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港码头保养管理制度我公司某港码头,是南京某港区工程,建设地点位于长江下游新济洲河段凡家矶水道南岸,背靠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南京某工程设计年吞吐能力185.3万吨,设计年吞吐量167万吨,共建有2个泊位,其中1个5000吨级件杂货泊位,1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所有泊位水工结构均兼顾10000吨级。
为管好、利用好码头,制定如下制度。
一、港口码头日常性的保养工作:日常性的保养工作:是指对码头进行预防性保养,或对其轻微损坏部分进行修补,使其经常保持完好状态。
为了做好港口设施的维护工作,港口码头业主或经营人要做到勤观察、勤检查、勤保养。
应对各项不同的港口设施按不同的技术状况采取必要的措施。
对损坏的港口设施应分轻重缓急,尽快加以修复,避免损坏程度扩大。
港口主要设施保养管理要求是。
1.码头区(1)要根据设计或核定的安全荷载、船型、车型、机型和有关操作规程使用,严禁超负荷。
(2)对于易燃、易爆、有腐蚀性及重件等特种货物的装卸和堆存,除专用码头外应采用临时保护措施,保证码头结构或面层不受损伤。
(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码头未经设计审批部门批准,严禁任意打洞、凿眼及安装任何固定设备,保证码头结构的安全及完整性。
(4)码头上的系网环、护舷、锚链、梁、柱、桩等处一律禁止系带船舶。
(5)对码头上的系船柱、系船环均需按规定负荷使用。
船舶靠离码头时,其速度和角度必须符合码头安全使用规程。
(6)码头护舷及锚固铁件撞坏或松动后,应及时修理或更换,未修复前应采用临时措施,保证船舶靠泊安全。
(7)码头面层应保持清洁。
所有泄水孔、轨道槽、伸缩缝内,均应及时疏通、清扫、避免垃圾堵塞。
(8)码头如有变位、裂缝、掉块及露筋等现象,应查明原因,采取措施,予以修复。
(9)码头上设置的系船柱、系船环、爬梯等设备,应定期做好除锈、油漆等保养工作。
(10)码头上设置的起重机轨道,应定期测量轨距及标高,并将测量结果归档备查,发现问题,要加强观测并及时处理。
(11)码头前沿须设置护轮坎,如有损坏及时修理,并保证颜色醒目。
2.堤岸(1)堤岸应按照核定荷载及安全使用规程使用,严禁在堤岸地区范围内超载。
(2)随时注意检查堤岸的沉陷、结构变形及砂土的流失情况,并及时进行修补。
(3)对于浆砌块石堤岸,应及时修补其开裂砌缝,防止石块松动。
挖泥时应保证在堤岸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4)应加强对堤岸的日常观测,并建立日常观测资料档案。
常年被冲刷的堤岸尤应注意避免发生滑坡,要作好必要的应急措施。
(5)若堤岸发生沉降、变形、砂土流失等情况,危及堤岸安全时,应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当地水务(利)主管部门。
3.堆场道路(1)港区内堆场道路,在使用过程中应经常进行检查和维修养护,保持面层结构完整、平坦、整洁、不积水。
(2)混凝土和沥青面层的堆场道路上,不得拖曳重件、硬底货物及行驶铁轮车辆。
如需行驶覆带式机械时应采取保护措施,并加大转弯半径,减速行驶。
(3)混凝土堆场道路上的伸缩缝,发现剥落应及时修补灌缝。
路缘石发现松动、脱落,应以细石混凝土重新补砌。
(4)煤渣及泥结碎石堆场道路,应经常检查养护,面层如有松散损坏,应及时利用同类材料进行整修补平。
(5)给、排水及消防管道应保持畅通,在防台及暴雨前后,应切实进行检查,做好防护措施,防止堵塞。
给水及消防水管系统应定期做好水压试验。
检查井及管沟内要定期清除沉积物,暴雨前后必须进行彻底检查。
(6)堆场内的进水口、检查井盖、明沟等处禁止堆放货物,便于疏通修理,保证排水畅通。
4.其它:(1)未经当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批准,一律禁止在港区水域内抛填土石方或垃圾及擅自扩充土地。
(2)防汛工程中设置的堤岸、挡水墙、防潮闸门、抽水泵、泵站等设备,要按照有关防汛规定执行,确保防汛设施的完整、齐备。
(3)港区内设置的固定观测点,应妥善保护,不得任意拆毁和堆放货物,如发现移动或损坏应及时处理。
检验(查)时间:20 年月日;码头经营负责人:;检验(查)人:二、港口码头基建设施观测加强港口码头基建设施维护,确保生产经营安全顺利,加大对港口码头及护坡、挡墙、堆场、港区道路、给排水系统、锚地及系泊设施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尤其要加强汛期的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
对码头管理中,水工建筑物原型观测非常重要,以下列出主要观测项目和周期,观测点设置和相关要求详见<<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原型观测规范>>。
(一)观测项目:按<<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原型观测规范>>JTJ218-2005要求,高桩码头必须观测下列六项:1、水平位移。
2、垂直位移。
3、倾斜。
4、裂缝。
5、外观。
6、耐久性。
按<<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原型观测规范>>JTJ218-2005要求,堤防及护岸必须观测下列四项:1、水平位移。
2、垂直位移。
3、倾斜。
4、外观。
(二)、观测周期:4.1.1 水工建筑物位移和变形观测应包括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倾斜、裂缝和外观观测等内容。
1、水平位移。
4.2.4 水平位移观测周期,施工期可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的需要确定;竣工初期可3~6个月观测1次;使用期可1~2a观测1次。
