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二、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四、唐朝'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2、《外台秘要》王焘五、宋代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六、金元时期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儒门事亲》以汗、吐、下三法攻邪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辨析补益脾胃之法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七、明代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八、清代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温病学派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③薛雪(生白)④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方剂与病证▍方剂与治法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三、“八法”——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1、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类:辛温,辛凉·注意:适度发汗(通身微汗出) / 药常不宜久煎2、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注意: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3、下法: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在胃肠而致的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证俱实者·分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4、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使少阳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5、温法: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适应证:里寒证。
或寒邪直中于里,或阳气受损,或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6、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热证。
·分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7、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范围: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适应证: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脏腑虚弱·分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方剂与中药第三章方剂的分类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药物配伍■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一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常见形式: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
配伍目的:(增效与减毒)▍方剂的组成(“君臣佐使”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特点:药味少、药量大。
■臣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辅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涵义有三①佐助药:用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或烈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依病情需要选择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涵义有二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
调和药: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
(味道)▍方剂的变化~■药味的增损·前提:君药不变·方法:加减方中药物■药量的加减·前提:组成方剂的药物不变·方法:增加或减少方中药物的用量■剂型的变化·前提:组成方剂的药物及其配伍用量比例不变。
第五章方剂的使用方法▍剂型: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的一定形态■常用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丹剂/酒剂/茶剂/露剂/锭剂/条剂/线剂/栓剂-5cm4、银翘散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君主治:温病初起牛子、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痛,脉浮数—荆芥穗、淡豆鼓→辛散表邪,制约方中诸药过甚寒性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桔梗→宣肺止咳病机:风寒袭表,热郁肺卫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鲜芦根、竹叶→清热生津(止渴) 运用:本方为治疗风热表证之常用方剂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宣肺平喘,开表散邪“去性取用”·君主治:肺热壅盛证石膏→清(肺胃)热,生津止渴·身热不解,咳逆气急,舌苔薄黄,脉数杏仁→降利肺气,止咳平喘臣有汗或无汗,鼻翼扇动,苔薄白,脉浮或滑: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病机:肺热壅盛 (表邪未尽,入里化热致宣降失常)运用:本方为清肺热之要方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6、(人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羌活/独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君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邪之证川芎→祛风行气,活血止痛·臣憎寒壮热,无汗,肢体酸痛,脉浮重取而无力柴胡→辛散外邪“先安未受邪之地”·头项强痛,鼻塞声重,胸膈痞满,咳有痰,苔白腻枳壳/桔梗→宣降肺气,化痰止咳病机:正气不足,又感风寒湿邪(兼有痰阻气滞)前胡/茯苓→祛湿化痰治法:散风除湿,益气扶正{人参→益气健脾功效:益气解表,散风除湿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第七章泻下剂P67含义: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适应症:里实证(包括停痰、积饮、瘀血、宿食、燥屎、虫积等诸多有形之邪所引起的病证)分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五类注意事项:1、用于表证已解里实已成之时。
若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当权衡后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
2、年老体虚、新产血亏、病后津伤者,虽有大便秘结,亦不可专事攻下—或先予攻下兼顾其虚,或攻补兼施虚实兼顾。
—3、服药期间注意调理饮食,少食或忌食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脾胃功能。
4、易伤胃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孕妇当慎用,以防堕胎。
7、大承气汤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实君主治:Ⅰ、阳明腑实证Ⅱ、热结旁流证Ⅲ、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芒硝→泻热通便,润燥通便燥臣实(实热内结,腹痛拒按,按之硬,潮热谵语)枳实→行气消痞痞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厚朴→行气除满满痞(自觉胸脘闷塞不通,有压重感)功效:峻下热结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治法:泻下热结病机:邪热与有形燥屎结于胃肠,腑气闭阻不通体现:Ⅰ(下胃肠实热积滞)→釜底抽薪,急下存阴Ⅱ→通因通用Ⅲ(热厥)→寒因寒用8、大黄附子汤附子→温里通阳,散寒止痛附子大热使寒性去·君主治:寒积实证(寒积内停证)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去性取用”·病机:病积内结,阳气郁闭,转导失司细辛→散寒通阳治法:散寒止痛,泻下积滞9、麻子仁丸(脾约丸)→脾约证麻子仁(火麻仁) →润肠通便君主治:胃肠燥热之便秘。
杏仁→润肠通便,降利肺气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白芍→养血益阴,缓急病机:胃肠燥热,津血受伤,传导失司大黄/枳实/厚朴→泻热通便,行气消痞(除满) 治法:润肠泻热,行气通便蜂蜜→润燥滑肠功效:润肠泻热,行气通便第八章和解剂P88含义: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方剂。
适应证:少阳证。
分类:和解少阳(疟疾方)、调和肝脾、调和肠胃}10、小柴胡汤《伤寒论》柴胡→舒透半里之邪,疏肝解郁 (外透)·和解少阳君主治:Ⅰ、伤寒少阳证Ⅱ、妇人伤寒热入血室Ⅲ、疟疾/黄疸以及内科杂病而见少阳证者黄芩→清泻半里之热 (内清)·臣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
或有目眩半夏/生姜→降逆和胃止呕病机:邪在少阳,正邪相争,胆胃不和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健脾,鼓邪外出治法:和解少阳<调和\解除外邪>注意:阴虚血少者禁用配伍特点:①舒透与清泄并用,以透为主②胆胃兼调③寓扶正于祛邪之中11、逍遥散《和剂局方》柴胡→舒肝解郁君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白芍/当归→养血活营,柔肝止痛臣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舌淡红,脉弦而虚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头痛目眩,口燥咽干,或寒热往来,乳房胀痛烧生姜→和胃降逆止呕病机:肝气郁结,肝血不足,脾胃虚弱薄荷→助柴胡舒肝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养血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12、半夏泻心汤半夏→消痞散结,和胃降逆君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干姜→温中散寒止呕心下痞满而不痛,呕吐,(肠鸣)下利,苔腻而微黄,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病机: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人参/大枣/甘草→健脾益气 & (调和诸药) 治法:健脾和胃,平调寒热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配伍特点:①辛开苦降②寒热并用(→和其阴阳) ③补泻兼施(→调其虚实)第九章清热剂含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