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论文题目: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摘要:新《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探究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基本技能,是提高科学素养的关键因素。

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认识探究的基本特征,科学素养才能得到形成和发展,如何培养小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正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小学科学课程就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在教学中我们应大力倡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体验探究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呢?
一、创设轻松活跃的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

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行为。

教师经心、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丰富多彩、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开展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

如“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先让学生进行实验竞赛:用一张牛皮纸折一只小船,看谁的小船承载的重量最大?再比较承载重量最大的小船与其他小船有什么不同,然后出示第一个水槽把一团橡皮泥放到水中,沉到槽底。

这时进行谈话,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这团橡皮泥浮在水面?”同学们跃跃欲试,产生了浓厚兴趣,顺利的引入了课题。

又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一课时,教学开始,我创设了“表演小魔术”这样一个情景:在一只乒乓球内藏入一块磁铁后重新粘合,并在口袋、袖子里分别藏入磁铁。

当我将乒乓球放在袖子下、口袋边时,乒乓球就牢牢地“粘”在了上面。

当学生看到这里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有的已在下面喊起来了。

小魔术是孩子最喜欢看的一种节目,“乒乓球怎么会粘在老师的衣袖上”正是小魔术产生的效果。

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要让学生去探究,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构思,勇于探索。

如果教师牵着学生走,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这样必然限制学生的自主活动,束缚学生的思维,又怎么可能有探究呢?要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教师不但要很好的创设情境,提供材料,还要适当引导并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进行观察实验,尽可能地多发现科学事物的各种现象及联系。

通过充分的实践和探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初级的、探究的感性体验,为进一步研究和深入认识打下基础。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旧框框,放开束缚,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大是小,是否紧扣主题,甚至异想天开式的问题,教师都应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引导。

只有放开了,问题自由了,创新的思维才会出现,这正是科学探究所希望的。

在教学《热的传导》一课时,
我把一长条薄的纸缠绕在一根粗铁棒上,然后放在火上烧一会儿,纸没有被点着。

纸是可燃物,缠在铁棒上却不会燃烧。

通过巧妙设计学生们产生质疑“纸为什么不会被烧着?”“为什么要缠在铁棒上?”“缠在木棒上会不会燃烧?”······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不难看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能充分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

因此我们科学课堂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科学的奥秘。

三、为学生创建主动探究的良好氛围.
当前学生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应当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开始,孩子就张开一双好奇的眼睛注视着周围的世界。

他们常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为什么。

然而,我们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这种科学探究的意识却采取了漠不关心的态度: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小孩子别问这么多,好好看书去等等。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好奇心受到打击,扼杀了孩子的探究意识。

再者,很多学生从小就被灌输“只有把语、数、英学好,才能考上名校,才能成才”的思想,将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如何面对考试,如何提高分数上去了。

据了解,如今小学教师总体师资偏紧,许多学校没有更多、更好的专职教科学的教师, 加上大多数人对科学学科不重视,造成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教材”,许多的实
验内容,往往是教师说的多,让学生真正动手的少。

这使学生的探究意识逐步降低。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学校利用各种时机向家长、社会宣传,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对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科普展,观看神舟十号太空科普课等,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科学的热情,增强了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兴趣;并且我校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建立学校科学实验活动室,作为学生进行探究的活动场所,由专职教师负责,学生可以在科学探究室内选择实验器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学生在实验探索中享受着“发现”的快乐,使猜想得到了验证,在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另外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身边的科学问题探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得到了家长的支持。

四、科学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有利于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评价必须以客观公正为基础,有助于形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有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对于科学探究而言,应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

一个新颖的设计方案,一个大胆的假设,一次为获得成果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一项富有创见的调查,一次愉快的合作,
一项观察日记……都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有关素质及水平,教师都能从中得到意外的发现。

哪怕只是一次赞赏、鼓励,或许就能从此改变一名学生。

这样的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学习创造和谐愉快的外部环境,使他们参与到讨论、表达中来。

同时在教学中淡化终结性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 注意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不要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或水平。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在科学课堂中,教师要读懂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和特点,精心设计出学生喜爱的科学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踏上自主探究学习的路径,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使科学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达到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要时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探究学习为核心,让学生在有趣的科学实验活动中,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快乐,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研究》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