邀请,一生乐于他的化学实验。

这是18世纪的成果,是由化学家通过科学实验,发现了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发现了生物体的中间代谢产物。

所以拉瓦锡和舍勒是两位生物化学的先驱,是生物化学的奠基人。

进入19世纪后,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方面有了极大的进展,如1804年道尔顿的原子论,1869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1835年贝采利乌斯说明了催化作用,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1865年孟德尔的碗豆杂交试验和遗传定律,1848年亥姆霍兹(Helmholtz)找到了肌肉中热能来源,贝尔纳(Bernard)发现了肝脏生糖功能等等。

如此多的发现和进展极大的促进了生物化学的发展,而且也是现代生物化学发展的前提。

此外,生产的发展,工业的发达和社会的进步也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化学的发展。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Liebig)是农业化学的奠基人,也是生理化学和碳水化合物化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于1826年在德国吉森(Giessen)大学建立了李比希实验室,并首创了在大学进行化学实验的教学。

1842年撰写的《有机化学在生理学和病理学上的应用》专著,首次提出了“新陈代谢”这个学术名词。

他研究了许多有机化合物,并对脂肪、血液、胆汁和肌肉提取物进行了研究。

他有很多杰出的学生,有位叫施洛斯比尔格尔(Julins Schlossberger),是第一位担任生理化学教授职务的人,他于1840—1859年间在德国蒂宾根(Tübingen)大学教授有机化学和生理化学。

施洛斯比尔格尔逝世后,蒂宾根大学生理化学的盛名延续了一个世纪。

历任的生理化学教授都是当时第一流的生理化学专家,具有医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如霍佩—赛勒(Hoppè—Seyler)、Gustav、Han Thierfelder(研究脂肪氧化)和Franz—Knoop(研究脂肪氧化,尿中排出马尿酸)等。

霍佩—赛勒(1825—1859)是德国医生,因将生理化学(即生物化学)建立成一门独立的科学而著名。

1877年他首次提出了“生物化学”这个名词,创办和编辑了第一种《生理化学杂志》,出版了《生理化学及病理化学分析手册》,首次获得了纯的卵磷脂,并曾获得晶体状的血红素。

首创“蛋白质”一词,又研究过代谢、叶绿素及血液。

他研究病理液体和脓细胞,从而导致他的一位学生Friedrich Miescher (1844—1895)从脓细胞核中分离出了脱氧核糖核蛋白,另一位学生Albrecht Kossel(1853—1927)因对蛋白质、细胞及细胞核化学的研究而获得19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霍佩—赛勒建立了著名的斯特拉斯堡研究所,并在此担任过生理化学教授,在科学研究和培养学生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自1840—1900年间,德国的生理化学跟其他领域的科学一样,处于开拓和领先地位。

并对美国的生理化学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池廷登(Russel Henry Chittendlen)是美国留德学生,回到美国纽黑文的耶鲁大学教授生理化学,是全美第一位任生理化学教授职务的留德归美学生。

他在生理化学方面任教达30年,居美国生理化学的领导地位。

他与他的德国老师寇南(Willy Kühne)合作对胃液和肠液消化过程的产物进行了化学研究,发现了不少新东西。

也进行了蛋白质的分解试验。

再如,艾贝尔(John Jacob Abel,1857—1938)曾在德国留学7年,获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博士,返美后在密西根大学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任教,他分离了肾上腺素。

1962年制成了胰岛素晶体。

1932年领导内分泌研究室。

总的说来,美国生理化学初始阶段受德国的影响较深。

20世纪后,生物化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德国、美国、英国、法国都有了生物化学的学术中心。

就生物化学来说,20世纪前半叶,在蛋白质、酶、维生素和物质代谢及生物氧化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霍普金斯(Sir 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1861—1947)是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教授,因发现维生素而与荷兰的艾克曼(C.Eijkman,1858—1930)共获192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霍普金斯创建了剑桥大学普通生物化学学派和中心,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人员都是生物化学方面的精英,为生物化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20世纪初直至二战前夕,德国在生物化学方面仍占领先地位,如埃米尔·费歇尔(Emil Fischer,1852—1919),普鲁士化学家,研究糖和嘌吟类物质,获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