发生特殊情况时应及时观测。
2、垂直位移。
4.3.4 垂直位移观测周期,施工期应根据地基与荷载情况确定;使用期除有特殊要求外,第一年宜每季度观测1次,第二年宜每半年观测1次,第三年后宜每年观测1次,直至稳定为止。
当建筑物出现异常沉降时应进行逐日或几天1次的连续观测。
3、倾斜4.4.4 倾斜观测周期宜于与水平位移、垂直位移观测周期一致。
遇特殊情况导致倾斜速度加快时应增加观测次数。
4、裂缝4.5.2.2 每条裂缝的测试区不宜少于3个,每个测试区内裂缝宽度观测点不宜少于4 个。
4.5.4 裂缝观测周期应根据裂缝变化速度确定。
在裂缝发生初期可每半月观测1次;裂缝趋于稳定后,可每月观测1次,直至裂缝不再发展为止。
当裂缝加大或发生异常情况时,应加密观测次数。
5、外观4.6.1 外观观测可分为构件表面变形观测、结构缝观测、混凝土表面破损观测和建筑物周围水下地形变化观测。
4.6.5 外观观测周期应根据观测目的和要求确定。
6、耐久性。
7.1.1 水工建筑物耐久性观测应包括混凝土冻融观测、钢筋混凝土锈蚀观测和钢结构腐蚀观测等内容。
7.2.1 混凝土冻融观测应包括下列内容:(1)检查混凝土结构或构件外观质量;(2)检测混凝土均匀性、缺陷和表层疏松层厚度;(3)检测混凝土表面硬度;(4)检测混凝土强度;(5)检测混凝土抗冻等级。
7.2.5 混凝土冻融观测周期应根据观测目的和要求确定。
7.3.1 钢筋混凝土腐蚀观测应包括下列内容:(1)外观检查,包括锈迹、锈班、空鼓、混凝土剥落、钢筋锈蚀度和混凝土裂缝的长度、宽度、深度、走向;(2)构件内部钢筋锈蚀检查;(3)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4)混凝土构件碳化深度测定;(5)混凝土构件中不同深度氯离子含量测定。
7.3.4 钢筋混凝土腐蚀观测应在建筑物建成投产后每2a进行1次。
必要时应加密观测。
7.4.1 钢结构腐蚀观测应包括下列内容:(1)外观检查,包括钢结构锈蚀部位、锈蚀面积和锈蚀深度,涂层表面变化及剥蚀状况,牺牲阳极状况,外接电流保护系统的电缆损坏情况等;(2)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钢结构的保护电位测定;(3)采用牺牲阳极保护系统钢结构的保护电位测定;(4)钢结构构件蚀余厚度测定;7.4.4 钢结构腐蚀观测应在其建成投产后每年进行1次。
三、港口码头特种设备及其它装卸机械设备检查1、港口码头特种设备主要包含起重机械、压力容器和管道等。
2、使用单位制定有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
3、使用单位建立有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主要包括定期检验、定期自行检查、日常使用状况、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等。
4、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和保养,并定期自行检查:(1)对在用特种设备应当至少每月进行一次自行检查,并做好记录,对在用设备进行自行检查和日常维护保养时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及时处理。
(2)对在用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表进行定期校验、检修,并做好记录。
5、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人员证书,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管理工作。
需持证上岗的人员主要包括起重设备司机,起重工、指挥手、维修工、电工和管理人员等。
港口企业应当把特种设备的管理及作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列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计划。
6、港口码头其他设备参照特种设备要求结合,认真做好管理、使用、维护和检修等工作。
四、工作要求1、职责分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一岗双责”要求,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对每一位管理人员和员工定岗定职,制度贯彻执行到每一个人。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所有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一思想,精心组织,把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作为预防事故、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提高港口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建立机制,切实推进。
3、突出重点、切实整改建立建全工作保障机制、突出工作重点,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切实抓好重点时段、重点阶段、重点部位的安全大排查、大整改、大执法工作,严防死守,坚决遏制港口码头重特大事故发生,对排查出的问题按照“五落实”要求限期整改到位,全面提升基层安全监管能力和企业本质安全化管理水平。
4、畅通信息,及时收集、专人管理落实专人负责工作资料收集和台帐管理,做好隐患登记、整治记录。
及时收集工作信息和上报统计报表。
所有资料,均整理归档。
编后记:此类题材,网上甚多,拜读规范、文件、文章,各有千秋。
阅后回味,文件更具体,整段引用,辑成此篇。
为与港口码头管理者分享,今公于网上,请诸君评说。
高天下于南京201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