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性科学与性教育(上课版)

第五章 性科学与性教育(上课版)

第五章性科学与性教育Ⅰ绪论第一节生物与性性(sex),是生物界存在的普遍现象。

动物有雄性和雌性,各具不同的性器官,通过受精以繁殖后代。

同样,在植物界,也有、雄性的存在。

在能开花、结果的植物中,雄蕊是雄性器官,雌蕊是雌性器官,通过授粉,进行受精,以繁殖后代。

生殖(reproduction),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任何生物个体不会因个体的死亡而导致生物种系的消亡,因为生物体能繁殖后代,从而使种系得以繁衍延续。

有生命就有生殖活动,如同有生命就必然要进行新陈代谢,它们都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性是生命进化的产物。

在某些低等的动物和植物,其繁殖方式为营养繁殖与无性生殖,其后,出现了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的繁殖方式是生命进化中的重大飞跃。

而到了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性活动已不仅是生殖活动。

人类的性行为具有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方面的特征,这与动物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但它又是生物进化的必然。

一、生物繁殖方式的发展生物界的繁殖方式有营养繁殖(vegetative propagation)、无性生殖(agamogenesis)和有性生殖(zoogamy)。

单细胞生物,可通过细胞分裂,分成两个子细胞,各形成一个新个体;有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又可通过断裂、出芽形成新个体,这些都属于营养繁殖。

而生殖,是指那些需专门产生生殖细胞以发展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生殖分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两者各有不同。

在无性生殖,一个生殖细胞就可长成一个新个体;而在有性生殖,则需两个异性生殖细胞成对地配合后,才可长成一个新个体。

生物界的发展,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就繁殖方式的发展、性的进化来说,无论是动物界还是植物界,都是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

(一)植物界繁殖方式的发展(二)动物界繁殖方式的发展在动物界,繁殖方式的发展是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从体外受精到体内受精,从雌雄同体到雌雄异体,从卵生到胎生的。

低等动物一般为无性生殖,或者是无性与有性的世代交替式生殖。

在多细胞动物进化过程中出现了有专门产生雄性配子(在有性生殖中,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有配合能力的生殖细胞,这些细胞称为配子)的器官----精巢,以及专门产生雌性配子的器官----精巢。

较低等的动物,如扁形动物、某些环节动物和甲壳类动物,在一个个体上可同时有精巢和精巢,称为雌雄同体。

雌雄同体的动物,由于精子和卵子通常不是同时成熟,故大多数不能自体受精,需不同个体交尾而受精。

一般高等动物均为雌雄异体。

低等动物在水中受精,即将精子和卵子释放到水中,在水中受精,或释放至水中的精子,通过雌体的呼吸作用等随水流进入锶腔或输卵管,在其中受精。

较高等的动物,不在水中受精。

在陆生条件下,雄性配子排出体外后很易干涸,故有些动物可形成囊状的精子托,精子置于精子托内,排出后能引诱雌性来排卵以受精。

有些动物经过演化,在雄性形成一个特殊的器官----阴茎,雌性体内形成交接囊,这样,雄性借阴茎可把精子直接送入雌性体内受精等等。

在高等动物,不仅分为雌雄两性,而且随着进化,形成日臻完善的两性不同的外生殖器和内生殖器,雌性动物出现了让胚胎得以良好发育的专门器官----子宫。

很明显,对种族繁衍来说,胎生动物的胚胎在母体内发育,比卵生动物的胚胎在体外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发育要优越得多。

在哺乳动物,哺乳器官的形成,更使出生后的子代能在一段时间内得到母乳哺育和母性照料。

二、有性生殖的生物意义有性生殖是生物进化的重大飞跃,对物种的繁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无性生殖。

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生殖细胞,生殖细胞无须两性结合,就可长成一个新个体,这种繁殖后代的方式,比有性生殖简捷得多,可迅速增加新个体,最大限度地扩大物种的个体数量。

但是,如果在一个种系中,所有个体的遗传特性都是一致的(无性生殖的结果必然如此),那么,无论它的数量多么大,一旦当环境发生危及它们生存的变化时,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这对种系的繁衍是非常不利的。

相反,在繁殖过程中,若能进行遗传物质的重组,使后代在遗传特性上能出现多样的变异,就可大大增强种系的适应能力,有利于生存竞争。

而有性生殖,正可满足此种要求。

在有性生殖的生物(包括人类),雌性生殖细胞和雄性生殖细胞,在成熟期,须进行减数分裂,方可形成精子和卵子。

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精子和卵子),其遗传物质减为体细胞的半数,变为单倍体,即它们有单倍数(n)染色体,而体细胞则是双倍体,即有双倍数(2n)染色体。

但此后,在受精过程中,单倍体的雌性配子和单倍体的雄性配子相结合(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合子)。

于是受精卵的染色体数又恢复了原来父母系的体细胞的双倍数。

因此,有性生殖的物种,在繁殖过程中仍能保持种系的稳定,新个体能保持着种系的遗传特性。

但是,维持种系的稳定,只是有性生殖的特点中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可提高物种的变异性,导致后代的多样性,使个体之间有差异,加强了种系的适应能力。

为什么有性生殖的繁殖方式可导致后代的多样性?因为有性生殖的新一代个体同时接受了雌雄两亲本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雄性配子(即精子),另一半来自雌性配子(即卵子),也就是说,子代同时继承着父系和母系两方面的遗传物质的分离(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与混合(通过受精作用产生受精卵)。

