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铭记历史,以史为鉴 ——读《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有感

铭记历史,以史为鉴 ——读《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有感

铭记历史,以史为鉴
——读《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有感
其实读完这本书已经很久了,却一直迟迟无法下笔。

心中思绪万千,胸中愤怒难捱,灰色情绪沉重地压在心头,让人胸闷。

每每打算提笔,却总觉得自己粗浅的文字会玷污了这段历史的沉重。

直到今日,才终于敢写出自己的感想。

这本书很伟大,它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描写叙述得最详细最触动人心的书,它使我对这一事件的细节和后续有了更多更深层、更新的理解。

张纯如先生将这本书分为十个章节,从事件之前中日双方的战局写起,到全面记叙大屠杀的始末,再到战后审判,现代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遗忘和日本部分人士对其的否认,可以说全面地还原了南京大屠杀的前因后果及其历史影响。

早在看到书名之时,我便知道这绝对不会是一场令人感到轻松愉悦的阅读经历,毕竟与南京大屠杀相联系的总是苦难与鲜血。

但真正翻开这本书,开始阅读这本书时,就算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我还是一次一次地陷入更深的负面情绪之中。

在书中,我不止一次读到日军对中国百姓灭绝人性的虐待,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他们不仅屠杀无辜的百姓、强奸手无寸铁的妇女,他们甚至在暴行后将还在母腹中的胎儿取出来玩弄,或是将婴孩一刀劈成两半……我简直无法想象日军在这片大地上做出如此灭绝人性的暴行时的心态。

但这本书给了我答案,在他们的脸上,只有“胜利者”那自豪骄傲的狞笑,看不到一丝一毫作为人的良知。

但凡他们有一点的良知,也不会有那么多无辜的人含恨死去,也不会有那么多在精神和心灵上饱受创伤的人,以至于至今那些幸存者都还在煎熬中度过余生。

书中有一段话深深地震惊了我:“如果南京的死难者能手牵手,那么这队行列可以从南京一直排到杭州,空间距离约为200英里;他们流出的血液重达1200吨;他们的尸体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皮;如果将这些尸体一一叠起,可以达到74层楼房之高。

”这一个个的数字如同一把把重锤,重重地击打在我的身上,发出“咚咚”的闷响。

我根本无法想象这是怎样的数字,这是怎样的惨状,脑子里是一片的血红,可怕,太可怕了。

我一直以来都很疑惑到底为什么日军会如此残忍的对待中国百姓,多大的仇恨也不至于到此地步吧?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有很多。

或许是中国士兵的投降致使
日军对中国的鄙视?太多的战俘无法安置?日军军国主义思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并没有在此书中找到。

这也是我对这本书的一点小不满。

日军的种种暴行让我感到愤怒与难以置信,同胞们受的苦难令我心痛不已,然而最令我无法忍受的是日方对待这一历史事件的态度。

就如作者所说:“时至今日,日本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国家。

”他们篡改历史,试图抹杀南京大屠杀的存在;他们参拜靖国神社,视那些暴虐之徒为英雄;他们找无数的理由来推脱他们应付的责任,他们甚至拒绝向死去的千千万万无辜的亡灵道歉!这是怎样的态度!这是怎样的政府!难道他们真的以为只要不道歉、不承认,他们做出的丑陋行径就会被世人遗忘吗?他们的良心就不会受到谴责吗?不!历史不会泯灭,“忘记过去的人注定重蹈覆辙。


过去的我们太过于弱小,甚至连战后的赔偿款也不敢奢求。

也如书中所说,战后美国由于冷战思维主导,急于扶植日本以对抗苏联而未能对其罪行进行全面清算,不仅纵容日本缺乏反省的行为,更在自身主流社会中也有意无意忽略这段历史。

身为受害方的中国由于意识形态冲突而长期隔绝于外部,加之欧美民众对于亚洲二战“历史”缺乏如同奥斯维辛那样感同身受的认识,于是才有了今日的普遍漠视。

但是现在中国日益强大了,我们的科技、经济、军事实力都在飞速的增强中,我们不需要再像过去一样委曲求全,我们拥有了话语权,我们在世界大舞台上占据了一定地位。

强大便不会受欺负,日本承认历史也是迟早的事。

所以,坚定不移搞经济、搞军事,只有国家强大,民族富强,才能保卫国家,保持和平稳定,人们才能安居乐业。

不忘历史,不是让我们活在仇恨之中,不是让我们敌对日本(或许这是无可避免的);不忘历史,是让我们以史为鉴,是让我们在这场令人揪心的苦难中反思,反思是什么、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会沦落至此。

以史为鉴,吸取其中的教训,认识到现在的我们究竟应该做什么才能使中国不再是他人手中的羔羊、不再任人宰杀、不再让千千万万中华子女受辱受苦,这才是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的最大原因,也是这段历史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

铭记历史,以史为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