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跨文化交际障碍及对策
摘要:第二语言习得者处于目的语国家中往往会遇到语言外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因而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西交流中,不同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造成了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障碍。
因此,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必须增强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教学的内容应注重“交际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西文化;跨文化交际障碍;对策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现象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 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 我们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跨国际、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 因此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而我们在与来自西方国家的人交往时, 尤其会出现一些文化差异的现象。
(一)隐私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的集体感比较强, 讲究团结友爱, 因此中国人常常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 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
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 讲究个人空间, 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 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
故而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 例如: 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收入等,在中国这是一种礼貌, 但在西方这些问题则侵犯了个人隐私。
(二)时间观方面的差异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紧密联系的, 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 所以他们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 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在西方要拜访某人, 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 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 经商定后才可进行。
而在中国, 人们有随便串门的习惯, 这是长期以来慢慢养成的。
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三)客套语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谦虚, 讲求“卑己尊人”, 这是一种赋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比如别人赞扬你的衣服漂亮时, 我们中国人会说“没什么, 哪里,哪里”。
英美人听了就不理解, 因为在西方当人们受到赞扬时, 只会说“谢谢”,这才是英语民族的得体话。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 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 毫不谦虚; 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 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 会感到非常惊讶, 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四)餐饮习俗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在接受别人邀请赴宴时总要推辞一番,令直率的西方人感到很费解; 中国人宴客, 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 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
主人有时会为客人夹菜, 热情地百般劝酒劝食。
而在西方, 主人通常提前两周发出邀请, 客人要提前两天或三天回复主人去还是不去, 以便主人准备适量的饭菜。
在餐桌上, 主人不劝酒劝吃, 而是将注意力转到谈话上。
因为在西方国家, 人们讲
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
以上只是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 几个常见的文化差异例子,这些例子不胜枚举。
如果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别, 就难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那么,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冲突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 关键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 甚至是冲突。
二、跨文化交际障碍及对策
在跨文化的人际交往中,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冲突给语言交际带来一定的障碍,这是第二语言习得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在于以本社会集团以外的另一个社团成员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另一个社团的活动。
因而,第二语言的学习还应包括第二文化的习得。
“文化”本身是个无所不融的概念:经济、政治、历史、地理、文学艺术是文化;语言、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也是文化;此外还有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等。
而在来华留学生眼中,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但对外汉语教师却不应该在课堂上大谈中国传统文化,把语言训练课变成文化传播课,而应着重解决交际中出现的问题,重视“交际文化”的引入和渗透,使第二语言习得者尽快走出“文化休克”期,达到准确有效的交流。
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积淀使各国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模式,从而造成了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比如很多西方留学生对“你吃了吗?”“你去哪儿?”“你家里好吗?”这样的问候语感
到迷惑,认为中国人爱管闲事。
这些误会的产生都是因为中西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来自西方国家的学生有时把中国人的友好、热情看成是爱管闲事;把中国人的含蓄、委婉看成是拐弯抹角、圆滑世故;甚至把中国人自谦的美德看成是虚伪的表现。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渗透了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误会也自会消除了。
笔者认为这件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考虑。
(一)对汉语教师的要求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首先应是双文化或多文化的掌握者,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教师只有既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各种文化问题又了解对象国家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及民族心理习惯,才能找到交际障碍的症结所在,进而对学生进行实例对举,使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避免各种误会的发生。
教师在解释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时,应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从整体上看都是适合本民族需要的,没有优劣之分。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尊重别的民族的文化习俗,不能抬高或贬低任何国家的民族心理习俗。
教师应通过采取正确的态度来促进语言学习。
(二)语言课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语言课中文化因素导入的内容应紧密结合“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隔阂与障碍,不能无所不包,兜售文化知识。
编写语言文化教材或授课应向学习者系统地介绍汉民族日常交际中表层的文化习俗和与其相关的深层的心理习惯、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传统
观念,使学生不但了解表层的文化交际规约和习俗,同时也明白为什么存在这类的规约和习俗,以消除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障碍和误解。
1.社会礼俗方面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留学生在接受一种语言现象时,很多时候障碍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对这种语言赖以生成的文化因素缺乏理解。
如“什么时候请我吃喜糖啊?”从字面上看,不难理解,但它们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却是外国人很难理解的。
这就需要教师解释清楚中国人的寒暄方式及它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因素。
2.思维与行为方式
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差异是外国人最感困惑的方面。
中国人的自谦和敬人、人情与人际关系、自尊与含蓄、言不及利、忍让敬老等思维与行为方式都与外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存在诸多差异,其中的误解、笑话甚至冲突不胜枚举。
3.价格观念与民族心理因素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等级观念、同一观念、家庭观念、乡土观念等,这些都是易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因素。
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逐一渗透与引导。
如中国人在有领导或长者进来时,一般起立,以示敬意,而在西方则无此习惯,致使有些学生在学校领导或教师来看望时,仍稳坐不起,中国人觉得很不舒服。
4.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因素
有些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败并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不同文化的
体势语引起的冲突。
体势语属于非言语交际,包括面部表情、手势、站和坐的姿势、身体的动作和相互身体的接触等等。
体势语的不同与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人把“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作为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这使得中国人的面部表情也与西方人有差异。
中国人在交谈时头、嘴、眉、眼等部位的动作都比西方人少,忌讳谈话的眉飞色舞,中国人在一般人面前也常克制自己的感情,这常使外国人觉得不知道中国人在想什么,甚至认为中国人反应迟钝。
而中国人则认为西方人的表情丰富,大怒大笑有失风度与风雅。
西方人在交谈时喜欢用眼睛直视对方以示真诚和自信,而中国人则低头或平视,而不注视对方的眼睛,这常使西方人觉得中国人不真诚不自信或骗人,类似这样的误解很多。
综上所述,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教师应注意观察和收集,做一些对比研究。
东方与西方相隔万里,必然有着很多不同。
只有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习俗方面的差异,才可以避免很多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从而使言语交流更加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李扬.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6]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7]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8]夏继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9]徐仪明.中国文化论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10]应云天.外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1]Claire Kram sch. 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