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上(13)——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上(13)——词类活用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以上例句都是带宾语的,好判断。比较难于判断的是省略了宾语 的形容词使动用法。这种情况,在翻译中还要把宾语补出来。如:
彊本而节用,而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 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
现代汉语:繁荣经济,健全制度,巩固攻权,端正态度,
丰衣足食。 使动用法痕迹:肥田草,肥儿粉,干杯!足光粉(足光鞋油, 为足下增光)
——以上表示比喻。
南下 北上 东进 西行
——以上表方向。
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如名词
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晁错〃论贵粟疏)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七律)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墨子〃公
输)不可谓知类——这不可以叫做推理。
这种现象还进一步影响到现代汉语的构词: 先生(之人) 后生 中坚 黔首 尚书(尚,执掌) 司 令 将军(率领大军的人)
形容词的活用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用如使动是主语使宾语具备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诸侯恐惧,会盟而弱秦。(贾谊《过秦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 上,破军次之。(孙子〃谋攻)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 泊船瓜州) 君子正其衣冠。 (论语)
古代汉语
上节内容回顾
• 膑生阿、鄄之间 • 则以(根据)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
•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 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 辈 • 批亢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 •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 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 半矣 •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 (照)之
古代汉语 的词类
实词 虚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 代词、数词 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叹词
词 类 活 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 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 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 现象,就叫词类活用。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
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
(论语〃公冶长)
寡人欲相甘茂,可乎?
(史记〃甘茂列传)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6.连词“而”前後的名词在一定条件下 活用为动词。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
策〃齐策)
书〃更法)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代不同法而霸。(商君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7.特指代词“者”前,“所”後的名词用如动 词。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左传〃襄公31年) 赵王之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即“以之为……”,公式是: n+o→以o为n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糓梁〃僖八)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 必及身。(孟子〃尽心下) 睹其-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战国策•赵策)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一)形容词活用如名词
这类语言情况,另有三说: (1)修辞上的代称,以事物的特征代称该事物,同一 个事物有不同的特征,可以有不同的代称。如同是“马”, 就可以有多种代称: 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乘坚策肥。(汉书•食货志)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经注•巫峡) (2)以偏代正(以偏概全,以偏代偏正结构)
1. 表示方位,处所,时间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山海经〃夸父逐日)
以亭长身份为阳城县送被罚做劳役的罪人去俪山,这些 罪犯多在半路逃跑了。) (汉书〃高帝纪)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 (刘邦
名词作状语
1. 表示方位,处所,时间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山海经〃夸父逐日)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 (刘 邦以亭长身份为阳城县送被罚做劳役的罪人去俪山, 这些罪犯多在半路逃跑了。) (汉书〃高帝纪)
现代汉语: 重男轻女 幸灾乐祸 贵耳贱目 不耻下问 “白求恩同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
பைடு நூலகம் 动词的活用
(一)一般动词用如名词
一般动词用作名词,这种情况中,大多数可看 作兼类词。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前人之述备矣。 于是余有叹焉。
成语:追亡逐北, 招降纳叛。 也可以看成是以偏概全。
动词的活用
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 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甘其食,美其服。”——“食”为名词,食物。 “公赐之食,食舍肉。” ——前“食”名词,食物。后 “食”动词,吃。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不吃)。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词 的使动用法,给……吃。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属于词兼类。
3.当名词不是作句中的主语和宾语时,它的前 面和後面带上介词结构,这个名词用如动词。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
秋〃上农)
魏地方不至千里……南与楚境,西与韩境。
(战国策〃魏策)
请句践女女于王。(国语〃越语)
名词如果充当了句中的主语或动词的宾语,尽 管它带上了介词结构,也不用如动词。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 遂置姜氏於城颍。(左传〃隐公元年)
成语中遗留的: 草菅人命 党豺为虐(以豺为党而共同作恶) 鱼肉百姓
名词的活用
(四)名词的为动用法
名词的为动用法,实际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之扩 展,这个动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罢了。 父曰:“履我!”良为之取履,因长跪履之。
(史记〃留侯世家)
名词的活用
(五)名词作状语
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修饰动词。在现代汉语中,比 较少见,在古代汉语中,则是一种常见现象(郭本认 为非活用P278)。古代汉语除专有名词外一般名词都 可以作状语。主要有四种情况:
2.代词“之、我”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从左右,皆肘之。(左〃成二) 公子怒,欲鞭之。(左〃僖23) 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 翻译时一般可将活用为动词的名词译为一个状 中结构, “肘之” ——用胳膊肘撞击他。 “鞭之” ——用鞭子抽打他。 “履我” ——替我穿上鞋子。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襄公
22)(晋杜预注:已死复生,白骨更肉。)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柳宗元)
现代汉语在成语、方言、俗语中还可以看到这种情况。
粉身碎骨
左右局势 汗牛充栋
铁了心
名词的活用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二)动词作状语
动词修饰动词,相当于副词的作用,作状语。 寻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动词的活用
策〃赵策)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的活用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 如“端正党风”,“纯洁组织”、“丰富生活” 等。古代汉语的使动更为普遍。动词、形容词、 名词都可用如使动。
名词活用作为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 事物。应理解为“使之成为…… ” 公式是:n(v) +o →使o成为n(v)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4.连用的两个名词,其中一个有可能用 如动词。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礼
记〃大学)
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汉书〃贾谊传) 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5.能愿动词後的名词用如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
活用: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
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从左右,皆肘之。”——这句的“肘”本是名 词,而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活用作动词,表示 “用手肘撞”的意思。但是这只是一种临时性 的情况。动词的用法并没有成为“肘”的经常 性的功能。所以这只是活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 劝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 渤海之尾。 失期,法皆斩。表依据。 《史记〃陈涉世家》
名词作状语
3. 表示对人的态度。“像对待……一样”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 (汉书•鲍宣传)
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民。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名词作状语
4. 表示比喻“像……一样”
学 )
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用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用作使动 名词用作意动 名词的为动用法
名词的活用
表示方位,处所,时间 表示工具或依据、方式 名词作状语 表示对人的态度 表示比喻“像…一样”
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在以下七种语言环境中用如动词
1 . 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今京不度,非制也。(左传〃隐公元年)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左〃宣二年) 距关毋內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项羽本纪)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1. 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2. 齐使以为奇 3. 遂以为师
本节授课内容
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用(使动、意动、为动) 名词作状语 形容词活用如名词 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意动) 一般动词用如名词 动词作状语,修饰动词 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