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四 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专题四 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专题四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第一课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一、梦想的破灭:资本主义制度行不通
1、中国历史上对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
**百日维新是最早的探索。

2、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1)进步性: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2)局限性:它并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资产阶级也没有能力领导人民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更谈不上实现人民民主。

3、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
(1)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强大起来。

(2)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3)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能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

二、人民的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
1、艰难的历程
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和农民协会,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参议会,到解放战争后期和建国初期各地普遍召开的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民主而进行的探索与创造。

2、不朽的结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这一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历史的必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法律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基础:
1953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普选,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标志。

第二课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的新型政体
一、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
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各司其职,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项权力。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
(1)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
(2)人民代表大会与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关系
(3)人民代表大会内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4)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5)国家与自治地方的关系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具体表现在:
(1)它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决定着国家的其他各种具体制度。

(2)它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形式和重要途径。

(3)它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二、确保国家权力协调高效运转的民主集中制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与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于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鲜明特点。


2、民主集中制的含义: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3、民主集中制的贯彻(具体表现)
(1)从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来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A、各级人民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选举单位有权罢免自己选举出的代表;
B、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2)从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来看,人民代表大会不只是立法机关,而是国家权力机关。

A、其他国家机关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B、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其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分工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3)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看,中央与地方各级国家机构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划分职权。

A、各级地方利益是国家整体利益的一部分,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B、在保证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必须考虑地方特殊利益,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1、民主集中制的优点(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为每个中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合理的方式。

实行这种制度,能够造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

既各尽其能又各得其所,那样一种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2、如何坚持民主集中原则
(1)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A、民主是集中的前提与基础。

B、集中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保障。

(2)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只讲集中,不讲民主,是官僚主义的集中;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必然导致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

(3)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A、要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B、要按照“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办事,增强纪律性,维护中央权威和全国法律、政令的统一。

第三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人民民主广泛真实
1、判断一种政体的优劣,主要是看其为什么国体服务,是否与国体相适应,促进国体的巩固和发展。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1)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它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3)它保证了国家机关高效协调运转。

(4)它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二、民主集中优势鲜明
1、实行民主集中制是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

2、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意义
(1)便于人民参加对国家的管理,促进国家机关合理、高效运转;
(2)能够真正把亿万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力量集中起来,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
(3)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适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具有根本区别。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我国的国情,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化的政治体制模式。

第四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2、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根本)、思想(灵魂)和组织(保证)领导。

3、坚持党的领导的意义:
(1)有利于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
(2)有利于把党的决策和决策的贯彻执行统一起来;
(3)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及其领导人员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前进。

二、坚定不移的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依法治国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有利于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党的执政地位;
(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3、依法治国的本质
崇尚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4、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
保证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5、推进依法治国,应从立法、行政、司法、监督四方面入手。

6、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
(1)立法机关要按照法律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2)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的运行;
(3)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确保司法公正、监督有力。

三、加强人大自身建设
1、加强人大自身建设的目标
使之真正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2、加强人大自身建设的措施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不断加强人大自身建设。

(2)加强人大自身建设的措施
A、不断完善适合国家权力机关特点的、充满活力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促进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B、不断完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议事程序和工作制度,以更好的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使人大代表及其常委会组成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

还有:
C、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D、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工作;
E、进一步密切各级人大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的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
F、进一步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要更好的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