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专业:学号:姓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请按照顺序打印,并左侧装订)《哲学基础》平时作业一一、单项选择题1.人生无聊,世界不值得留恋,这种思想属于( D )A.宿命论 B.唯物主义C.享乐主义 D.悲观主义2.哲学思想主要解答( D )A.整个世界的问题 B.事物的某一方面C.各种问题 D.世界是什么3.哲学思想派别可以分为两大阵营( B )A.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4.认为世界一切都是我们主观精神以内的东西,这种观点属于(C )A.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5.实践是指( A )A.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B.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C.人们自发的本能活动 D.人们都具有的精神性的活动6.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统一的基础是( B )A.物质 B.实践C.精神 D.思维7.事物的质变是事物( D )A.在数量上的增减 B.在场所方面的变化C.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D.由一种质态转化为另一种质态的变化8.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 C )A.不起任何作用 B.起决定作用C.其加速或延缓作用 D.其影响作用9.事物的假象是( D )A.人们的错觉 B.不表现本质的现象C.事物的表面现象 D.歪曲的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10.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 D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二、判断题1.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对)2.意识中存在的东西,在客观世界中都能找到其原型。
(对)3.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无任何合理的成份。
(错)4.原因和结果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对)5.新事物是指那些力量强大、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事物。
(错)6.量变是事物发展的起点,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终点。
(错)7.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者,必是成功者。
(错)8.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错)9.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对)10.认识正确与否可以用科学理论来检验。
(错)三、分析题从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人为什么会有不如意的事”。
答: 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因为人的水平、生活素质导致看待问题的便差,才导致有不如意的事发生马克思说世间万物都是有联系的。
当代社会物理学说世界就是各种相互作用。
世界是一个系统人是系统中的一个元素元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起到了调整个体间需求的作用也造就了世界与社会的复杂性。
首先个体的欲望可能是不合理的那么必然不能如意因为会影响世界其他元素的平衡次之即使每个个体的欲望都是合理的但是世界是变化的相互作用的调控作用往往赶不上各个体需求形势的变化再次假设世界是静态的但是个体之间的需求差距很大往往各种矛盾博弈论说即使只有两个人面对某些情况都不能都达成最优状态(囚徒困境)甚至都是无解的(华容道)何况千万人乎所以即使世界是静态的还是不存在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的平衡状态就是说世界不能满足所有人这也意味着每个人不能满足所有愿望于是就产生了不如意。
《哲学基础》平时作业二一、单项选择题1.生活困难是命中注定的,无法改变,主张消极忍受,这种思想属于( A )A.宿命论 B.唯物主义C.享乐主义 D.辩证法2.哲学是(C )A.简单重复的认识 B.对一部分事物的认识C.世界观和方法论 D.各种思想的集合3.认为一切都是神的感觉、思想的活动,这种观点属于( A )A.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4.认为一切物质变化只有位置和数量两种变化,这种观点属于( D )A.二元论 B.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论 D.机械唯物论5.“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体现了( A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6.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 D )A.保守和进步关系 B.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C.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D.对立统一的关系7.必然性事物发展中的( B )A.摇摆不定的趋势 B.确定不移的趋势C.不确定的趋势 D.内在的趋势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B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 - ——实践C.概念——知觉——概念 D.感觉——知觉——表象9.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 D )A.理性认识可靠,感性认识不可靠B.理性认识是绝对的,感性认识是相对的C.理性认识是抽象的,感性认识是具体的D.理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10.干事业既要有乐观主义精神又要有艰苦奋斗,这符合( C )A.量变质变辩证关系理论 B.肯定否定辩证关系理论C.事物发展事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D.事物发展是前进上升的原理二、判断题1.错误的思想不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 X )2.意识中有什么就意味着客观世界中就有什么。
