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实习项目名称:参观东莞松山湖开发区中心公园、东莞中心广场、可园、东莞大道实习性质:验证性实验所属课程名称:《景观规划设计》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花卉与景观设计系2011.11.18一、实习时间:2011年11月18日二、实习地点: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松山湖公园,东莞中心广场,可园三、实习重点考察内容:人文景观,特别主要以雕塑、壁画、浮雕或者园内展出的古代生产生活或艺术品。
四、实习报告:(一)总写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
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即聚落。
其次有服饰、建筑、音乐等。
而建筑方面的特色反映即宗教建筑景观,如伊斯兰建筑景观、佛教建筑景观。
人文景观可分为以下四类:1文物古迹包括古文化遗址、历史遗址和古墓、古建筑、古园林、古石窟、摩岩石刻、古代文化设施和其它古代经济、文化、科学、军事活动遗物、遗址和纪念物。
2革命活动地现代革命家和人民群众从事革命活动的纪念地、战场遗址、遗物、纪念物等。
3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场所形成的景观4地区和民族的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地区特殊风俗习惯、民族风俗,特殊的生产、贸易、文化、艺术、体育和节目活动,民居、村寨、音乐、舞蹈、壁画、雕塑艺术及手工艺成就等丰富多彩的风土民情和地方风情。
山石、水景、建筑、道路广场、植物景观附后举例。
(二)分写1、松山湖公园:实例一:如图,这是松山湖公园第一站“状元笔”。
公园以状元笔这一激励莘莘学子的求学故事为依托,以祁顺的艰苦求学路为线索,依地势而造。
建筑大多采用黑顶红柱,颜色对比鲜明,恢弘大气。
典型的岭南建筑。
这种建筑保持了岭南建筑原汁原味的风格,不仅体现出东莞的建筑风格,还体现出东莞的历史悠久。
实例二:上图是状元笔里面的雕塑。
我们进去的时候,这里都是新建的路,新建的雕像。
一大块地方都是无碑雕像,文化底蕴浓厚。
雕像静静的在这里述说着美丽的故事,无碑,无人解说,我们只能猜想,不过不知故事是否我所想。
实例三:这些都是公园里面的雕像。
从雕像上面,我们看到了人们发自内心的笑,仿佛看到了他们再公园游玩的时候那种放松、开心的心情,让人放松。
2、东莞广场实例一:这个是东莞大剧院。
占地面积广,性状奇特,功能性强,文化氛围强。
公司将继续以繁荣东莞文化市场为己任,提升大众艺术修养为目标,努力将东莞玉兰大剧院打造成东莞文化新城的标志,艺术欣赏的殿堂,艺术教育的基地,旅游社交的首选。
作为新城文化的代表,东莞大剧院是无可厚非的。
文化氛围浓厚,建筑面积广,内部设备好,演出资源雄厚,这一条条都证明了大剧院的实力,东莞大剧院跻身“中国十大剧院”之列的实力。
可以说,东莞大剧院是东莞文化代表作。
实例二:这是东莞大剧院正门前面的雕塑。
大剧院前面有一个水池,里面有小喷泉,雕塑就在喷泉中间,水喷涌而出,雕像栩栩如生,如梦如幻。
雕像有吹笛的,拉小提琴的,拉二胡的,敲鼓的,跳芭蕾的,唱粤剧的,将中国的戏曲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走进大剧院之前,就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让人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到了一处宁静,洗涤自己的内心。
实例三:一走进大剧院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个雕塑。
黑色雕塑和墙体对比鲜明,在第一时间吸引人们的目光。
钢琴是乐器的一种,更加表明了大剧院的文化氛围。
实例四:这个是东莞展览馆。
