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原文】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①(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②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注释】①脾约:因胃热乏津,脾之输布功能为胃热所约,以致肠燥便结的,名脾约。
②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肠,指胃肠燥实。
【译文】问:三种不同的病症,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各是指的什么?答:太阳阳明症,就是指脾约症,即胃燥津伤而引起的便秘症。
正阳阳明,就是指胃家实症,即肠胃燥热积滞成实症。
少阳阳明,是指误用发汗、利小便之法,使津液损伤,致津枯肠燥而成实,则形成大便难以解出的病症。
【评析】本条讲阳明燥实症的症型和成因。
本条以三阳阳明冠于阳明病篇之首,旨在揭示阳明病的复杂情况:既有太阳新病与脾约宿恙同见的太阳阳明,又有少阳病误治致津伤便难的少阳阳明,又有不兼太少而阳明自家燥实的正阳阳明。
脾约症的特点是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乃习惯性便秘,大多见于杂病,决不会是外感病初期,所以有一些注家解释脾约症为太阳转属阳明,是不切实际的。
少阳阳明是少阳病因发汗、利小便太过,津伤肠燥而致的烦实大便难症,此时少阳病应当还未全罢,所以名为少阳阳明。
如果少阳病已全罢,就没有突出少阳的必要,因为误治伤津化燥转属阳明,尤其多见于太阳病,并非仅见于少阳。
因此,太阳阳明为外感兼夹杂病,实际属于合病,少阳阳明为少阳误治转属阳明,性质同于并病,只是没有命名罢了。
至于正阳阳明,正,是纯的意思,不夹杂太阳或少阳,单纯为阳明燥实症。
由此可见,以本条为阳明病篇之首,既有症型的区分,也有成因的提示,并且以问答方式讨论,其本身就有着特殊意义。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译文】阳明热实症的病机,主要是胃肠燥实。
【评析】本条讲阳明热实症的提纲。
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实,就是《内经》所说的“邪气盛则实”,因此,胃家实应包括胃的无形热盛与大肠的有形热结。
余无言说:“食物积滞而实者,实也;热邪积滞而实者,亦实也。
食物积滞而实者,承气症;热邪积滞而实者,白虎症。
”无疑,这种认识是比较全面的。
再从尤在泾对白虎、承气两方作用的说明来看:“白虎、承气,并为阳明腑病之方,而承气苦寒,逐热荡实,为热而且实者设;白虎甘寒,逐热生津,为热而不实者设,乃阳明邪热入腑之两大法门也。
”由此可见主张“胃家实”专属之有形之结,是不全面的。
把白虎症称为阳明经症,也是不恰当的,不应该墨守下去。
要之,胃家实是胃与大肠的邪实,既指有形热结,也寓无形热盛,前者宜用下法,后者宜用清法,所以清下两法,都是治疗胃家实的症治方法。
【原文】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①,内实②,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注释】①不更衣:不大便。
古人登厕,托言更衣,因此,更衣又为大便的通称。
②内实:肠内有燥屎结滞。
【译文】问:阳明病是怎么得的呢?答:患太阳表症,若太过地发汗,或误用攻下,或误用利小便之法,导致津液损伤,肠胃干燥,病邪因而传入阳明,出现不解大便、肠胃燥结成实、大便困难的,即所谓的阳明病。
【评析】本条讲太阳病误治伤津,转属阳明。
本条补充了太阳病误治亦可转属阳明,不管发汗、利小便,或是攻下,只要用之不当,都会损伤津液,津液伤则胃肠干燥,因而转属阳明。
阳明既病,胃肠阻滞不通,必然大便秘结,肠中燥实,或大便困难,程度虽然有轻重不同,但都是阳明热实症,所以说此名阳明也。
【原文】问曰:阳明病,外证①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注释】①外证:表现在外面的症候。
【译文】问:阳明病的外在症候有何特点?答:是身热,汗自出,不厌恶寒冷,反而怕热。
【评析】本条讲阳明病的外症。
事物的发展变化,内与外是相互关联的,古语云: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即可知其内。
诊察疾病,也不外乎这一规律。
所谓阳明病外症,就是指阳明病所表现在外面的症候。
本条设为问答,以突出阳明外候,使医者对阳明病能有全面的认识,从而更有利于阳明病的辨证。
只要见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等症,就可确诊为阳明病。
阳明主燥,所以《内经》有“阳明之上,燥气治之”的论述。
邪入阳明,大都从燥而化。
因此太阳病的恶寒,到了阳明就恶寒罢而反恶热;胃为津液之府,阳明热盛,迫液外泄,则腠理开而汗出。
【原文】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译文】问:有这种情况,在刚患阳明病的第一天,出现不发热而怕冷的,是什么原因呢?答:虽然是阳明病开始的第一天,这种怕冷也会自行停止,旋即有自汗而怕热的症候出现。
【评析】本条讲阳明病初起恶寒的特点。
【原文】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①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注释】①主土:土是五行之一,脾胃隶属于土。
由于脾和胃的生理功能以及病态表现的不同,所以有脾属阴土,胃属阳土的分别;又因土的方位在中央,所以说阳明居中主土。
【译文】问:恶寒症状,为什么能够自罢?答:阳明为中央戊土,土者,万物所归,也就是说诸经的病症,都可传并阳明。
阳明病已是阳热亢极的阶段,所以很少传变他经。
因此,开始虽有怕冷,第二日自会停止,这种情况就是阳明病。
【评析】本条讲阳明病恶寒自罢的机转。