( X )3.“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 V )4.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
( V )5.“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体现了形而上学片面的观点。
( V )6.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 V )7.感性认识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理性认识则一定正确。
( V )8.人的认识过程经历两次飞跃才算真正结束。
( X )9.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 V )10.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 V )三、分析题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猫是为吃老鼠而生的”。
1、事物的存在适合一定的目的,就叫做目的性。
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目的,并且它的一切构造,也都适合一定目的。
水适合于解渴的目的,猫适合于捕鼠的目的,这些情形,我们都不能否认,因此我们也不能否认客观事物里有目的性这一回事。
2、目的论的世界观,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为着实现预先安排的目的。
目的论的世界观既然以为世界上一切都是为一定的目的而安排了的,于是我们以前说什么“规律”呀,“因果”呀,都在排斥之列了。
因为谈到“规律”和“因果”时,我们的意思是说,事物是按照自己本身的规律而发生发展,事物是一定原因所产生的一定结果,事物除了它本身的规律和因果关系之外,决不受外来的任何目的所规定。
而目的论的世界观,却和这种思想恰恰相反,就是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变化,都是被一种外面安排好了的目的所规定,而不一定要依照它自己本身的规律和因果关系。
3、目的论的世界观否认事物本身的规律性,是一种接近宗教迷信的思想。
我们主张唯物论,认为事物有自己的规律,认为这才是真理;而目的论的世界观,则是违背了事实真理。
4、客观事物的目的性,归根结底都是规律性的产物。
按照这个规律,不但可以说明为什么虎、豹身上恰恰生出爪牙,并且可以说明为什么一切生物的生活现象,都有某种目的性,,为什么它们的身体构造,恰恰适合于生存需要的目的。
这个规律,就是关于生物进化的规律。
《哲学基础》平时作业三请认真分析以下两题,并形成文字,每题要求字数在500字以上一、“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
(卡尔·波普尔)请运用相应的哲学思想分析卡尔·波普尔的哲学格言。
(要求500字以上)答: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失败面前总不气馁,善于总结经验,学会吸取教训。
人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只有认识、实践、总结、再实践才能接近成功。
有的时候,遇到的事情必须做出选择,而且自己知道:选择是失败,不选择也是失败,怎么办。
如果这件事你一开始就没有去做,那么现在不选择还可以,并不损失什么,可是已经努力好长时间了,付出很多了,如果这时放弃,那前面的努力就白费了,如果继续坚持,那么就连现存有的一点利益都有可能失去,甚至还能造成更大的损失,怎么办呢。
无论选择还是不选择,心里都没有底。
这时,选择还是不选择,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是由自己的志向决定的。
换一句话说,就是,当初选择这件事的时候,想没有想今天会遇到这种艰难的情况。
如果当初想到了,那么今天你不会后悔,并且会继续坚持;如果当初没想到这件事怎么会这样的难,那么你就会后悔,就会放弃,放弃了就是失败了,前面的努力白费了。
那么不放弃就一定能成功吗,不一定,但是成功的人肯定是在这里面。
这里面有个哲学奥秘,就是不放弃的人数永远小于放弃的人数。
当不放弃的人数多于放弃的人数时,说明这件事离成功还是遥遥无期。
经过一次次的放弃,经过一次次的大浪淘沙,剩下的不放弃的人数只是几个人了。
在这仅仅的几个人中,也只有一个人能成功,那么其它几个人不成功吗,错,他们也是成功者,只不是不是像那一个成功者那样的成功,而是发现了意外收获,并且这个意外收获不亚于那个成功者。
所以说,不仅是不能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而是永远不能放弃,永远坚持到底,哪怕是明知到底是失败也是要坚持到底,即使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因为坚持到底即使是失败了,也会有意外收获。
二、“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亚里士多德)请运用相应的哲学思想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格言。
(要求500字以上)答: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人的灵魂中可以看到三类东西,即情感、本能、习惯或品性。
然后他对三者都做了分析,认为德性既非情感也非本性,因为,情感和本性本身并无道德可言,就它们自身来说,既不会受到称赞,也不会受到谴责。
人的欲望、情感和行为都存在着三种可能,即过度、不及和适中,而德性的目的就是在于根据理性的原则来处理欲望、情感和行为。
人人都有欲望,个个皆具情感,如果处理不当,或者不及,或者过度,这都是恶的表现,唯有适中(适度),才是德性的特征。
因此,德性只能是习惯或品性。
既然德性是一种品性,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品性呢?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个德性都能既让一件东西本身变好,又能使这件东西完满地完成其功能。
既然如此,那么人的德性就一定是那种既能使人成为善人,又能使人圆满地完成其功能的品性。
这种品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就是“中道”——既无过度,也无不及,而自始至终保持适中的原则。
因此,亚里士多德极度不赞成放纵欲望的行为,认为这是对“中道”和德性最大的践踏。
正如他所说:“克制自己的欲望比战胜自己的力量还要勇敢”。
对现代的我们来说,谈压制欲望估计近乎奢侈了。
因为人的欲望从来就没有像今天这样张狂和肆虐。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盛的年代,按自己生活水准和层次,目力所及,基本上可以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想喝什么就有什么。
古人说“饱暖思淫欲”,其实不光淫欲,回看一下我们的生活,事实表明饱暖之后什么欲望都会思得更多,在这方面男女绝对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