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国家赔偿审判工作中,注意到有相当数量的司法赔偿案件,为人民法院民事诉讼保全和执行行为引起。
这些案件类型多样,原因复杂,带有普遍性,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威,有的还引起了国家赔偿和涉诉上访。
以下就民事诉讼保全和执行中的突出问题作出分析。
一、诉讼保全和执行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查封、扣押财产不作认真清点、登记
人民法院在民事案件中,采取诉讼保全和执行措施,对相关财产实施查封、扣押的,应当造具查封、扣押清单,详细记载被查封、扣押财产的所在地、种类、数量等情况。
有的法院对查封、扣押财产不作认真清点,不填写查封、扣押清单,或者查封、扣押清单上品种、数量以及成色、规格、单价等情况不具体、真实。
由于查封、扣押财产情况不明,其真实价值无法确定,即使到国家赔偿环节也难以处理。
这方面已有不少教训。
例如:在查封瓶装酒时,仅在查封清单上记载“酒若干”,其数量、品种和价值无法确定。
扣押邮册时,扣押清单仅记录邮册册数,而未对邮册中存放的各张邮票作具体清点、记载,而邮票多是物小价高。
2.查封、扣押不动产和特定的动产,未及时送达协助执行通知
人民法院对不动产和特定的动产(如车辆、船舶等)进行查封、扣押,应当通知有关产权登记部门不予办理该项财产的转移手续。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特定的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人民法院查封、扣押不动产和特定的动产,应当及时向不动产和特定的动产登记部门送达协助执行通知,防止被查封、扣押财产的物权变动。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法院向当事人发出了查封、扣押手续,却没有及时向不动产和特定的动产登记部门送达协助执行通知,致使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物权转移、变动,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经被拆迁户申请,法院对一在建楼房的门市实施查封并张贴封条,但未通知房屋登记部门,后作判决确认门市属其所有。
而在诉讼过程中,另一被拆迁户也主张该门市属其所有,并到房屋登记部门办理了商品房预售登记证,明确其是受让人。
致使法院判决和预售登记证内容冲突。
3.对查封、扣押的财产保管不善或疏于保管
人民法院采取查封、扣押,应对查封、扣押的财产履行监管职责;查封、扣押的财产不宜由人民法院保管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被告、被执行人负责保管;不宜由被告、被执行人保管的,可以委托第三人或者原告、申请执行人保管。
但在实际工作中,被查封、扣押财产的监管责任履行、保管人指定这一工作环节,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目前,这一问题相当突出,特别是查封、扣押手续上不明确谁负保管责任,待损失发生后,查封、扣押法院和当事人互相推卸保管责任。
例如,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法院对其房产实施查封,将查封公告和封条张贴在房屋大门上,但未对屋内物品进行清点和监管。
后来,该房多次发生被盗,损失产生。
4.对“经营性”财产,一律采取“死查封”
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财产形式多样化,汽车、门市、煤矿、水电站等“经营性财产”大量涌现。
人民法院在采取诉讼保全和执行措施时,只要继续使用对该财产的价值无重大影响的,一般应允许继续使用。
有的法院在诉讼保全和执行中,工作简单机械,不视具体情况,一律采取“死查封”,不允许对该财产的正常使用和开展经营活动,致使被查封、扣押的财产不能实现市场和经济效益,财产价值降低,费用继续产生,损失不断扩大,令人痛心。
例如,将正常营运的车辆予以扣押,禁止车主继续经营,长期存放,车辆报废。
对煤矿实施查封,封堵煤洞,不允许生产,日常维护也无法进行,导致矿井垮塌,设备毁损,各种证照也不能申报,损失巨大。
5.处理财产未经依法评估、拍卖,或评估、拍卖有瑕疵
依法对财产进行委托评估和拍卖,以合法的评估、拍卖程序确定和实现标的物的市场价格,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司法公正的需要。
评估、拍卖专业性极强,也十分重要,最高人民法院就对外委托鉴定、评估、拍卖等工作,制定了专门规定。
有的法院在诉讼保全和执行工作中不重视评估、拍卖,认为费时费力,而直接将标的物变卖、处理。
有的不严格按照规定,在委托评估、拍卖的收案、选择专业机构与委托、监督协调以及结案上不规范,出现瑕疵评估和瑕疵拍卖,甚至评估、拍卖违法,工作十分被动。
例如:对被执行人闲置的机器设备不经评估,直接当废品予以处理。
对货车进行异地扣押,委托当地公路运输
管理所作价格鉴定评估。
但公路运输管理所不是合格的评估机构,委托评估行为违法。
在委托评估、拍卖被执行人工厂房地产时,工作不细,未查实厂区内有变压器以及部分土地和搭建房屋未办证,而笼统委托,并予拍卖成功。
买受人后来补办了土地证。
被执行人提出异议,执行法院、评估公司以及拍卖公司,对究竟是整体执行、评估、拍卖厂区还是只涉及上证的土地、房产面积,前后说法不一,难以说服人。
