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志演义临江仙《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是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

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充经筵讲官。

嘉靖三年(1524),因“大礼仪”廷杖削籍,远戍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卒死贬所。

天启朝追谥“文宪”。

著有《升庵词》。

慎为明中叶文学大家,命运蹭蹬,老境凄凉。

其词藻丽其外,凄咽于内。

《三国志演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首尾完整。

明清两代的长篇小说普遍采用这种形式。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章回小说产生及其形式特点:一、《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晋人陈寿的《三国志》是《三国志演义》的滥觞。

南朝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补充大量史料,使《三国志》的故事性大为增强。

到隋代,文艺表演中已有“三国”的节目,杜宝的《大业拾遗记》中有一段记载说,隋炀帝曾与群臣在曲水观看“水饰”,其中有“曹瞒浴谯水击水蛟”、“魏文帝兴师,临河不济”、“刘备乘马渡檀溪”等。

李商隐的《娇儿诗》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在宋朝的瓦肆勾栏里,“说三分”成了评话中的专门行当。

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建安虞氏刊印的《全相三国志评话》已达8万多字。

在元曲中,据《录鬼簿》、《太和正音谱》、《曲录》等书的记载,有关三国故事的元杂剧约有60种,剧目有《三战吕布》、《连环计》、《千里独行》、《博望烧屯》、《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等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创作了《三国志演义》这部历史演义的典范作品。

《三国志演义》经历了正史撰述、民间流传、勾栏评话、戏曲演绎、文人整理、评者补葺等若干阶段。

时间跨度极大,成书过程漫长。

成书年代⑴“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说⑵“成书于元代中后期”说,持此说者以张培恒、袁世硕为代表。

⑶“成书于元末”。

⑷“成书于明初”,游国恩的文学史,中国社科院的文学史,刘大杰的文学史等。

⑸“成书于明中叶”说二、版本今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题署为“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24卷240则。

卷首有庸愚子的序(据印章为蒋大器)万历年间,有《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将240则合并为120回,回目由单句调整为双句。

最早的版本是嘉靖二十七年(1548)叶逢春刻本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并作了详细的评点。

定名为:《三国志演义》、《四大奇书第一种》20世纪五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整理本开始用“三国演义”作为书名三、作者“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题署为“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罗贯中《录鬼簿续编》中有以下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

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年矣,竟不知其所终。

”(一)籍贯钱塘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25说他是“钱塘”人王圻《续文献通考》卷177说他是“杭州”人郎瑛《七修类稿》卷23说他是“杭人”。

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卷1说他是“越人”。

太原说《录鬼簿续编》的记载。

李修生《论罗贯中》孟繁仁《〈录鬼簿续编〉与罗贯中种种》刘世德《罗贯中籍贯考辨》东原说“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有庸愚子的序称罗贯中为“东原罗贯中”。

罗贯中创作的其他小说《隋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署名“东原罗贯中”。

(二)生卒年根据《录鬼簿续编》推断大致为:元末明初(三)生平事迹明人王圻《稗史汇编》抄录一则资料,称罗贯中在元末时“有志图王”;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说他是施耐庵的门人;清人顾苓《跋水浒图》说他曾“客霸府张士诚”。

(四)著作小说除《三国演义》之外,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传》等《录鬼簿续编》著录他有杂剧三种:《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四、主要内容陈述百年,该括万事从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

从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形象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斗争经验,堪称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一部谋略百科全书,具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同时,小说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的形象,展示了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

全书120回,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五、《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正统”说、“忠义”说、“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反映三国兴亡”、“歌颂理想英雄”说、“赞美智慧”说、“天下归一”说、“讴歌封建贤才”说、“悲剧”说、“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宣扬用兵之道”说、“人才学教科书”说、“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总结历史经验”说等等(一)“拥刘反曹”的历史正统观1、“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首先,从内容看,小说竭力把刘备塑造成“仁君”,而把曹操写成“奸雄”。

刘备总是仁民爱物,忠君义友,宽厚谦让,礼贤下士;曹操则凶狠残忍,欺君罔上,狡诈猜忌,虚伪自私。

其次,从结构上看,小说把刘蜀集团放在首位,全书有近3/5的回目写刘蜀,第一回就引出了刘备,拉开了帷幕;等刘备托孤时,全书已演述了2/3,到刘禅投降、姜维败死,三国即已解体,小说只剩一回尾声了。

