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内容摘要]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是一门需要深入研究的学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纽带作用。

相同的问题由不同的老师以不同的方法去提问所收到的效果是不全相同的。

好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活跃思维,探索解答问题。

本文就数学课堂提问艺术:设计要精当,实施要巧妙,作了探索,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多元情景化”的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加德纳指出,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不像工业化生产那样“以逻辑方式大量制造的手艺”。

这就是说,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学活动的“中心精神就在于教学的乐趣”,“采取不同的方法,尽可能有力而正确的把重要内容传授给不同心智的学生”。

加德纳盼望教师能够有“引人入胜的切入点”。

“问题教学”也正是利用了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来传授重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下面就数学课堂提问艺术,结合教育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一、提问设计要精当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备课。

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做好引导者。

教师如何才能做好这个“引导者”,提问设计非常重要。

提问设计涉及备课的很多方面,考虑时应注意:1、提问要有目的性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材中心,考虑学生要学到什么,思考什么,会形成何种能力和品质,通过问题的切入,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变为感知的对象。

教师提的问题必须清楚、明确,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

2、提问要有新颖性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小学生。

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

相反,如果教师在设计时多花一点心思,比如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兴趣,就会积极动脑思考。

有位老师上的公开课“用字母表示数”,利用多媒体出示儿歌:一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二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三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四只青蛙……学生们特感兴趣,一口气读了很长一串。

这位老师就提问了:“奇怪了,儿歌没有了,你们怎么还能读下去呢?”“你们从数学的角度发现这首儿歌存在着数量关系,那么你们能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积极性很高,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3、提问要有逻辑性教师的提问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

教师要按照课程的顺序,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使学生对知识点加深理解。

教师如果没有考虑周全,提问时前后颠倒,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这样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课堂效果不见得。

例如:学习方程这一概念时,可设计以下问题:请你判断下列式子是否为方程:(1) 8x=56(2) 7+21=28(3) 6+3x(4) 9+x=31(5) x-17=13(6) 24÷x=3①”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②“判断是与不是依据是什么?从而你认为方程这一概念中最关键的词是什么?”③“你认为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上面有顺序的提问,使学生思路明确,积极思维活动,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方程”这一概念,并为下面学习解简易方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4、提问要有适度性教师的提问设计要考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有些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肤浅,学生只做浅层次的记忆性回答,根本不用动脑筋,更谈不上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会问“好不好?” “对不对?” “高不高兴?”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都会异口同声地给出肯定的答案。

教研员沈福美老师在评课时特别指出像这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是不可取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避免提这种问题。

但教师提的问题也不能过难,如果课堂上一个难题下去,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出现冷场的现象,到头来还是由教师自己来解答,这样教学效果就不明显了。

5、提问要有开放性教师应突破传统教育中流于形式的提问,不要拘泥于一个问题一个答案。

小学生思维活跃,有的时候会出现让人出乎意料的答案。

教师应在给学生打好地基的基础上,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变动,让学生探究,从而加强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例如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如“一个服装厂原来做一件上衣用布1.43米,改进裁剪技术后,每件上衣节省0.13米,原来做100件上衣的布,现在可以多做多少件?”要求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寻求不同的方法。

二、提问实施要巧妙1、设置良好的提问情境⑴设置启人思考的情境。

教师在提问时,应设置有趣的情境或者提供相关的材料,或者给予必要的提问等等,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但有明确的方向,而且有广阔的思维空间。

上“生活中的推理”这一内容,有位老师新授部分采用了有趣的“猜谜”游戏形式。

他利用多媒体出示香蕉、草莓和葡萄三种水果还有红、黄、绿三个盒子,让学生猜想老师会如何放置这三种水果,要求每个盒子只能放一种水果。

问题一出,学生就很积极地举手抢着回答。

在听了学生的回答之后,老师又提出新要求:“葡萄不放红盒。

”这下学生开始动脑筋了,结果学生的分析回答非常不错。

可老师又提要求了:“草莓不放到绿盒。

”学生们又开始思索了。

最后当学生分析得差不多的时候,老师说了:“香蕉放到黄盒。

”这下,学生乐开了,很快就推断出这三种水果的放置。

这位老师一层一层地提问,给学生指明了正确的思路,也给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己慢慢琢磨推理,找出结果。