6.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被转移、隐匿,或者毁损、灭失的,其追查不力
因为各种原因,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被人转移、隐匿,或者毁损、灭失的,法院不予积极清查追回,或及时对毁损、灭失财产的替代物、赔偿款进行查封、扣押、冻结。
人民法院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其目的是保证财产安全,以利进一步的执行。
如果被查封、扣押、冻结财产被转移、隐匿或者毁损、灭失,法院不予追查,其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严肃性何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无法实现。
例如,法院对被告的挖沙船进行了查封,并责令被告的合伙人继续负责保管,其后未再作监管。
在漫长的诉讼和执行中,挖沙船失去采矿资格,最后也去向不明。
在国家赔偿中,经多方调查,才得知该船早已为合伙人作废品处理,获款几万元。
二、预防减少诉讼保全和执行工作差错的对策建议
1.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司法工作的质量,根本上取决于司法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强不强。
人民法院的审判、执行工作,事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大业,事关司法权威,意义重大。
为此,需要不断增强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努力学习审判、诉讼保全和执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塑造清正廉洁品格,坚守法官职业操守;开展经常性的廉政警示教育,做到自我约束和单位教育相结合。
2.分立诉讼保全和执行的裁决权、实施权
根据审判和执行工作规律,在人民法院内部实行一定的职权分立十分必要,目前已经实现了立审分立、审执分立、审监分立,各环节和部门互相制约、配合,运行效果良好。
执行工作也在积极探索和落实执行裁决权和实施权的分立,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在大力推广。
诉讼保全措施与执行措施十分类似,诉讼保全措施也可转化为执行措施,因此,诉讼保全应借鉴执行两权分立的做法,建立起诉讼保全的裁决权、实施权分立机制,由不同的环节和组织负责。
甚至也可探索由执行裁决、实施部门,同时负责诉讼保全的裁决和实施。
3.实行诉讼保全和执行网上流程管理
实行案件流程管理,是人民法院保证案件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机制,从以人管人、管案变为以机制管人、管案,在案件管理上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案件流程管理,特别是网上案件流程管理,从运行来看,其效果特别明显,案件质量明显提高。
诉讼保全和执行工作,是人民法院的重要工作,一定意义上其对外影响比审判工作更大。
诉讼保全和执行工作,要借鉴审判流程管理做法,并在已有的经验上,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增强公开性、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减少随意性,完善配套规定,细化各环节,做到权责分明,责任到人,建立起更加规范有序的诉讼保全和执行网上流程管理机制。
4.落实国家赔偿追偿和责任追究
国家赔偿法第31条规定:赔偿义务机关赔偿后,应当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工作人员追偿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一)有本法第17条第4项、第5项规定情形的;(二)在处理案件中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对有前款规定情形的责任人员,有关机关应当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建立、健全错案责任追究机制,并与相关法律和纪律规定配套,落实经济责任、纪律责任和法律责任,构筑比较完整的促进、教育、预防和惩处体系。
5.突出国家赔偿促进功能
国家赔偿法的一个立法目的是,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人民法院和赔偿委员会,应就赔偿案件中发现的诉讼保全和执行问题,以及人民法院各诉讼案件中的其他问题,定期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向院里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
在具体案件中,赔偿工作部门不仅要保证赔偿案件办理质量,还要特别重视对诉讼案件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及时反馈诉讼案件承办人、业务庭或相关法院,通报审判管理部门,做到办好一案,促进一片。
定期分析和个案分析应制度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