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墨子是功利主义者吗-最新资料

墨子是功利主义者吗-最新资料

墨子是功利主义者吗
自梁启超的《子墨子学说》和《墨子学案》以边沁(Jeremy
Bentham)、密尔(John l )之说解读墨子以来,墨子是中国式功利主义者的思想由此滥觞。

[1] 此后冯友兰、李泽厚、韦政通等人也大多沿用此种观点,①墨子属于功利主义
Utilitarianism )的说法一直以来占据中国哲学界主导地位。

对墨子思想的看法一时褒贬不一,聚讼纷纭。

然而,墨子真的是功利主义者吗?②通过对功利主义进行清晰界定,对《墨子》思想进行细致梳理,不难发现墨子的“利”与功利主义的“功利”
utility )有显著的差异,不能将二者简单地等同起来。

本文以下主要从内涵、标准和进路三个方面对墨子与功利主义③的
功利”思想进行尝试性比较研究。

兴天下之利”与“个体的幸福感受”内涵不同为了搞清楚墨子与功利主义者的区别,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功利主义的“功利”和“幸福”究竟所指为何,而不能望文生义。

更为关键的是,还要梳理墨子关于“利”的思想,并且加以概括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兴天下之利”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区别也就明朗化了。

墨子的思想以利国利民为出发点,面对当时社会出现的“昏乱贫弱”、“务夺侵凌”、“淫僻无礼”、“熹音湛湎” 他有针对性地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
明鬼、非乐、非命等十大主张。

墨子指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 之害”是有志之士必须要做的分内之事, 仁人以“利人”为行为 的准则, “利人乎, 即为;不利人乎, 即止。

”(《墨子?非乐》) 在他那里,“利”有“爱”、“义”、“用”等内涵。

爱利统一。

墨子说:“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

爱、利不相为内、外;所爱、所利亦不相为外、内。

”(《墨子 经说下》)也就是说,“爱”和“利”是统一在一起的,“爱
不可分割的整体。

无论是对给予者来说,还是就接受者而
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处,非理不行, 务兴天下之利, 曲直周旋, 利则止。

非儒》)利一定要合乎义、理,不取非理不义之利,为了实现天 下之大利,不管遇到多少曲折,也在所不惜。

墨子认为利是合于 义之利,义也可以带来利,正因为“义可以利人”,所以义才是 天下间最宝贵的东西。

利”在于“用”。

功利和效用是分不开的, 墨子强调功利
要能有实际的效用。

《鲁问》篇指出,天下之匹夫徒步之士很少 有人能够熟知仁义,而用仁义来教化民众会产生很多实际的功 效,假若能鼓动天下之人都按照仁义的要求行事, 则个人的“小 仁小义”就能成为天下之“大义”。

换言之, 个体不能只想着坚
里面包含着“利”, “利” 中也蕴含有“爱”, 二者是密切联系、
爱”、 “利”都没有所谓的“外内”之别。

“利”
为“爱”的
义利合一。

墨子的“利”以“义”为内核,他说:
不义不 ”(《墨子 ?
守自己的“小义”,而要更多关注对天下的“大功”,教化天下人都去行仁义,会产生更大的社会功效。

由此可见,墨子并不仅仅停滞于建构出一个美好、完善的理论,更在于如何使其学说在现实社会中产生效用,[2] 以实现他“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社会理想。

功利主义的基本特质在于其注重功利原则。

功利主义的创始人边沁是这样定义“功利”的:“任何行为中导向幸福的趋向性我们称之为功利。

” [3]115 可见在他那里“功利”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仅仅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感受,也即幸福。

边沁还认为功利是行为或事物本具的特性,从积极意义上讲,“它倾向于给利益有关者带来实惠、好处、快乐、利益或幸福”;从消极意义上说,它“倾向于防止利益有关者遭受损害、痛苦、祸患或不幸。

” [4]58 简而言之,功利就是为“当事人”增加幸福和减少
痛苦,趋利避害是人行为的最深层动因。

既然每个人的动机都在
于追求快乐,而在边沁那里利益、好处、快乐、幸福和善是同等
效力的概念,由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一个动机本身是恶
的。