是一座以展示东莞名城风采为目标,运用宏大的场景,翔实的资料,艺术的构思,高科技的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东莞发展历程、发展成就和发展图景,浓缩东莞过去、现在、未来的精华,集宣传、教育、咨询、娱乐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展览场馆。
建筑上用大大的字写了“东莞记忆·乡土风情”,简单明了。
让我们在进去之前就感受到了风土人情。
建筑颜色偏暗色系,给了我们稳重的感觉。
实例五:这是在进入展览馆之后看到的。
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九日出土于安阳武官村。
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75公斤,是世界上已知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年代久远,表面都是文化的沉淀。
放在展览馆大厅,让人慢慢进入文化的历史河流,如痴如醉。
实例六:展览馆里面有经济展览区,有历史展览区…展览区里面都是追溯从前。
这是历史展览区的。
从前的历史也许你很清楚,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很清楚呢?答案是否定的。
当我们走在这一条廊道,细细看过历史流程,心中就会澎湃不已。
太多的革命家为了我们现在的生活而奋斗,而甘愿牺牲,从这些雕像或是浮雕上我们能看到他们的努力。
从雕像上滑过,仿佛重现了历史,看见了革命者勇往直前,看到了领导者指点江山,看到了战士们的决心和坚毅的脸庞。
3、可园实例一:东莞可园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合称广东近代四大名园。
可园创建人张敬修任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精通,又广邀文人雅集,使可园成为广东近代的文化发源地之一。
居巢、居廉在可园十年创建造没骨法、撞粉法画花鸟画家,并予传授,为岭南画派开创先河。
张敬修虽然身任武职,但对琴棋书画造诣颇深。
所以整个庭园虽偏于武略,但局部都显得文风雅意极浓。
实例二:擘红小亭是张敬修广邀朋友雅集的地方,进入正门穿过客厅来到擘红小榭后,幽深、恬静的园林景色逐渐展现在眼前,沿着曲廊慢慢观赏,可看到拜月亭、瑶仙洞、兰亭、曲池和小榭等,给人以移步换景、渐入佳景的感觉。
可园中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相吻合,同时又与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
实例三:这是可园的主景可楼,为四层结构,底层为双清室和桂花厅,双清室又称亚字厅,其结构十分奇妙,它因平面形状与装修图案近似“亚”而得名,相传亚字是吉祥之字。
双清室是园主人用来吟风弄月的地方,根据堂前湛明桥翠,曲池映月之景,而命名“双清”。
桂花厅又名可轩,是当年主人张敬修接待宾客的地方。
地板用板砖和青砖加工成桂花形,打磨得十分光滑,拼接得天衣无缝。
可轩地板正中有一铜管连通着隔壁小房,当年由仆人在小房内鼓风,风由铜管徐徐冒出,非常清爽怡人。
可楼顶层是“邀山阁”,“邀山阁”是可园最高的建筑,也是粤四大名园最高的建筑物。
高达15.6米。
邀山阁不需要一根钉一根铁,整个屋檐仅靠十支柱子支撑着,是可园最具特色的建筑。
实例四:在古建筑中,石雕是古建筑构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石雕分为圆雕。
浮雕、透雕。
圆雕如石狮等,浮雕如碑头,浮雕的样式有窗格。
石雕的原型最早可追溯到远古的石器时代,较为突出地表现我国特有的名族心理意识和审美观念,也表现了中华名族历史悠久、古朴厚实的文化意蕴。
各时期的石雕艺术对于探索传统美学思想、艺术风格、表现手法。
乃至对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里的石雕展品多为明清作品,其雕刻比较粗放,表现形式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中华名族的本土气质,我们集中展示这些石雕作品,意在让游客进行观摩,加深对中华名族的时代建筑艺术的认识。