而曹魏显然处于次要地位。

再次,从语言上看,作者爱憎分明,仅在称谓上就表明了主观感情。

刘备死时,回目为“刘先主遗诏托孤儿”写曹操死,回目为“传遗命奸雄寿终”历史上关于曹、刘孰为正统的问题: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以魏国为正统;东晋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以蜀国为正统北宋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又以曹魏为正统。

南宋朱熹再以蜀汉为正统。

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北宋苏轼《东坡志林》所载“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三国演义》在蜀汉和曹魏谁为正统的问题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皇位继承上的谱系之“正”.一再宣称刘备是“帝室胄裔”“汉室宗亲”,甚至尊称为“刘皇叔”第二是领袖人物人格与行为之“正”刘备从来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陈寿《三国志·先主传》)著称 .徐庶母:“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胄. ”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第三是成书时代特殊的民族感情及文化认同。

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恢复汉室”,正是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因而将这位既是“汉室宗亲”,又能“仁德及人”的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是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心理,符合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的。

在他们的心中蜀汉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成了“汉民族”的代码,成为了汉民族的象征。

(二)追求“仁政”反对“暴政”的社会政治观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仁”是道德观念的核心;“仁政”是理想社会的蓝图。

孟子认为,一国之中,“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蜀汉君主刘备是仁君的典范“桃园三结义”时就立下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铮铮誓言;当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因而“远得人心,近得民望”;理政新野,安抚百姓,待民如子,因而流传“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的歌谣;刘军败走新野,刘备不弃百姓“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小说中描述的刘备,整整一生,“仁德及人”;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远得民心”,近孚民望。

在失败逃难时,“(村民)闻刘豫州,皆跪进饭食”。

“乱世奸雄”曹操刘备举兵入川时,曾对庞统说道:“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

曹以急,吾以宽;曹以暴,吾以仁;曹以谲,吾以忠。

每以操相反,事乃可成。

”曹操的行事方略是“残忍”“谋诈”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总之,曹操工于权谋,奸诈残忍,毫无惜民爱民之心。

其他相类的还有董卓、袁术、袁绍、曹睿、孙皓等等。

比如,董卓就将“民为邦本”视为“乱道”,扬言:“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他专肆不仁,杀人如麻,闹得“罪恶贯赢,人神共愤”。

最后暴尸之时,“百姓过者,手掷董卓之头,至于碎烂。

”(卷2)这种对于蔑视黎元、滥杀无辜的乱臣贼子的愤恨,正反映了广大民众对于“仁政”的渴望。

(三)尚“忠义”恶“奸诈”的人格价值观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是<<三国演义>>评价人物行为的是非标准.塑造了一系列忠臣义士的形象,对他们的“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行为,大加赞美,以此来张扬“忠义”思想。

比如,诸葛亮的“忠贞”,对蜀汉事业“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卷23)。

当初他隐居隆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经刘备三顾茅庐,虽“千呼万唤始出来”,但他一旦认识了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之后,就一直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为创立蜀汉基业殚精竭虑,义无反顾。

刘备死后,诸葛亮又“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时”,继续辅佐孱弱的刘禅。

关羽终生守“义”,以身尽“忠”,是一个集忠义、勇武为一身的“古今良将中第一奇人”,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曾称关羽是“三奇”之一的“良将”,是“三绝”之一的“义绝”。

关羽被封为“武圣”;而且在民间又由“圣”而“神”,是影响最大的民俗神 .总之,作者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融合着千百年来人民大众对于明君贤臣的渴望心理,把“仁、义、智、勇”这些美好人格,都集中在刘蜀集团身上,以作为美好理想的寄托。

根据儒家的思维逻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

但历史发展恰恰是事与愿违:刘备集团失败了,美好理想破灭了。

暴政战胜了仁政,奸邪压倒了忠义,全能全智、超凡入圣的诸葛亮竟也无力回天!于是作者将这历史的悲剧归结为“天意”或“天数”,在小说最后这样引诗作结:“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对理想破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结局,流露出一种困惑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悲怆和迷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