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据此,关于这一问题出现了两种观点。其一,认为丧失劳 动行为能力有法可依:《劳动合同法》第44条与《实施条 例》的第21条: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之一为“劳动者依法 享受养老保险”(劳动合同法44条)与“劳动者达到法定 退休年龄的”(实施条例21条)。基于这两个条文。可以 推导出在劳动者依法享受养老保险或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条 件时,其原本存在的劳动关系必然终止,同时,其也就此 无法再建立劳动关系。持此观点者认为我们国家除规定有 劳动行为能力取得条件,同时也规定有劳动行为能力丧失 要件。而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劳动者发生上述两种情形时, 并不由此而丧失劳动行为能力;其认为:该两条法律规定 仅可作为认定劳动者与其特定用工主体之间劳动关系终止, 并不妨碍其与其他用工主体再次建立劳动关系。理由在于, 法无明文禁止即可行。 我个人更赞同第一种观点。

(2)具有劳动能力 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以其自身生理因素,生 理状况决定,并非法律能给予规定的。 健康状况 ▲疾病的限制; ▲残疾的限制; ▲生理条件的限制 因生理状况不能提供劳动的,则不具有劳 动能力; 不能正常提供给劳动的,但又没有完全丧 失劳动能力的,视为有部分劳动能力; 身体健康,智力健全的人是完全劳动能力 人。




案例分析: 根据劳动法理论,劳动者作为劳动合同主体,必须具有 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退休人员王某虽有劳动 能力,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但是丧失了 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因而无权签订劳动合同。 本案中王某退休后,就不再具有法律上的劳动权利能力 和劳动行为能力,即不再具有劳动法主体的法律资格, 因而也就没有同他人签订劳动合同的合法资格。 王某在退休后被钟表厂聘用,应与钟表厂签订劳务合同。 其签订的名为《劳动合同书》,实为劳务合同书,双方 形成劳务合同关系,应由民法调整,不属于劳动争议仲 裁委员会受理案件的范围,退休人员王某因被解聘而发 生的纠纷,应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与 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



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 与劳动行为能力 (1)统一性(即同时 性) (2)不可分性 (3)一般只能是一种 劳动关系,而不能同时 参加两种劳动关系


劳动者的民事权利能力 与民事行为能力 (1)两者并非同时性 (2)可分性 (3)可以同时为多种 民事法律行为

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和劳动权利能力是两个不同 的概念 (1)劳动权利能力是劳动权利的前提。 (2)劳动权利能力是一种资格,抽象的权利,客 观上的权利。 (3)劳动权利是具体的权利,主观上的权利。




(三)劳动者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 特点 1、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是 统一的。 表现在只要劳动者达到就业年龄并具有劳动能 力时,就同时享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 力。反之同时不具有两者。
两者产生的同时性和消灭的同时性。




2、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具 有不可分割性。 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都只能 由劳动者亲自实施,不能由他人代为行使,只 能由劳动者独自享有。


3、劳动者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运用 要受到劳动能力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因素差别的限 制。如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健康状况及年龄, 性别,人身自由等。 4、劳动者在运用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 实现劳动权时,已经参加了某一种劳动法律关系, 一般就没有条件再参加另一种劳动法律关系。

何为适格劳动者?其一,要具备劳动权利能力,其二,要具 备劳动行为能力。我国宪法已经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 劳动的权利和劳动的义务。此条规定显然已经赋予了公民劳 动权利能力。然而,在劳动行为能力上,问题就变得模糊。 介于《民法通则》中对于自然人完全行为能力作出了规定, 即:第十一条 “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 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 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如此,我 们的《劳动法》当然也将年满16周岁的自然人作为具有劳动 行为能力的主体来对待。(《劳动法》第十五条 禁止用人 单位招用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 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 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然而,这一 规定仅仅完成了劳动行为能力取得条件,何时为劳动行为能 力的丧失,却没有法律依据。

因此,必须是法定年龄和劳动能力同时具 备时,法律才赋予其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 行为能力。

无论是自幼就没有劳动能力还是后来才丧 失劳动能力,都会使其不具有劳动权利能 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从而也就不可能成为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案例:王某原系某手表厂高级技师,退休后享受养老保险待 遇,因身体健康被某钟表厂聘用为厂技术部高级技师。双方 在其签订的《劳动合同书》中约定:合同期为2年,同时约 定了其他内容。后因钟表厂进行调整,故将王某解聘,王某 遂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继续履行劳动 合同。 问题: 1、退休人员王某被聘用应否签订劳动合同? 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否应受理退休人员王某的仲裁申 请,理由何在? 思考:退休年龄是否是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终止 时间?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与劳动法律关系, 享受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当事人。 (一)、劳动者


(二)、劳动单位
劳动者


(一)概念 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 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取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 的自然人,由用人单位所录用并在用人单位管理 下从事劳动以获取工资收入的法定范围内的自然 人。 劳动者的范围很广泛,包括本国人,外国人, 无国籍人。此外,劳动法律关系中劳动者的称谓 也是多种多样的。


2、劳动行为能力 概念: 劳动行为能力是劳动者能以自己的行为参与劳动法 律关系,实际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劳动行为能力是劳动者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基 本条件。
(二)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需具备以下条件

(1)达到法定年龄。 我国劳动法规定就业年龄为16周岁,一般情 况下,未满16周岁任何单位不得招用。特殊职业 确需招用时,须经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批准方 可录用。

(一)作为劳动法律关系的合法主体,必须具备以 下两个条件 1、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 2、必须具备劳动行为能力 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能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中的合法 主体,反之,则不是劳动法律关系中的合法当事人。 Nhomakorabea

1、劳动权利能力 概念: 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劳动者依法享受劳动权利和承担 劳动义务的资格,不具备这一资格就不允许参加劳 动法律关系,不能成为合法的主体。 劳动权利能力是劳动者参与劳动法律关系成为合法 主体的前提条件。
本小节讲解完毕


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