正是在种族繁衍上这种双亲的遗传物质的混合、分离、再混合、再分离,一代一代地进行,造成了每个个体的多样性。

由于生殖细胞在成熟过程所进行的减数分裂,在载有遗传基因的染色体减半时,染色体的分离过程可能发生染色体的某一片段互相交换然后再连接上,因此分离后的每一染色体所载的遗传基因有可能是改变了的;同时,在减数分裂中,每一个成熟的精子或卵子,其所含的亲本的半数染色体是任选的,这样一来,由于染色体的混合、分离、再混合,就导致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虽然是同一个物种,但在遗传上总是不完全相同的,各个个体之间是各种各样的。

如果再加上自然界存在突变现象,即在此过程中可产生突变的基因,可以说,有性生殖所产生的每一个新个体都是不会重样的。

这与无性生殖那种后代子孙与亲代之间只不过是简单的复制有极大的不同。

有性生殖的这种作用,对种族的整个群体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由于个体的多样性,种族就能面对环境的挑战,具有圈套的应变能力,能更好地适应所生存的环境,使其在自然选择中获得优势,不被淘汰,从而使种族得以更加繁荣昌盛。

三、人类的性在人类,性和性行为是生物进化的必然。

人类也有两性之别,两性具有不同的生殖器,具有诸如体形、声音等的两性差异,性激素也各有特点,性染色体男女各不相同。

在性功能发育成熟后,两性均会按生理规律发生各种性活动。

人的上述特点,和高等动物没有多大差别,这是人类所具有的生物学上的性。

但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具有发达的脑。

人类不但有生理活动,更有丰富的心理活动。

人类的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支配。

例如,相同的性刺激,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可以出现截然不同的反应。

有的出现强烈的性要求,而有的却产生厌恶性心理,并不出现性兴奋,这种情况在动物是不存在的。

还有,人类是有社会生活的,一个人既是生物学上的人,又是社会学上的人。

人类的行为,包括性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受社会伦理道德所规范,受社会法规所制约。

人类的性活动,不能像动物那样只由生物学规律所支配,如果它不符合伦理、道德、法规的要求,就不能进行,要自我制约。

否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乃至法律的制裁。

也就是说,人类的性,既是生物学的,也是社会学的。

人类的性行为具有心理学的和社会学的特征。

由于人类的性具有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特征,故在两性差异上,不但有生物学上的差异,还有心理学上和社会学上的差异。

为了区分和研究这些差异,在性科学上使用了“性”、“性别”、“性角色”三个述语。

1、性是指男女两性生物学上的差异。

性的差异是由性染色体的不同决定的。

两性的特征性差异是生殖系统的不同,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解剖、生理方面的两性差异。

2、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心理学上的差异,如性格、气质、情感等等的差异。

表现在情绪和情感方面,男性显得粗犷,女性显得温情;在爱恋心理上,男性一般表现为爱别人,女性一般表现为被人爱等等。

3、性角色是指男女两性社会学上的差异,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用于表现男女差异的行为模式。

“角色”一诩是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上的一个专门术语,指在社会结构中具有特定的权利和位置。

例如,家庭是一种“社会结构”,它就有如下一些特定位置: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儿子及女儿等,每一个位置都有它特定的权利和义务,都是“角色”。

在社会上,一种角色(如“教师”)可由很多人承担,同时一个人也可承担多种角色。

如一位“教师”,他也是“男人”,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某学会的“理事长”,某杂志的“主编”等等。

“性角色”是指“男人”角色和“女人”角色,它是由性别差异而出现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例如,在社会分工中,有些活动通常由男性承担,有些活动则通常由女性承担。

其他,如家庭分工乃至娱乐、打扮、爱好等等,都可体现出来。

在社会生活中,男女两性各自展现出不同的形象,使性角色更合理地发展和完善,是符合社会发展进步趋势的。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性角色是人们比较敏感的问题,如一个人的性角色活动与本身的身份不一致,将会遭到非议。

如那些被子嘲笑为“女人气”的男子,被贬称为“假小子”的女子,就是明显的例子。

一个人在生物学上的“性”与其在心理学上的“性别”、社会学的“性角色”,一般是一致的。

一个人在心理上把自己视为男人还是女人,心理学上称之为“性别同一性”,或称“性别自认”。

绝大多数人的性别自认和其生物学上的性是一致的,个别人却并不一致,最典型的例子是那些要求用手术改变自己性别的“异性癖”者,以及那些“同性恋”者。

综上所述,人类的性活动并非像一般动物那样,仅仅是一种本能。

人类的性行为,已是一种由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几种因素共同构成的复杂行为,特别是它受社会因素所制约。

正因为如此,进行性教育,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开展性教育,不仅是人们自身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第二节学习性科学由于人类的性具有与动物不同的、人类所特有的特征,特别是它受人类社会所影响、所规范,因而,性教育与其他文化教育一样,是人们所必需的,是应受到同样的重视的。

其实,从古到今,性教育一直在以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公开地或非公开地进行着。

其中既有正确的性教育,也有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有害的性教育。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有关性教育问题的态度被严重扭曲,甚至是否应开展正确的性教育也成了问题。

对此,必须有科学的、正确的认识。

一、学习性科学的意义有关性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禁区,因而至今对诸如性行为等的了解还很不完备,性科学还是一门新兴学科。

在我国,由于封建思想意识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性科学知识讳莫如深,谈论性科学知识被认为是低级下流,有的竟把宣传性科学、提倡性文明,与西方宣传“性解放”、“性自由”相提并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