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洋务运动时期教育

第九章洋务运动时期教育

第二,京师同文馆身处帝都北京,乃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 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它的一些 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映现出各派关于教育改革的观 点。以上两点,决定了京师同文馆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标志和象 征意义。
三、福建船政学堂
(一)创立和发展 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
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清政府为提高其攘外安内能力、拯救其垂危统治 的自强运动,但客观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开启了中国早 期近代化的进程。其基本路径(按照梁启超的观点)是器物——制度— —文化。
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教育仍然以传统的封建教育为主体,但在传统教育 主体中萌生了近代新教育的幼芽。正是洋务派举办的新式学堂和留学教 育,还有大量涌现的教会学校,开辟了传统教育之外的另一番天地。
学生入学途径主要有三种:咨传、招考和咨送。
“优加奖叙以资鼓励”的思想。
“厚给薪水以期专致”,
二、京师同文馆
(三)课程和考试 京师同文馆的课程经历了不断丰富和逐渐规范化的发
展过程。 成立之初,课程仅为外文和汉文。1866年,丁韪良开
设万国公法;1867年,添设天文、算学馆,陆续开设 了一些“西艺”课程,当年中国教习李善兰来馆教授 数学;70年代初年,相继开设医学、生理学、化学等 课程。1876年,按八年制和五年制的构想分别拟定了 分年课程计划。
堂”,是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福建船政局也称 “马尾船政局”或“福州船政局”,它由闽浙总督左 宗棠1866年奏请创办,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洋务 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 初创时学生约百余人,学生是从闽、粤、浙、沪等地 招来的十几岁的聪颖幼童及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翻砂、 金工等经验的青年工人。学堂由前学堂和后学堂两部 分组成,学制五年。
第九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洋务运动发生发展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洋务运动 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如创办新式学堂、 翻译西学书籍、派遣留学生等。
倡导和主持这些活动的人物,主要是皇室成员(如奕訢)和一些封疆大 臣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稍后的张之洞等,被称为洋务派。
这一时期,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政府举办;地方试行;军事中心; 专业优先。(参见李剑萍《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第一节 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
一、洋务学堂概览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培养 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 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 “西艺”为主。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 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余所,它们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 开而逐渐开办的,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方言”) 学堂、军事(“武备”)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
这场历时半年之久的争论,在朝廷的干预下,形式上以倭仁的辞职(仍 保留大学士衔),奕訢等人的胜利而告一段落,但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是 负面的。
(关于谣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可参阅[美]柯文.历史三调: 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二、京师同文馆
(二)教师与学生
教师(教习)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按职责又可分为总教习、教 习和副教习。
同文馆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管理,校内最初并无专任长官。 1869年聘丁韪良为总教习,总揽全馆教务。他1894年因健康原 因回国后,由英国人欧礼斐接任。
同文馆的规模不大,也不年年招生。初创时仅有年为学生10人, 发展到1887年为120多人,这是所见在馆学生最多的时候。
二、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设立不久,随着各地洋务事业的开展,洋务官员们越来越感 到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便有人倡议在学习外国年语言文字的同时,兼 学西洋格致之学。1866年12月,奕訢上奏朝廷,正式提出在京师同文 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即科技馆)的请求,又一次得到朝廷的批准。 于是遭到守旧派士大夫的公开抵制和攻击,引发了近代以来关于教育改 革问题的第一场大争论。
三、福建船政学堂
后学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因认为英国的航海技术 最先进,故多以英国人担任教习,学习英文。
除英文外,驾驶专业的基本课程设有算术、几何、代 数、平面三角、球体三角、航海天文学、航行理论、 地理等;轮机专业的基本课程设有算术、几何、制图、 发动机绘制、海上操纵轮机规则及指示计、盐重计和 其他仪表的应用等。实践课驾驶专业主要是上船实习 (“练船”);轮机专业主要是在岸上装配发动机或 为本厂所造船只安装发动机等。
二、京师同文馆
(一)创立与发展 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
产物。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久,1861年1月清廷应主持对外交涉事
务的奕訢等人奏请,批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立外语学馆。 但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外语教习,迟迟没有开张。后经英国公使 威妥玛推荐,聘请英国传教士包尔腾为英文教习,1862年6月11 日(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学馆终于在东堂子胡同的总理衙门 内正式上课,定名为同文馆。 开办之初,只设有英文馆,第二年添设俄文馆和法文馆,各馆学 生均为10名,都是从八旗子弟中挑选,年龄在15岁以下。
三、福建船政学堂
前学堂专习制造技术,又称造船学堂。因认为法国的 造船技术最先进,故多以法国人担任教习、学习法文。
目标是培养能够设计制造各种船用零件并能进行整船 设计的人才。
课程有基本课程和实践课程,基本课程包括法文、算 术、代数、画法几何和解析几何、三角、微积分、物 理以及机械学等;实践课程包括船体建造、机器制造 和操纵等。
京师同文馆分年课程计划
二、京师同文馆
同文馆主要以考试来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业。考试分月课、季考、 岁试三项。
京师同文馆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京师同 文馆的设立,表明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开始由观念变为现实。正是 由于它的“领头羊”作用,才有紧随其后的一批外国语言学校的创 立和众多其他类型的洋务堂的涌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