汉斯·费歇尔(Hans Fischer,1881—1945),德国生物化学家,因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的研究而获诺言贝尔化学奖。

迈尔霍夫(Otto Meyerhof,1884—1951),德国生物化学家,因研究肌肉代谢的糖原—乳酸循环与英国的A.V.Hill共获192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威尔施泰特(RichardWillstatter,1872—1942),德国化学家,研究叶绿素及其植物色素结构而获得1915年诺贝尔化学奖。

温道斯(Adolf Windaus,1876—1959),德国有机化学家,因研究维生素等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物质而获得192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瓦尔堡(Otto Warburg,1883—1970),德国生物化学家,因对细胞呼吸的研究而获193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留德学生的推动下,20世纪前半叶,美国的生物化学方面也的很大发展。

如耶鲁大学池廷登的后继者门德尔(Lafayette Benedict Mendel,1872—1935),美国生物化学家,发现了维生素和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建立了现代营养学概念。

20—30年代营养和维生素的研究在美国比较突出。

再如哈佛医学院的福林(Otto Folin),于1909年任生物化学教授,1915时福林教授将哈佛大学生物化学系办成了有影响的学术中心,重点放在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研究上。

福林建立了尿中肌酸和肌酸酐的测定方法,氨基酸测定方法,尿氮测定方法。

福林和吴宪(我国生物化学家)于1919—1922年设计了血液分析的颜色测定方法。

大约从20世纪中叶起,生物化学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并且生物化学的领域也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其原因是:①物理学家、化学家以及遗传学家等参加到生命化学的领域中来了。

②研究人员迁居和交往频繁。

③研究方法有了突破和改进。

④信息交流量增大。

从研究方法的改进上来说,相继出现了色谱技术、电泳技术、超速离心技术、荧光分析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以及电子显微镜的应用等。

可以说生物化学的分离、纯化和鉴定的方法向微量、快速、精确、简便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从不同学科专家的参与上来看,英国物理学家肯德鲁(John Cowdery Kendrew)测定了肌红蛋白的结构。

英国物理学家佩鲁茨(Max Ferdinand Perutz)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血红蛋白的结构,二人共获1962年的诺贝尔化学家。

美国化学家鲍林(Linus Pauling)因确定了氢键在蛋白质结构中及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并认为某些蛋白质具有类似螺旋的结构,研究了镰刀型贫血病,提出了“分子病”的名称,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和和平奖。

桑格(Frederick Sanger)英国生物化学家,经过10年的研究,于1955年确定了牛胰岛素的结构,获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80年他又设计出了一种测定DNA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方法,而与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伯格(Pall Berg)共获1980诺贝尔化学奖。

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 Clintock)美国遗传学家,从事玉蜀黍遗传研究40年,发现了可移动的遗传成分,因而获得了198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生物化学领域中,在20世纪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还有:克雷布斯(Sir Hans Adolf Krebs,英籍德裔生物化学家,犹太人,1933年被迫迁居英国)1937年发现三羧酸循环。

李普曼(Fritz Albert Lipmann,美籍德裔生物化学家)1947年成功的分离出了CoA,1953年确定了其分子结构。

克雷布斯和李普曼二人共获195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奥乔亚(Severo Ochoa,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发现细菌内的多核苷酸磷酸化酶,并合成了核糖核酸。

科恩伯格(Arthur Korberg,美国医师、生物化学家)发现DNA在细胞内及试管内的复制方式。

奥乔亚和科恩伯格二人共获195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新西兰出生的英国物理学家)完成了对DNA的X—射线衍射分析,沃森(James Dewey 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三人共获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尼伦伯格(Marshall Warren Nirenberg,美国生物化学家)破译遗传密码,霍利(Robert William Holly)阐明酵母丙氨酸tRNA 的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并证明所有tRNA的结构类似,科拉纳(Har Gobind Khorana,美籍印度裔生物化学家)首次人工复制出酵母基因,三人共获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