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三常见天气系统和气象灾害
[2019四川成都二诊,9—11]华北地区某城市,一周以来天气晴好,日均温均在10 ℃以上。
某日突降大雪,延续2日,之后气温回升,积雪初融,该城市某停车场出现“雪馒头”景观,“雪馒头”都位于渗水方砖(中心空洞,露出土壤)的中央。
读图回答1—3题。
1.该时段最有可能在( )
A.1月初 B.4月初 C.7月初 D.10月初
2.突降大雪当天,控制该城市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反气旋 D.气旋
3.“雪馒头”景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
A.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
B.土壤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少
C.方砖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多
D.方砖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多
[2019天津河西质检,3—4]2019年1月,“超级寒潮”席卷了美国东、西部,专家指出这与极涡(盘踞在极地高空的气旋性大型涡旋)的波动有关。
下图为极涡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极涡( )
A.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B.决定了寒带的范围
C.为近地面带来大量水汽 D.中心气压为冷性低气压
5.此次美国东、西部遭遇“超级寒潮”的原因有( )
①极涡不稳定,冷空气向南移动
②美国地处中、高纬度地区,为冷气团的发源地
③美国东、西部海拔高,冷空气势力强,向南扩展速度快
④北美洲地形利于暖空气从中部北上,挤压极地冷空气从两侧南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9河北名校联考,9—11]2018年7月22日12时30分前后,某天气系统的中心在上海市崇明岛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0级,中心最低气压为982百帕。
沿下图中线路行进,于25日8时30分前后在内蒙古、辽宁、吉林三省区交界处附近消散。
据此回答6—8题。
6.该天气系统行进的平均时速大约为( )
A.10 km B.25 km C.40 km D.60 km
7.登陆时,该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
A.冷锋 B.热带气旋 C.锋面气旋 D.暖锋
8.该天气系统能够持续北上,主要原因有( )
①登陆后,大都靠近海岸线行进可补充水汽
②行进路线中,地形阻碍小
③亚洲高压势力强,推动力大
④登陆时,在该类天气系统中势力最强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019山东济南三模,6—8]下图为华北某区域T1到T3时刻气旋周围锋面的分布与发展过程示意图。
T3时刻卫星云图显示该区域形成很厚的浓云,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
据此回答9—11题。
9.T1时刻a、b间气压变化规律是( )
A B
C D
10.甲地从T1到T3时段的天气现象是( )
A.气压不断降低 B.气温不断升高
C.风速一直减小 D.天气终未晴朗
11.下列图示能正确示意T3时刻甲、乙两地间锋面特征的是( )
A B C D
高频考点三常见天气系统和气象灾害
1.B 华北地区冬季日均温较低,材料中说日均温在10 ℃以上,故该时段不会在1月,A项错误。
由于降雪以后该地气温升高,故该时段不会在10月,因为10月以后气温降低,D项错误。
7月为夏季,日均温在20 ℃左右,C项错误。
4月气温回升,日均温在10 ℃左右,若有寒潮来袭,会产生降雪天气,B项正确。
2.A 结合上题分析,华北地区4月日均温均在10 ℃以上,突降大雪,是北方冷空气南下与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天气系统,属于冷锋过境,故选A项。
3.D 方砖中间是凹下去的,是空心的,可露出土地,“雪馒头”景观的出现说明土壤与方砖升温速度不同,土壤升温速度比方砖慢,所以方砖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多,雪融化较快,而土壤释放地面辐射较少,雪不易融化,故选D项。
4.D 由材料可知,极涡是盘踞在极地高空的气旋性大型涡旋,属于气旋,水平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A项错误。
寒带的范围是根据正午太阳高度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导致的热量差异划分的,从极圈到极点之间为寒带,与涡旋无关,B项错误。
极涡盘踞在极地的高空,与近地面的水汽来源无关,近地面的水汽主要来自水体的蒸发,C项错误。
极涡位于极地上空,纬度高,气温较低,且为气旋性大气涡漩,所以应为冷性低气压,D项正确。
故选D项。
5.B 读图可知,左图中极涡比较稳定,冷空气控制的范围较小,右图中极涡不稳定,冷空气向南移动,控制的范围较大,①对。
冷气团的发源地位于极地地区,美国并非是冷气团的发源地,②错。
美国东、西部海拔高,受地形阻挡,不利于冷空气向南扩展,③错。
北美洲的地形是东西高、中间低,中部地区地势低平利于来自墨西哥湾的暖空气北上,从而挤压极地冷气团从东西两侧南下,导致美国东、西部遭遇强寒潮天气,④对。
故选B项。
6.B 上海市崇明岛附近大约为30°N,内蒙古、辽宁、吉林三省区交界处和北京纬度相差不大,约为43°N。
通过对比推算,图中从登陆到消散的线路长度大于1 443 km。
从7
月22日12时30分至25日8时30分大约68小时,则台风陆上行进用时68小时,据此可计算出时速,B项正确。
7.B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不到12级,没有达到台风的强度,只能是热带气旋。
据此分析选项B正确。
8.A 登陆后,大都靠近海岸线行进可补充水汽,且行进路线中地形阻碍小,故该天气系统能够持续北上。
登陆时,在该类天气系统中势力最强的是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2级或以上;7月没有亚洲高压。
据此分析选项A正确。
9. B 依据图中等压线的数值可判断a的气压值小于1 004,而b的气压值则大于1 004。
图C中a、b两个值相等,故C项错误;图D中气压值a>b,故D项错误;图中锋面应位于低压槽处,气压相对两侧较低,a、b两点间的气压值不是一直上升,而是有两个低值,故A 项错误、B项正确。
10.D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的气压值是在不断变化的,T1时刻小于994,T3时刻在996~1 000,所以从T1到T3时段,气压值并非不断降低,故A错误。
从图上可以看出,T1时刻甲位于暖锋的锋后、冷锋的锋前,为暖气团控制,随着冷气团运行速度加快,T2时刻甲位于冷锋后,为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并不是不断升高,故B错误。
从等压线图中可以看出,T3时刻与T1时刻相比,T3时刻甲处的等压线较密,风力应更大;且从T1时刻开始甲位于暖锋后至T2时刻甲位于冷锋后,因冷锋的移动速度大于暖锋的速度(冷锋追上了暖锋,冷锋移行速度快,就相当于空气前行速度快,风力相应较大),所以此时经历了大风的过程。
综合分析可知,甲处在此过程中风速并不是一直减小,甚至有可能变大,故C错误。
T1时刻甲虽然位于暖锋后,但位于气旋中心,应是阴雨天气,T2时刻甲位于冷锋后的锋面附近,可能是阴雨天气,T3时刻冷锋在移动过程中已经追上了暖锋,因此甲应位于冷气团一侧,此时应该是阴雨天气,所以甲地从T1到T3时段天气终未晴朗,故D正确。
11.A 读图可知,甲、乙两地间锋面是冷锋追上暖锋所致。
因此能正确示意甲、乙之间锋面特征的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