实例五:这是从可楼俯视可园局部。
假山,亭子,廊道交错出现,错落有致。
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吻合,同时与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致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
五、山石景观实例一:上图中灵活且大量运用了叠石。
在这块地上大量运用了叠石,不是规整排列,但看上去效果也不是杂乱无章的,在石头中间适当穿插一些树木,增加了层次感,根据地势的变化,叠石有高有底,树木有大有小,让本类应该生硬的画面瞬间变得生动起来。
实例二:在这块空地上,石头,植物,水面适当穿插,使画面丰富,层次感增强。
石桌、石凳和地板,还有周围的小石头相呼应,有整体感;植物穿插其中,增加了灵动感,不至于生硬;水面和植物、石头衔接统一,景色优美。
实例三:这是一个小假山。
假山底座上种植了土麦冬、棕竹等多种植物,郁郁葱葱,富有情趣。
小假山放置与角落,不至于太过单调,是建筑中的一抹亮色。
周围还有小盆栽,摆放在空白的角落,使建筑角落不至于很突兀。
实例四:上面的是石头和水边的衔接。
水面和岸边没有出现什么高差,直接衔接太死板,石头就是一个很好的打破工具。
当石头杂乱无章放置与岸边时,周围多种植物穿插,打破了生硬感,让画面活了起来。
实例五:太湖石本就玲珑剔透,奇形怪状,它们以悠久的历史、绚丽的色彩、迷人的图案、嶙峋的肌肤、斑驳的纹理、委婉的孔洞和奇特的造型而名扬中外、誉满四海。
在经过地势变化,植物的穿插后,太湖石看起来更灵动,灵动中又不失浑穆古朴、凝重深沉。
六、水景景观实例一:上图是可园里面的一个小水景。
小水景存在于绿篱中间,水面立了一个小太湖石打破水面的平静,又增加了水面的可观性。
水面上有一簇簇的睡莲,花朵含苞待放,亭亭玉立,与太湖石相呼应,可观性增强。
绿篱周围局部有丛植的棕竹,打破了绿篱的规整,使整个画面大放光彩。
实例二:水面虽然比较迂回曲折,但是若没有叠石的打破,则画面就会变得了无生趣,单调乏味。
叠石的运用让水面的界限不再明显,增添了趣味性和可观性。
多种植物穿插在石头间,层次感增加,高低错落有致,可观性大大增强,为画面增色不少。
实例三:这是一个小水景。
采用了跌水的形式,为了方便视野,平台周围植物较少,若是光秃秃的则比较突兀,需要水来中和。
水面柔和了石头的边角,让台阶不再那么枯燥,不再那么生硬。
水面增加了建筑的亲和力。
实例四:图中亭子立于水面之上,很有韵味。
水面周围种植了多种植物,用来遮挡视线,且让视线有落点。
水面周围的植物均投影在水面,让岸边的界限模糊,增加美感。
水中可适当放养鱼,可以种植睡莲,让水面变得丰富。
增加层次感。
实例五:上图是一个小水景。
用类似于拱门的建筑做支撑,然后在基础上做出水帘洞的感觉,很有美感。
既有动态的水也有静态的支架,还有静态的树木。
和周围的环境相呼应,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七、建筑景观实例一:图中建筑是可园中的建筑。
利用不同植物与多种建筑相映衬,在突出主体的同时构成了和谐的画面,减少了人工做作或枯寂气氛。
植物由下面延伸到二层,郁郁葱葱,层层叠叠,感觉非常有生机。
实例二:上图建筑周围分布了多种植物,有喜阳的,耐阴的,有耐旱的。
一天之内不同空间的光照变化较大,在植物配置上要精心选择。
各种植物分布恰到好处,墙角,院落,林下种植了不同植物,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适宜生长的状态,显得茂密有生机,给人愉悦感。
实例三:上图是可园的一个偏拱门,外形古典优美,有古典韵味。
门边是丛植的竹子和矮小灌木及耐阴草本,层次感强烈,让可园的一个小拱门都成了一幅画,让人流连忘返。
实例四:上图是可园一角。
在经过迂回曲折的房子、廊道之后,就看到了这个亭子。
亭子立于水面,感觉视野瞬间变宽阔,水面周围都是各种植物,有近有远,层次感强烈,水面瞬间感觉向外延伸。
水面亭子距离岸边不远不近,安静,环境好,是个休闲的好场所。
实例五:这个建筑很有特色。
性状似船帆,倒影在水面就好似船杨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