” [5]239 至于幸福究竟所指为何,功利主义者就语焉未详
了。

由于墨子也讲“实用”、“实利”,所以人们才经常把他与
功利主义联系在一起,然而他所说的“利”与功利主义的“功利”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功利主义的论点中,“利”等同于幸福、快乐,也即是指那些
可以引发人们幸福感受的东西。

显然,这种感受性可以是精神性的,也可以是物质性的,而并不都是从道德性、实效性的角度去理解的。

此外,功利主义者只是强调追求幸福、快乐,而没有对这种感受性(功利)做清晰、明确的界定。

然而,墨子所讲的“利” 并不仅仅是从个体感受性的喜好出发,④而更是着眼于具体的社会“公利”、“大利”。

利既合乎道义,又能带来实际效用。

显然,墨子思想里包含“爱”、“义”、“用”等内涵的“利”不同于功利主义的“幸福”。

二、天志与人性——标准不同
对于行为“功利”与否的标准,墨子和功利主义者也各自有不同的看法。

墨子的“利”,有天志、鬼神来约束。

对于功利的评判标准,墨子不同于功利主义的做法,他用“天志”来衡量人们行为的善恶,也即行为“顺天之意,谓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谓之不善意行。

”(《墨子?天志》)换句话说,顺应“天之意志”的行为
是善的、可取的,反之则是不善的、不可取的。

天能辨别是非善恶,天的公正性正表现在它能赏善惩恶,所以“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墨子?天志》)。

天的意志是
人行为的“规”、“矩”,合于天志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因此人
要将“天意”作为行动的准则,做顺应天意之事合于道义之事。

顺应天意的行为会得到天的奖赏,“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
我所欲”。

墨子认为,“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

己在所爱,爱加于己”(《墨子?大取》),即我们不应过分强
调人己之分,应该无差等地爱人,要把视角从个人之好恶上升到
天下人之好恶上来,达到群己之视域交融,从中认识到个人是群
体中的一员,爱人即是爱己,利人即是利己。

对墨子而言,通过
追求群体利益,来保证个人利益的获得,也就是说当天下得治,人们也必获其利。

个人利益必须靠群体利益的实现来保障,或者可以更进一步说,群体利益本身就已经内在地包含着个人利益,墨子是经由利他之路走向利己。

功利主义则是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出发,进而最终达到社会利益实现的可能,也就是说,当个人的利益得以发展、满足时,将这些个人利益加起来,就达成了社会利益。

功利主义是在个人利益实现的基础上兼顾社会(他人)利益,“成其私以全其公”,由利己通向利他。

结语
综上所述,墨子和功利主义对“功利”的理解有明显的不同。

功利主义强调“幸福”,但是并没有定义什么是“幸福”,并且“幸福”只是一种情感体验,如此便很难界定“幸福”的标
准,更值得注意的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是以个人利益
的实现为前提,他们走的是一条自利f利他的路子,这种思想显然有异于墨子。

墨子的“利”内涵丰富,包含有“爱”、“义”、用”等意涵,利”源于兼爱,合于道义,显于效用。

“逐利”
行为还有天志、鬼神作为外在约束,并以“三表”为“利”的标
准。

“利”通过“交相利”的形式实现,利人以求自利。

由此可
见,墨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功利主义者。

注释:
年,第 115页;李泽厚: 《中国古
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第 58-59 页;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台
北:台北水牛出版社, 1995年,第 105 页。

②郝长墀: 《墨子是功利主义者吗――论墨家伦理思想的现 代意义》,《中国哲学
史》, 2005年 1期( HaoChangchi , "Is
Philosopher ?",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 Vol. 1. No. 3
pp.382-400 );胡星铭:《评郝长墀对墨子
③本文主要以密尔和边沁为例来分析功利主义的“功利” 观。

④《经上》篇说,“利,所得而喜也”,即认为“利”是所 得到的可以满足人之喜
好的东西,“利”是喜悦的情感。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北京:
中华书局, 1961
Mozi a Utilitarian , 2006 , 与功利主义的诠释》,《哲学分析》, 2014 年 1 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