⑵保持民主的教学气氛。

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民主的。

教师对待学生应该是人人平等、一视同仁的。

在提问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气、表情、行为举止等,都要给学生一种信赖和鼓励;要以学生一起思考的心情提问,不要用强制性的态度来要求学生回答。

对应答学生不能表现出不耐烦,应耐心听取,否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阻碍问题的解决。

我通过教育实习,总结了一点:在课堂上,对一时回答不出来的学生可以适当的等待,稍做启发,不要当即否定;对回答错的学生不要训斥;对那些不做回答的学生不要实施惩罚制度,应让其坐下听其他学生的回答。

⑶正确对待意外。

小学生天性活泼机灵,有的时候他们对教师所提的问题给出的答案希奇古怪,出人意料。

教师对答案正确与否没有把握作出判断时,千万不能妄自下定论。

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正确的,极具科学性的,不能凭自己的感觉把模棱两可的结论传授给学生。

在讲解“从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大正方形中剪去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形,求剪去后剩下部分的周长和面积?”这一题时,学生的答案有三种,剩下部分的面积都一样为75平方厘米,但周长不一样。

其中有一种剪法,如图学生对它的周长有异议:有的学生提出这种剪法剩下部分的周长只要求外面一周也就是大正方形的周长,可也有学生提出应该是外面一周加上里面一周也就是大正方形的周长与小正方形的周长之和。

学生各有各的理由。

老师当时也被愣住了,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呢?老师一下子也不能确定谁对谁错,就对学生说:“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请同学们课后再去认真思考一下,老师也要好好想想,到底这种剪法所剩下部分的周长是如何计算的?”小学生天性率直,在课堂上会指出教师的错误,那时教师不应该指责,应态度诚恳,虚心接受,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选择恰当的时机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师在提问时要选择好时机,否则就不能达到优化的效果。

比如说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

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许障碍。

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加深所学的知识。

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以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的知识,得到新的规律,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提问对象要明确有问必有答,教师提出问题必要有学生回答。

提问的效果最好是能启发多数学生的思维,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先提名再提问,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不关我的事”的心理,就不加思考;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比如按座位号或按点名册上的学号,这样也会造成相同的弊端。

课堂上不要形成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教师不要总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也不要总叫“差生”回答,这样会花去很多时间,也会使教学节奏松弛。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一般情况教师可以先叫中等学生回答,并提醒全班学生尤其是“差生”要认真听,等中等生大的八九不离十或答的差不多了,可以让好的学生补充回答,也可以试着叫“差生”,让他们逐步提高。

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没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选择良好的表达方式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数学语言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在提问时既要考虑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提问要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练,恰到好处,不能模糊不清。

比如在教“三步计算应用题”时,教师提出:“观察这两道应用题,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不好回答,到底是问每道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是两道应用题有共同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比较?再比如:“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回答。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采取以下几种提问形式:⑵保持民主的教学气氛。

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民主的。

教师对待学生应该是人人平等、一视同仁的。

在提问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气、表情、行为举止等,都要给学生一种信赖和鼓励;要以学生一起思考的心情提问,不要用强制性的态度来要求学生回答。

对应答学生不能表现出不耐烦,应耐心听取,否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阻碍问题的解决。

我通过教育实习,总结了一点:在课堂上,对一时回答不出来的学生可以适当的等待,稍做启发,不要当即否定;对回答错的学生不要训斥;对那些不做回答的学生不要实施惩罚制度,应让其坐下听其他学生的回答。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艺术的手法精心设计、实施课堂提问,既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又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⑴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⑵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⑶张士清(主编),《课堂语言艺术基本功训练》,杭州大学出版社⑷江渠(主编),《教育理论》,现代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