阳明病初起恶寒,是阳气被郁未伸,很快就寒罢而热炽,之所以会这样,这是因为阳明以燥气为本,不论感受何种病邪,必从燥化,不论何经病症,只要传到阳明,也必从燥化热。
柯韵伯“阳明为成温之薮”的推论,即是据此而言。
至于所谓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是以五行学说来假释阳明病的病理,此不过譬喻之词,不可机械看待。
【原文】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①者,是转属阳明也。
【注释】①濈濈(jī jī)然:汗出连绵不断貌。
【译文】本来属太阳病,在刚起病的时候,使用了发汗的方法,由于汗出不透彻,因而导致邪气内传阳明。
患外感病,有发热无汗、呕吐、不能进食症状出现,是伤寒邪热亢盛的表现,若反而出现不断汗出的,是邪传阳明的标志。
【评析】本条说明太阳病转属阳明的成因和症状。
【原文】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译文】伤寒第三日,病在阳明则脉大。
【评析】本条讲阳明病的主脉。
阳明在生理方面来说,是多气多血的一经;在病理方面来说,是表里俱热的症候。
因此,阳明病脉象多显得洪大有力。
临床上如见到里热症候,又见到大的脉象,就可决诊为阳明病。
不过,主要多见于无形热盛于外的阳明热症,如果是有形热结于里,则脉多沉实,甚或沉迟有力,就不一定是大脉。
所以不能看做绝对。
所谓三日,仅是约略日数,不应拘泥妄定。
【原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①。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注释】①系在太阴:系,联系、关系。
系在太阴,即病属太阴。
【译文】外感病,脉象浮而缓,手足温暖的,这是病属太阴。
太阴寒湿内郁,患者身体应当发黄,若小便通畅的,则湿有出路,而不会发黄;到了第七、第八天,若大便是硬结的,则是湿邪化燥,已转成为阳明病。
【评析】本条讲太阴病转属阳明的病理机转。
【原文】伤寒转系阳明①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注释】①转系阳明:转属阳明的意思。
【译文】伤寒由他经转属而为阳明病的,病人就会连绵不断地微微汗出。
【评析】本条讲邪转属阳明的另一特征。
伤寒表症是恶寒发热无汗,如果连绵不断地微汗出,便是转属阳明。
濈然微汗出,是里热熏蒸,迫液外泄的缘故,所以可作为邪转系阳明的另一根据。
【原文】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译文】阳明感受风邪,出现口苦、咽喉干燥、腹部胀满、微微气喘、发热怕冷、脉象浮紧症状的,不能攻下。
若误行攻下,就会使腹部胀满更加厉害,小便不易解出。
【评析】五爪风本条讲阳明中风兼表,禁用下法。
风必兼夹,中风有兼寒兼热的不同,太阳中风症是风寒之邪,故治以桂枝汤。
风寒之邪,必待化燥传入少阳,始出现口苦、咽干;阳明中风为风热之邪,故初病即可兼见口苦、咽干的少阳胆热症状,阳明热壅气滞,所以腹满微喘。
至于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乃是外兼太阳表症,症情比较复杂,已经出现阳明里热症,辛温发表自不可用,但是热而未实,下法亦不可用。
假使误用下法,表邪内陷,胃气愈滞,则腹满必然更甚,误下伤津,小便也就愈加不利了。
【原文】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译文】阳明病,如果能食,称为中风;不能食的,称为中寒。
【评析】本条讲阳明病中风、中寒的辨证依据。
本条提出中风、中寒的鉴别诊断。
之所以据能食、不能食来辨中风、中寒,这是因为胃主纳,能食,标志着胃阳素旺,阳能化谷,而风为阳邪,故能食,名为中风;不能食,标志着胃阳素弱,不能化谷,而寒为阴邪,故不能食,名为中寒。
由此可见,中风与中寒,也不是单指六淫的外因,而是内外因综合的病机概念。
【原文】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①,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②,水谷不别③故也。
【注释】①固瘕:寒气结积的症候名称。
②胃中冷:胃阳不足,胃中寒冷。
③水谷不别:因水湿不能从小便而去,易与不消化的谷物相混。
【译文】阳明中寒症,不能饮食,小便不通畅,手足不断汗出的,这是将要形成固瘕的征兆,大便初出干硬,后见稀溏。
这是胃中寒冷,不能泌别水谷的缘故。
【评析】本条讲阳明中寒欲作固瘕的症候和病理机转。
本条进一步提出阳明中寒症可能发生的其他症候和病机特点,以便与阳明燥实症作鉴别。
从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推断这是欲作固瘕,并举出必大便初硬后溏为诊断的旁症。
【原文】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①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②,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注释】①奄然:突然。
②谷气:水谷的精气,在这里相当于正气。
【译文】阳明病,起初食欲正常,大便通畅,小便反而不利。
病人感到骨节疼痛,好像有翕翕发热的症状,突然发生狂躁不安,不断地出汗,随之而病解除。
这是水湿之邪不胜谷气,邪随汗出,脉见紧象,所以知为病愈。
【评析】本条讲水湿郁于表分,狂躁汗解的机制。
【原文】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译文】阳明病,将解的时间,是下午四时到八时之间。
【评析】本条讲阳明病欲解的大概时间。
每日午后四时到八时这段时间,为阳明经气当旺的时候,所以阳明病将解,多在此时。
但是,阳明病的症势增重,也多在这个时间,如日晡所发潮热,就是明显的例子。
【原文】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译文】阳明中寒症,不能进食,若误用苦寒药泄热,呃逆就会产生。
这是胃中虚寒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